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楚天金报>>流行杂志>>本页
站内检索:

气势恢弘的明显陵
(2006-11-08 09:18:41) 荆楚网-楚天金报

记者熊巍 通讯员 程芙蓉

父以子贵,藩王变皇帝

对皇权没有丝毫非分之想的藩王朱佑杬,死后原本静静地躺在属于自己的墓中。可没想到,因为儿子的时来运转,没有做过一天皇帝的他,却在死后成为了“一国之君”。

原来,明正德十六年,明代最昏庸的皇帝武宗朱厚照病死于豹房。武宗一生荒淫,膝下无子,临终之前,也未留下遗诏。经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皇太后协商,决定“尊奉祖训,兄终弟及”宣诏“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以武宗遗诏的形式将这一决定颁发下去。

于是,原本只是藩王朱佑杬之子的朱厚熜,变成了明朝的世宗嘉靖皇帝。封建帝王继统,第一件事便是修国祀社稷。朱厚熜继位后,自立体系,便效仿太祖追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自己的生父为明朝的正宗皇帝。此时,朝中大臣认为朱厚熜与孝宗皇帝之间的身份应按礼制确定,并分为两个派别,以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主张朱厚熜过继给孝宗做儿子,尊孝宗为考(父亲)、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而以张璁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宗”,应上考兴献王,尊孝宗为皇伯考。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便是明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经过三年半的争论,朱厚熜以高压手段将杨廷和等人或削籍或贬官或发戌或杖死,并将附和的官员全部逐出朝廷,由张璁等人取代。大礼议之争以世宗的胜利而告终。既然是正统了,那朱佑杬以前的藩王墓自然要改成皇帝的陵寝。在嘉靖皇帝的旨意下,经过了数十年的扩建,气势恢弘、独具匠心的明显陵修建完工。明显陵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走进帝王安息地

明显陵,位于我省钟祥市郢中镇东北郊外的松林山,是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陵园由30余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直达陵寝,构图布局之巧妙,工艺浮雕之精美,是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

现在的显陵,虽没有了当年的辉煌,但依然值得我们为之倾倒。在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纯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毁,内供汉白玉石碑,上书“纯德山”三个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额保存完好。纯德山的东侧天子岗建有龙首龟蚨碑亭一座,俗称“山曲碑”亭,记载着陵区的范围及管理方面的内容。

陵寝外围建有外罗城。外罗城红墙黄瓦,蜿蜒于山峦起伏中,雄伟壮观,城墙顺山势起伏,使之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据说外罗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创!其后的明清陵寝均沿袭了这一做法。

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顶宫门一座,名新红门,有券门三洞。门前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八个大字,为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手写,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谒陵,也必须在此下马,这块碑在当时具有法律作用,违者将受到严惩。

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同外明塘连接着这弯曲的御河叫“九曲河”,它沿着进入陵区的神道拐了九个弯。沿河建了五道并列三座单孔桥,九曲河与五道桥,附会“九五至尊”的含义,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显陵的九曲河为陵内人工挖掘的御河,河水由城东北引上游山泉水入陵,环绕神道两旁,来去迂回。九曲河的设计和营建不仅满足了封建帝王陵寝对风水的要求,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是因为九曲河的作用,使得陵内的建筑群连成一个整体,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陵园显得富有生气,景色更加秀美。

走过御桥便来到旧红门,“旧红门”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它早于新红门15年建成,是显陵的第二道门户,也是显陵的中轴线的正门,进旧红门神道,正中耸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碑文为嘉靖皇帝亲自书写,内容主要是为其父歌功颂德。可惜的是,此碑已经被砸断,碑身即断裂成现在的几块,而整个碑楼的木制结构则毁于明末兵火。

往里走就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

石像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队仪仗队排列两侧外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子里,放在街道两旁,以壮皇威。待皇帝死后,也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

作为石像生的依托,其后牌坊式建筑棂星门由六天柱三门四壁组成,门之间两侧由石、砖、琉璃件构成的仿木建筑,每根石柱上雕有独角兽一只,额柱上均装饰有支云头和火焰宝珠,故此门又叫“火焰牌坊”。相传此门是仿神话中的南天门所建,经过此门,帝王的灵魂就上了天堂。

从棂星门再越御桥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该神道一反左右对称和通直的原则,作弯曲龙形状,是为龙形神道。过龙形神道的最后三座御桥就来到了“内明塘”。内明塘为圆形,周边砌有青石护岸。为一人工开掘的池塘,内明塘的建置为明代其它帝陵所没有的,仅显陵一孤例。它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却大旱不干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这一现象自显陵始建至今近500年均未变化。

内明塘后,为祾恩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有月台前后三出云龙丹陛,门两边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

奇特的双宝城

进入裬恩门,来到的是裬恩殿,也就是人们一般所称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举行上陵、祭祀活动重要的场所。可惜的是,整个大殿毁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军火,现在仅存石基,但依然能感觉到整个大殿的雄伟。据说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宫金銮殿修建,殿堂内木柱的石基座,直径竟达1.06米,两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这些梁柱及殿内其他木结构使用的均是来自四川、湖广一带深山密林中的珍贵树种金丝楠木,可以想象当时的大殿是多么的富丽堂皇。

裬恩殿后面的门叫陵寝门,陵寝门只供帝、后、妃们进入,其他王公大臣们是不得入内的,陵寝门后还有一道二柱门,高大的石柱上刻有獬豸,虎视眈眈,守卫着陵寝。二柱门后面正中就是石五供,专供帝、后、妃们祭祀谒陵台,由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

石五供正对着一座雄伟高大的城楼式建筑,这便是方城明楼,其上挂“显陵”两个大字,它是整个陵寝的标志性建筑。走过方城明楼的甬道,我们来到的小院落俗称哑巴院。这个小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玄机:一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的神道下面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椁就是从这个斜坡慢慢送入地宫的。我国历代封建帝王都实行厚葬,正所谓“厚葬以明孝”,死后还把大量珍奇异宝葬入地宫,因此帝王们最担心的就是陵寝被盗。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宫被盗,这地宫入口的保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哑巴,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们不识路途,不知道这里的地点,完工后,把他们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

哑巴院后便是显陵的一陵双宝顶,呈八字形,前宝城呈椭圆形,宝城内为宝顶,下为藩王时所建玄宫。后宝城为圆形。宝顶下为嘉靖年间所建的皇帝玄宫,玄宫内停放嘉靖父母的棺停。

为何会有一陵双宝顶呢?原来,1521年朱厚熜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后,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杬为“献皇帝”,并一度想将其父的陵寝迁往北京,与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因而未迁,到嘉靖母亲章圣皇太后在北京病故,为了给母亲寻找“吉壤”,嘉靖帝南巡钟祥,在拜谒了其父的陵墓后,他认为这是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决定将其母亲的灵柩由京城送至钟祥显陵与父亲合葬。但经检查发现,停放父亲棺椁的地宫已经进水,且较小。于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后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宫以供放其父母的灵柩。这样就形成了前后双宝顶的帝王陵寝。

在两座宝城之间连接的通道称之为瑶台,它将前后两座宝城连接在一起。瑶台在神话传说中是神仙聚会的地方。而前后宝城以瑶台相连接寓意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要知道两座宝城修建的时间相隔19年。在古代传统习俗中,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见天日的。新地宫建成后,在旧地宫与新地宫之间修建了一条通道,并筑成瑶台。当年嘉靖皇帝的父亲与母亲合葬时,朱佑杬的棺椁就是从瑶台下的通道运到了新地宫。

显陵自修建至今已近500年了,其间经历数次劫难。其中最大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1643年冬,李自成大军攻陷承天府(即钟祥),拆毁朱家的家庙,并欲挖掘显陵地宫。据说正准备开挖前地宫时,恰遇雷电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惧,未敢动土,便放火烧毁陵内所有木制结构的建筑作罢。如今科学探测证明显陵地宫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过。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