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1月>>本页       
[视听天地]也谈“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梁 峰 徐 青


(2006-11-23 15:19:15)

梁 峰 徐 青(湖北电视台 430071)

最近几年,解放初拍摄的红色经典电影纷纷被改编或者重拍,先是《林海雪源》,接着是《小兵张嘎》、《红旗谱》、《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闪闪的红星》等一系列当年的红色经典剧。这些电视剧把我们带回了建国前的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让人们记忆起那段革命的难忘时光。但当我们研究其中的一些改编剧时,就会发现失望远比满意的多。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的空间。为此,拟从政治环境、市场需要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来阐述我们的看法。

这几年的重拍和改编首先是有国内外的政治背景的。比如,2005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战争的话题一直没有断过。而在我国,如何建构老百姓早在革命年代就向往的崭新社会秩序,是一个重要的主体意识。同时,“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人们需要重温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样一个时机和条件下,重拍、改编红色经典剧就有它的生存空间,并立刻站稳了脚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但是,重拍、改编的红色经典剧,现在看来,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比如最先开始改编的电视剧《林海雪源》,它的收视率在内地平均达到10%,算是一个相当好的成绩。可以说它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再加上人们的好奇心和怀旧感,形成了一股收视高峰。但接下来后面几部重拍、改编的红色经典作品,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调查显示,《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等在内地的收视率均不到4%。这说明观众对同一题材的电视剧的兴趣在大大减弱。与此同时,这些重拍、改编的红色经典剧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这对于系列电视剧来说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原因何在?其实,我们的制作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个大环境下观众到底需要什么,对经典电影进行扭曲和稀释,只能破坏它的经典性和收视率。

市场的需要和刺激是经典老电影改编、重拍热的基础。商家们既想拉拢年轻观众,又想讨好老年观众,以及对市场需求作片面的评估,是重拍、改编红色经典剧跟风而上,形成一股红色潮流的原因。这些作品在短期内纷纷问世,制作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林海雪源》的编剧在一次采访中也承认,该剧的创作的确很仓促,拍摄班子已经搭建起来了,剧本才找到人改编,结果几乎是改编一集就拍一集。《小兵张嘎》等的制作情况也大致如此。这必然带来恶性,造成资源的浪费。可见,在这种潮流的背后,是以红色经典剧的面目全非为代价的。

总的来看,重拍、改编红色经典剧,毁誉参半,既有积极的部分,但问题不少,一度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但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它庸俗地把现代化的情节--爱情纠葛与经典剧情、残酷的战争捏合起来,其结果是拍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在英雄人物塑造上刻意挖掘所谓的“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又追求所谓的“人格化”,肆意扩大原作容量。比如《江南》杂志发表的小说改编版《沙家浜》,把阿庆描写成“武大郎”,郭建光被描写成“哈巴狗”,阿庆嫂则描写成“潘金莲”,而反面人物胡传魁则描写成“抗日英雄”,故事于是变成了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多角关系。这不仅让许多老年观众难以接受,也蒙蔽和呼弄缺少历史知识的年轻读者,同时是在挑战道德底线,当然不可能取得观众的谅解。

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流行的泛画面主义和泛大众文化来支撑它的生存。所谓泛画面主义,就是只消费影像而完全不触及其更深的意义;所谓泛大众文化,则是平民精神和媚俗意识的复合。这两个特征的集合,是吸引大多数平民百姓眼球的需要。从《林海雪源》等电视剧的收视情况来看,这样的定位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据《林海雪源》、《烈火金钢》等出品人的介绍,收回成本不成问题,但也无太大的赢利空间。这对于改编剧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再从电视剧的艺术水平来分析,问题的存在也是明显的。剧本的处理是改编的重要环节之一。重拍、改编的红色经典剧,大都进行了情节甚至场面的商业化处理,再不是过去的那种革命色彩十分浓烈和单纯的作品了,它们被打上了深深的商业烙印。一部90分钟的老电影被拉长到900分钟,其巨大的时空缝隙便被编剧们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情感戏、武打戏成了主要卖点;人物的角色也进行了重新处理,有的内容十分粗糙,把现代生活中的爱情纠葛、多角恋爱强加在英雄人物身上,就成了啼笑皆非的话柄。难怪人们说,有些重拍、改编的红色经典剧就像带着一顶“红帽子”的商业剧。

演员的表演也直接影响了重拍、改编的红色经典剧的质量。由于几十年前已经被老一代艺术家们倾情演绎了一番,新演员要想有所超越是不容易的事情,他们既要有继承又要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但实际情况正如电视台一位负责人士分析的,有些改编剧启用新人并非得当,而是为了利用新人身上的新闻罢了。一些80年代出生的演员们,离那个战争年代也已经十分遥远,根本无法体会英雄们当年生活和斗争的环境,无法触及到英雄们的内心世界,表演起来当然也只能形似而神不似了。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红色经典老电影与重拍、改编的红色经典剧的生存状况。拍摄于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由于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艺术刚刚起步,外国的电影又没有机会进入我国,观众每年能看到的影片不多,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比较,革命题材电影一出现就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引起了一系列的轰动而且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确是非常成功的。经典电影具有的超越其时代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内容,其价值就在于传承,对我们今天的电视和电影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是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

而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同样需要拍摄一些带有主旋律色彩的意识形态内容,以及与我国自身特色相结合的新电视剧。因为现在社会存在着某种精神的缺失,比如奉献精神等等,需要重新被我们记忆。因此,传承文化,普及经典,借鉴和思考经典影剧,弥合时间的断裂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说,不论制作新的影视还是重拍、改编红色经典剧,都应该注重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甚至能弥补老电影中留给观众的一些遗憾,达到与时俱进与保留经典的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红色经典剧的改编或者重拍,是这个时代大环境下的产物。它们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空间和意义的。它们至少在某些方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娱乐需求,满足人们一定的道德情操建设的愿望。与红色经典电影相比,一些重拍、改编的红色经典剧,加深了人们对革命战争情节和英雄人物的多层次理解,受到了启迪和教育,确实是一些成功的革命战争题材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剧。但愿这样的改编经典影视剧制作再上一层楼。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