首页>>农村新报>>发财传奇>>本页       
我们曾经也很穷——三位湖北民工的创业“神话”


(2006-10-21 10:20:11)

荆楚网(农村新报)

记者 邓洪涛 通讯员 曾宪昶 章清华

从菜贩子到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全国劳动模范,我最深的感悟是:面对困难,如何进行理性思考,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看准向方再奋斗!

1981年高中毕业后,我先到武汉卖菜,后又到宜昌、襄樊、东北的建筑工地打短工。听说湖北黄陂泥塑工艺厂生产的石膏泥塑很出名,我又做起了石膏模型生意。几年之后,我竟成了当时的“万元户”。

"小富"激发了我更大的创业热情。1989年正月初六,我带着15名老乡冒着大上北京。在一个建筑工工地揽到活,但带去的队伍砌墙、抹灰、打地面等建筑“基本功”一概不过关,班组被迫解散了。

万般无奈之下,我又从头开始,拜师学做建筑工,刻苦钻研施工技术。1990年,我带领40多人接下了5万平方米的希尔顿酒店装修任务。晚上,睡个把小时我就醒一次,不放心施工质量,爬起来到工地走一圈,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没发现问题才接着睡觉,一晚上就这样反复折腾好几次。

辛辛苦苦完成第一年的施工任务后一算账,却赔了2万元钱。有人劝我离开这个工地,但我实在不愿意放弃这第一个大工程的锻炼机会,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用工方对我的队伍非常满意,让我第二年把队伍扩大到100人,继续合作。

就这样,凭着勤扒苦做积累下来的资本和信誉,2002年元月,我创立了孝感双德建筑工程公司。现在,公司年产值近亿元,六夺鲁班奖。

目前,冷双德在正带领公司全体人马在北戴河拿下一个大工程。邹万兴:不断充电终成城里人1993年9月,我来到当时的宜昌金刚石锯片厂打工。刚进厂那会,我是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懂,凭借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我努力学习,从不懂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在较短时间里就掌握了各项工序的操作技能。

1995年月,我被调到公司机械维修班组,很快成了技术骨干。在工作中,我向厂领导提出了多条改进磨床的意见,不仅降低了维修成本,而且使磨床的故障率大为降低。

2000年至2002年,公司先后进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通过参与生产线设计、设备布局等工作,我获益菲浅,业务技能大幅度提高。在7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主持或参与的技术改造达20余项,为公司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50多万元。

2002年10月,我调到安全办从事设备和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改革和节能降耗活动。我对公司用电进行合理调配,仅去年就节约电费10万余元。对机床的技术改造,节约资金30万元以上。

凭着刻苦的精神和过硬的技能,我在宜昌工作13年,在城区购房结婚成家,真正地由一个"山里人"变成了"城市人"。13年的打工生涯也让我深深领悟到:企业需要的是精通业务、懂得管理、熟悉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要适应企业的发展,自己必须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学习。刘雁飞:“积”跬步走千里我出生在鄂西北大山里的郧西县,自1989年至今,我从一名普通“泥瓦匠”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从一个人”打工“到集合一批年青人”创业“,我用了15年时间,把一个民营建筑小队伍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股份制企业集团-卓越集团,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神话。

1989年,我高中毕业后,怀揣50元现金,登上西行的列车,在西安一建筑工地开始了打工生涯。白天没有时间学习,就利用晚上,当其他人都睡熟的时候,我还在借着集体宿舍微弱的灯光读书学习。很快从一名小工成长为技工、副队长。

1991年,我创办了自己的卓越建筑有限公司。创业之初,举步维艰,整天与工友们一道冒风、抗酷暑、加班加点赶工期的,与工友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向赖账老板讨工钱。

我身为负责人,既要考虑员工们的衣食住行,又要亲自带着工人们登高爬低;我们沾满泥土的双脚,在一座又一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建筑队发展成了集团公司,一场场漂亮的胜仗,更使之成为西北建筑市场上的一匹"黑马"、一支"铁军"。

15年来,卓越集团吸纳十堰地区3.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培养技术工人1万多人,帮助农民实现劳务收入6.5亿多元。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