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0月>>本页       
[业务研讨]饱蘸激情写三峡……………………………吴 明 卢 芳


(2006-11-23 14:58:38)

吴 明 卢 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研究生 430074)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达到185米的设计高程,标志着三峡大坝全面建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中,《湖北日报》创新内容、创新手段,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和浓烈的情怀书写了这一壮美史诗,用饱蘸激情的大笔挥就了这一百年盛况,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报道内容创新出彩

《湖北日报》大胆地突破固有报道模式的樊篱,高屋建瓴地把握整个报道,树立了重大事件报道的典范。

1.消息视角独特,构思精妙。

5月20日,三峡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到顶,达到185米设计高程。第二天,大坝全线到顶的消息将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大媒体均会在重要版面刊载此消息。媒体在报道时,由于信息的一致性和单一性,出现重复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颖的报道角度无疑是成功的关键。

《湖北日报》匠心独运,整条消息只有短短680个字。在导语中,记者惜墨如金,只用了不到100个字交代浇筑到顶的事实,余下的篇幅,则巧妙引入了两个“中堡”的故事,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穿越时空,大气厚重地展现了三峡工程建成的伟大意义,立意高远,堪称难得的消息佳作。以下为原文——

今日14时,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到位,三峡大坝全线到顶,达到185米设计高程。

“这是一个里程碑!”满头银丝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激情难抑。大坝全线到顶,标志着三峡工程核心建筑大坝的基本完工,也意味着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三大效益提前开始全面显现。

开工12年,坝址中堡岛旧貌换新颜。

中堡岛下游的嘉鱼县簰洲湾,也有一个以“中堡”为名的村庄,浩浩大江将两个中堡连在了一起。

两个中堡,悲喜迥异:一个惨遭洪水灭顶浩劫,一个用身躯托起三峡大坝。

看到电视屏幕上最后一方混凝土浇入坝体,15岁的江珊禁不住喊出声来:“现在我们中堡村就是再来比1998年还大的水也不怕,我不用爬树逃生了,妈妈、奶奶和好多乡亲也不会死了。”

云淡风轻,三峡大坝倚天而立,银灰色的坝体在阳光下格外雄伟。

“1958年正月周总理考察三峡坝址来到中堡岛时,我正好刚刚出生。” 48岁的胡炎芬指着大坝告诉记者,“这下面就是那天我出生的地方。”

胡炎芬和乡亲们把家园中堡岛贡献给了大坝,而小江珊的家中堡村却不再会被洪水冲毁。

在中堡岛的万古基岩上崛起的巍巍“西江石壁”,以它雄伟的身躯屏障着千千万万个中堡村和小江珊。

一个在希冀中永远消失,一个在惊涛中涅槃重生。两个中堡,不同的命运和悲欢,见证着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部史诗。

在坝顶俯首,一边是高峡平湖,波澜不惊;一边是壁立千仞,雪浪滔滔。伫立于三峡大坝坝顶,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认为,支撑坝体的不只是钢铁和混凝土,大坝真正的钢筋铁骨是13亿人民。

2.社论饱含感情,寓情于论。

《湖北日报》5月21日的社论《自主创新的中国地标》,没有过多作“理”字文章,而是在“情”字上下功夫,突破了社论重理论阐述轻情感表达的套式。

“从万古峡江的基岩中诞生,13亿双关切的目光中,在数万建设者手中一米米成长起来的这座中国地标,它伟岸的身躯上刻满了一个民族自主创新的惊世传奇,闪耀着中华儿女挑战世界之颠的智慧灵光。”

“登上这气势恢弘的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那一条江河积淀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个工程能承载如此沉重的希翼?有哪一道大坝能凝聚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写满如此伟大的传奇?”

社论抒发了对三峡工程无比的崇敬,对三峡大坝建设者由衷的赞美,通篇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喷薄而发的激情。这样激昂的文字,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图片大量运用,冲击力强。

相比于文字,图片具有其独到的特点和优势,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给人更深刻更直观的印象。5月21日,“《湖北日报》三峡大坝全线到顶特刊”大联版的视觉中心,是一张横跨两个版的8栏巨幅图片,江水被两岸青山映衬得格外蔚蓝,大坝以浩然的姿态和宏伟的气势傲立江心,整幅画面色泽鲜亮,层次清晰,观之久久难以移目。

二、报道手法匠心独运

1.全息式报道。

“全息”原是个生物学名词,90年代初,媒体将“全息式”引入新闻报道中,指的是全面的、多角度、立体的将事物面貌呈现出来。“全息式”报道因传递的信息量更多更深而用于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报道中。

《湖北日报》关于三峡大坝全线到顶的报道中,没有拘泥于单一的报道方式,而是调动了消息、通讯、现场特写、专访、深度报道、社论、链接解读、新闻图片…… 等诸多新闻体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新闻手段,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评述相间,全息式、全方位展示了三峡大坝到顶的全过程。

2.主题深厚。

有别于众多媒体将眼光聚焦于三峡大坝到顶将产生的经济效益,《湖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看得更多,看得更远,看得更全面。他们不仅仅关注三峡大坝带来的发电、水利、航运方面的巨大效益,而且还关注三峡移民、库区建设、三峡旅游、三峡人等等,视角伸向了三峡工程的方方面面。5月20日第3版的特稿《天下第一环》用2300字的篇幅,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豪情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三峡大坝旅游圈的壮美;5月22日第5版的《大坝同龄人的三峡情缘》更是把目光对准了大坝始建时出生在三峡的孩子们,把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大坝的建设历程紧密联系起来,用孩子的眼光来展现三峡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惊喜,用孩子隐喻三峡人的希望和三峡美好的未来,可谓技压群芳。

3.文字风格。

一个好的记者必须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通过对文字的精心组织与巧妙安排,打造出引人入胜的新闻报道。不仅传递信息,而且传递感情,传递信息的各种状态,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湖北日报》此次报道体裁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其文字风格的多样化。纵观整个报道,凸显了文字的强大力量。消息简明扼要,通讯生动细致,社论气势喜人。

三、 报道策划精心有序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高层领导的重视和亲自策划指挥,是整个报道成功的基石,我们从江作苏总编辑就三峡大坝全线到顶次日对《湖北日报》报道所作的点评中,就可看到决策者的心迹和气度:

“作为主流的政治经济大报,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件,要有一种责任感,那就是要为读者传讯,为英雄立传,为历史存照。作为编辑记者,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新闻机遇感。”

“三峡是中国的三峡,三峡是世界的三峡。但是,毕竟三峡大坝建在湖北,这是自然的赋予,更是历史的重托,也是媒体必须重视的光荣责任。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的历史时刻,我们要跳出局部利益的圈子,站在民族的高度,做出我们应有的新闻报道、给足应给的报纸版面,显示出当代新闻人与当代伟大社会实践的紧密关联。”

(编辑:陈永和)

伦敦免费报纸大战开始

据9月15日 《经济参考报》报道:免费的《伦敦报》日前与读者见面了。这份报纸由媒体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英国分部出版,它的诞生被英国出版业解读为伦敦免费报纸大战的开端。

此前,伦敦已有两家免费晨报,分别是地铁公司的《地铁报》和主要在金融城发行的《金融城早报》。8月底,英国《每日邮报》和联合报业集团推出了《伦敦之光》,号称“英国第一家原汁原味的免费下午报”。

在英国,免费报纸的读者群一般是年轻人。这些16岁—35岁的读者被广告商当作是最有吸引力的消费群。《伦敦之光》每天发行40万份免费小报。

《伦敦报》和《伦敦之光》的编辑队伍均为40人左右,而发行员的工资是每小时8英镑(约合15.2美元)。#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