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报道  中部财经  中部招商  中部数据  领导话中部   专家视点  关注中部  专题活动  中部崛起论坛 
       

     中部创新工程
     ………………………………
        背景 为什么要实施 
        总体思路 战略思路
        战略重点 对策建议 
        联动机制 重点布局

 

 回顾历史
………………………………
[1889]

   张之洞赴任督湖广
   新政施中部鄂振兴
[1890]
   中部崛起工业先行
   钢铁枪炮纺织俱兴
[……]
[2002]

   中部发展话前景
[2003]
   东部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
   中部怎么办?
[2004] 
 
   “崛起”二字动春雷 
[2005]
    ……

 
  字体:【  
首页>>中部崛起>>专家视点>>本页       
 
李佐军:国际产业转移向我国中西部辐射


(2006-10-23 10:24:55)

  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李佐军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有以下三大主要

 

 

  

 

 

 

特征:一是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也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新重点;二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正由传统的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发展;三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包括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等。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产业向中国进行转移的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外,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正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一种新的主要方式。由此,我们既要注重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样也要关注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还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契机,以此来推进调整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和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相信将有更多的投资和企业会流向中国。确实,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绩。那么,当前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呈现怎样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呢?我们认为,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有以下三大主要特征。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新的重点

 

  首先,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1998年至2002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且所占比重逐年增长。2002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比1998年增长50.3%。由此可见,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

 

  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较多的广东来看,1979年至2002年广东省累计吸引外资1249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68.3%,房地产业及建筑业占16.1%,可见外商在广东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由于缺乏严格的产业准入限制,正逐渐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按2001年科技部有关部门统计,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达450亿美元的规模,仅次于美、日、德、法、韩、英,超过意大利,排行第7位。

 

  据来自广东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03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50亿元,相当于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的总和。东莞IT产业产值800多亿元,占工业总值1574亿元的一半以上。

 

  再次,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外商对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项目个数由1998年的1634个增长到2002年的3418个,增长了1倍多,使其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的比重紧随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这表明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36家欧盟国家在华投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尽管欧盟企业对华产业转移的首选行业仍是制造业,但回答今后将投资制造业的企业比重仅占66.2%,比已经投资制造业的企业比重降低了14.5个百分点,因而可以认为欧盟企业在制造业对华转移的比重将会明显下降;在现有企业中投资邮电通讯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企业比重仅为3%,但今后将选择该行业投资的企业比重却高达57.4%,可见与电信服务和交通运输有关的服务业转移将出现快速增长;迄今为止欧盟企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微乎其微,但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47.1%的企业认为金融保险业将成为优先选择的投资领域之一。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以东部为主,向中西部延伸

 

  东部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因近年来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部地区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已越来越不现实。

 

  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家鼓励东部外资企业到西部再投资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多。虽然现阶段西部地区在产业配套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完全适应所有跨国公司投资的要求,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而且,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也为承接东部外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再投资主要有如下四种具体形式:

 

  一是东部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到西部投资;

 

  二是设在东部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到西部投资;

 

  三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

 

  四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影响、带动其他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

 

  由于西部一些地区较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容量大,一些国际高耗能产业正在快速向西部能源富集区转移。长期以来,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出口一直在西部工业经济和外贸出口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支撑着西部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现在,西部高耗能产品已和东部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实现对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内蒙古和宁夏。

 

  但从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等角度看,高耗能产业的前景可能不太乐观。与此同时,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部地区正越来越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地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五大方式

 

  目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和手段有如下五种:一是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如许多地区采取税收优惠、征地优惠、信贷支持、简化投资程序、设立投资促进机构、放松行业准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等措施来吸引外资。

 

  二是设立各种形式的园区。如许多地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EPZs)等各种形式的园区,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其中,出口加工区包括多种形态的“特殊政策区”,比如国内自由贸易地带、免关税区、自由投资区、离岸加工区等。

 

  三是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我国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福建等东部省市非常注重根据本地优势,改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实施关联计划,培育产业集群,通过形成产业集群环境吸引外资流入,促使FDI流入和产业集群形成良性互动。

 

  四是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通过直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或将吸收FDI与技术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或通过产学研结合努力强化本土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素质,避免形成对外方企业的过度依赖。在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培养自己的跨国公司。

 

  五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如通过采取加入WTO多边框架、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开展中、日、韩合作、加强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新特点

 

  “二战”以来,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有三次: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目前仍在进行中,也显示出如下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首先,世界对外投资总额可以大致反映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1980年至1985年国际产业转移平均规模为1400亿美元左右,到2002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5000亿美元以上。全球化也带动了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9.3%提高到2002年的22.3%。世界直接投资存量从1980年的5600亿美元猛增到2003年的8.2万亿美元,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3%。这段时期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也不断加快。1980年至1985年世界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8%1985年至1989年为33.1%1990年至1995年为35.7%19952000年为38%2002年达到40%。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在加快。

 

  其次,主要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不断上升。据初步统计,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规模早已超过8000亿美元,这大体上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主要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不断上升。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结果是近年来美国制造业产值不断下降,其占GDP比重由二战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业比重从最高时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

 

  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不断提高

 

  首先,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占国际产业转移(以国际投资总额表示)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46%提高到5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实施本土化战略,争夺当地人才,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研发机构转移至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服务业转移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开始进行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转移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旅游、物流、金融、保险和咨询等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服务业国际转移主要表现为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配套转移(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将服务业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服务贸易等。目前,发达国家对国外服务业投资已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

 

  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日趋多样

 

  首先,产业链开始分解转移,生产外包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控制并专注于研发、营销和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或“头脑产业”,将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制造、装配等环节或“躯干产业”大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将产业链高端的非核心环节(如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营销、物流等)以外包的形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伴随这一进程,非股权参与的生产外包(包括“贴牌生产”)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方式。据国际数据公司预计,美国IT产业转移到海外的职位比例,将从2003年的5%飙升至2007年的23%。预计到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将达20万亿美元,为1993年的4倍。

 

  其次,产业链整体转移不断增多。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随着市场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或组团式转移,以形成产业的群体和网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带动力量。由此,促使现代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全球生产体系或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凸显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再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外,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越来越多。国际间接投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规模已经超过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据统计,1995年至2001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年增长速度为8%,而相应的间接投资年增长速度为15%。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日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1995年至2001年证券投资规模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2%上升至2001年的75%以上,并有继续上升的态势。1995年跨国兼并金额为2000多亿美元,2001年达到3500亿美元左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企业收购和兼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这种方式。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

 

  首先,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由1991年的51%上升到2000年的56%,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跨国公司已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国际投资额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科研开发的90%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它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

 

  其次,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生力军。跨国公司一直是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或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国际产业转移的任务,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生力量。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西欧的中小跨国公司占世界中小跨国公司总数的60%左右,它们中约有70%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或具备技术专长。

 

  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首先,区域内部的国际产业转移迅速增长。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迅速增长,并超过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点。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区域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色,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区和欧盟区是国际产业转移最为明显的经济区域。如1994年至2001年之间APEC成员对区域内的直接投资规模年增长为15.24%,至2001APEC成员对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增加至2000亿左右。

 

  其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在东亚特别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亚,特别是中国。2000年,前5个最大的承接国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78%,前10个最大的承接国承接了总额的92%,其中中国是最大的承接者,大约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28%。东亚和东南亚是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东亚和东南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5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1年的886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引资的比重从1998年的47%提高到2001年的55%。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计,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其中东亚与东南亚国家将占有19.2%。这一变化意味着世界制造产业的转移方向仍然是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

 

  在美、日、欧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国成为国际产业的主要流入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由于中国入世等因素带来的推动作用,外国直接投资不断流入中国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2002年中国接受外资达到55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流入国。随着中国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流向中国。‘

 

  (李佐军)

 

  ■看点

 

  ●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呈现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二战”以来,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有三次: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目前仍在进行中,也显示出如下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不断提高;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日趋多样;四是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五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编余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深远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迅速转移,不仅体现在以制造业为主和逐渐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而且也体现在这种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已渗透到中国各大区域内。在一定程度上,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正在影响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国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投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外,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正成为向中国进行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一种新的主要方式。

 

  在我们看到国际产业转移对提升中国产业升级及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时,也应当看到,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已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跨国并购中国诸多行业龙头企业也成为一种新趋势。因而,我们应当密切关注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

 

———亚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图片报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