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0月>>本页       
[视听天地]电视解说词的表现形式………………………乐 嵩 梁 峰


(2006-11-23 14:58:35)

乐 嵩 梁 峰(湖北电视台 430071)

解说词在电视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有的学者认为,电视专题的文字必须依附画面而产生,因为电视以“视”为中心,文字只是补充“画意”未尽之处;有的学者认为,电视是视听艺术,“视”与“听”应参半而为之,因为看(视)是审美活动,而听亦是审美活动,因此,要求电视专题的画面与文字形成天衣无缝的整体。实践证明,电视专题是一门综合艺术,无须强调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而要强调声画对主题的共同烘托性,即它们必须围绕一个主题各自完成自己“联合的职责”。只有树立这样的创作意识,才能把“声”、“画”摆到适当的位置。

就解说词而论(通常称电视脚本),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它的功能,即在一个具体节目中所起的作用。我以为解说词不仅具有提示、出情、造魂、发酵、画龙点睛多方面功能,更是一部电视专题作品的连接剂和纽带,还是区别文体形式的具体表现者。

(1)独特的功能提示、出情、造魂、发酵、画龙点睛。略举几例。

A.提示。

[画面]枯井边,一个老头双目无神地望着天空;天空晚霞渐渐变成紫色。

[解说词]井水干了,老汉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假如还寄予生活的希望,除非新的生命降临。

这种含蓄的画面经过明了语言的提示,使观众更加明白画面里所蕴含的意义。这种提示性的解说词是直接把词意渗入画面的精神之中。这种表现方式往往画面是含蓄的,而语言是明白的。画面提示决不是看图说话。

B.出情。

[画面]老妪拿着一条扁担抚摸着;(推进)老妪的白发在深深的鱼尾纹间飘动,似乎在梳理泪水通过的“渠道”;扁担,结痕累累的扁担。

[解说词]这条扁担在战争年代送过伤员,挑过烈士的遗孤;解放后,这条扁担挑通了连接山外的公路,挑回收获,挑得山山披绿,峰峦流翠。扁担啊,你还能往下传吗?

这种明白的画面经过出情的文字加以点染,使画面产生一种深远的意境,达到“物体情化”的艺术境地。出情不能无病呻吟。

C.造魂。

[画面]白云深处,一队背水的男子汉在艰难攀登;他们穿着草鞋,汗水蒙面,背篓中的清水在摆荡;远处响起清脆的山歌。

[解说词]他们为了修通家乡的公路,一双草鞋走青山。他们一路洒汗水、流泪水,都舍不得喝一口他们亲自背回的水;他们把清水泼洒在混凝土中,凝固成一个永久的形体,那便是高路通云端。

D.发酵。

[画面]大潮奔涌;[叠]古树枝头挂着太阳;大街人流;[叠]天安门上的国徽。

[解说词]有人说时间无声也无形,而历史的考证是,时间在世界的声音最强烈,其形象也最鲜明;庸常之辈不知他为何老了,而创造历史的巨匠们最理解时间的战鼓太催人。

看上去,以上是文不对画,其实,文字融进画面里,画面被“发酵”了。画面的“本意”被取代了。“大潮”变成“时间的声音”;“太阳”变成“时间的形象”。在文学创作中,这种表现方法通常叫作“借代”,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虽然也可称作“借代”,但它属声画合一,有相互转化的特点,也就是说,画面意义的转化是依靠解说词来“催化”的,就像酿酒一样,单一地酿是酿不出酒的,只有把粮食和“酵母”掺和一起,才能出酒。粮食变成酒以后,粮食的“本味”没有了,而变成酒味。

“发酵”式样的表现,使电视专题找到深化主题的表现方法。能否驾驭这种表现方法,直接影响专题“思想”的表达、“情理”的再现。可以这样说,“发酵”式是电视专题“哲理化”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容忽视。

E.画龙点睛。

[画面]雕塑群:背景,地主扬鞭逼租;母亲牵着空空的口袋,小儿拉着母亲的衣角哭吵着;母亲失神地望着前方。

[解说词]空了。口袋里空了,肚子里空了,希望也落空了。

上例说明,以画面为主体(因为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一看就懂,无须作详细介绍),文字画龙点睛,其作用在于深化画面难传递的思想与精神,使观众顿悟画面中所蕴含的哲理。

解说词的“再造”功能是针对画面而言的,它是用艺术的手法,或者“补充”画面意犹未尽之处,或者“挑明”哲理之光,或者“挖掘”画面的意境,总之,解说词的表现形式越丰富,画面的面貌越新鲜,画面的内涵就越深,外延也越广。

(2)独特的面貌和韵味。

电视专题的解说词应该有其独特的面貌和韵味,尽管它也有文体式样,但它和报刊上的文体式样在行文要求上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电视专题的行文一方面受画面的制约,一方面释放“画面”的积极意义--剖析、挖掘画面中的内在含义和外延精神。因此,电视专题的解说词应有自身独特的表现方法和规律。

其一,过程省略。

这种情况往往是画面已经交待了“过程”。

[画面]晓露。一群学童踏青而行。

在这组画面里“晓露”是对时间的交待;“学童”是对人物的交待。如果解说词这样写:“早晨,一群小学生匆匆上学”,就和画面表现的“过程”雷同了。应该怎样写,要看主题而定。

其二, 过程补充。

这种情况往往是画面不交待“过程”,而全片如缺少这个“过程”就显得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解说词必须交待“过程”。

[画面]一老汉怒举长鞭向牯牛抽去,一下,二下,三下,抽完,老汉蹲在地上,手捧头抽泣着。

这老汉为什么抽打牛,又为什么哭,起因需有个交待,这个交待就是画面“抽打牛”和“哭的过程”。怎样用解说词表现以上画面,也要因题造词。

其三 ,语义切勿太过,多留艺术空白。

[画面]葛洲坝,潮水怒吼;高塔蓝天叠映西陵峡口上的群山;长笛一声,山谷震荡;轮船上,一群外国人指点高塔,仰望巍巍大坝,那样猎奇,那样心旷神怡。

怎样用解说词表现以上画面呈现和蕴含的内容?如果用解说词的手法,以上画面提供的内容可以谱写一篇抒情写意的散文;但画面提供的时间长度不允许文字尽情地抒情,即使文字可以尽情抒展,也只能玩“文味”,而没有“电视味”。只有尽量地压缩文字的表现,才能让画面吐出自己的本色味来。这样的表现手法一般要借助客观声音(即画面本身具有的声响)和主观声音(即音乐)的渲染,让画面尽情地展示其内涵和韵律,给观众一些遐想的空间和思考的缝隙,也使观众得到“参与”创作的艺术空间。

其四,尽量寻找反差焦点。

[画面]一青年农民将一袋稻谷抛在门前的稻场,然后用脚踢翻口袋,蹲下,抓起一把稻谷,凝神一瞬,狠命掷去手中的稻谷。

[解说词]32年前,他的祖父就饿死在这个稻场上;32年后,这家后生因粮价太低,怨恨粮食生产得太多。祖孙在粮食上集结的生存含义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以上图文中提出的“反差”是同一地的两个故事:祖父饿死了;孙子为粮食价格低而发怒,焦点是粮食与生存。其道理很简单,没有粮食是会饿死人的;而粮食价格低也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准确地寻找“反差”,准确地捕捉“焦点”,是解说词能否抓住观众的关键,也是避免平铺直叙的关键。这个“关键”中的要害问题是准确。

其五, 逗趣与撩拨。

[画面]一老汉练习跑步,他头已开顶,脚上无鞋,在众多的跑步者中显得格外醒目。

[解说词]时下有一种新的奖金发放制度,叫做“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位老汉置身在这个“制度”中,才获得如此雅兴和乐趣。

这段解说是抓住了老汉的“光头”和“赤脚”联想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奖金发放制度,逗趣、撩拨似的连接一起,产生出令人捧腹的趣味效果。

其六, 哲理语言。

[画面]清江,水流湍急;放排人赤身负纤,那样艰难,那样有力;纤在磨石上擦过;纤夫“哼吭”着,形成力的焦点。

[解说词]清江温驯时,像仁慈的母亲;发怒时,像发情的猛兽;而在纤夫眼里,清江是一条生存的母亲河。也就在这条母亲河上,一场场与大自然竞争生存的拔河赛,才使清江纤夫得到灵与肉的生动造型。

所需要强调的是,电视专题的哲理语言不能离开画面,去任意寻找哲理,而是根据画面提供的哲理意识,用哲理语言加以明了化,使观众顿悟画面中蕴藏的哲理深度与力量。

其七, 寻找美的视觉。

[画面]高山上,一片地膜;(推近)一少女牵起地膜铺向远方。

[解说词]横看像满地的银霜,直看像白玉镶成的诗行,其实它不是银霜,也不是诗行;只因科学的春风吹暖了这寒山冷岭,是山民献给高山的哈达。

如果以上画面不用美的视觉加以开掘,用介绍的文字加以平铺直叙,那就太乏味了。当然,如果必须说明地膜育苗的来历,也不妨在以上解说词后加以具体叙述。因为一部专题不可能全部采取诗化性的描写,但一旦有美的闪光点,就应当抓住它。一部专题只有“美”与“实”相间,才能提高艺术品位。

以上七点,大致说明电视专题解说词较为独特的面貌和韵味,在专题的实际创作中,遇到的可能远不止这七种,谈这七种权作抛砖引玉。

(3)语言风格与电视专题的文体可塑性。

同样的画面,因语言风格不一样,形成的电视专题的文体形式也会不一样。这是因为画面有可塑性。尽管作者通过采访之后,可以确立用哪一种文体形式,但用另外的文体形式,也能反映同样的内容,特别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它们所需要的画面没有明确的界线,不过,其文体样式都是明确的。

下面不妨用同样的画面配上不同文体的笔法,看产生怎样的屏幕效果。

[画面]小丘葱葱,村庄依偎在小丘旁;袅袅炊烟飘向绿色的丛林里,似雾、似云。

沿着炊烟飘去的方向,(镜头摇下)只见梨花如雪,桃花如火。

梨花下,一群农民在培育早秧;桃花下,一群姑娘在锄草割蒿。

一会,一群孩童追赶“喳喳”的喜鹊,把村庄闹得更加沸沸扬扬。

[通讯式解说词]1978年以前,这个小丘还是不毛之地,那时,这里的村民眼巴巴向这个小丘要粮食,结果,一年到头田里收不回种子,庄稼大都被旱死。村民们的心冷了,全村有一半以上的人搬走了,留在村里的后生却找不到媳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改变种植结构,把不宜种粮的山坡改种经济林,不到五年,这昔日的“穷坡”变成“花果山”,“花果山”里有数不清的摇钱树。仅凭这些摇钱树,村民人均每年可以增收300元。

由于改变了生态环境,过去的一批低产田也变成了稳产高产田。去年亩产达到1200斤,全村人平吃粮达到800斤。今年开春以来,全村人抓季节,抓科学,打好务农主动仗,争取夺得比去年更大的丰收。

有了摇钱树,有了高产田,这个村庄渐渐改变了形势,昔日搬走的农民又搬回,18条光棍成了家。如今日子过得火旺,村民都感谢实事求是的思想法宝。

[报告文学式解说词]在我国的版图上,这个小村永远找不到位置,可贫穷的大名却撞疼共和国的心;农民一年忙到头,却差8个月的口粮。为了糊口,全村农民大部分逃走;为了求生,全村的女儿一个个远嫁,村里留下的只有18条光棍,还留下了那枯裂的黄山相伴那18颗冷却了的心。

在不收稻谷收思想的荒唐年月,这个村年年挂流动红旗,红旗插在龟裂的黄土岗上,炫耀穷的“光荣”,穷的“伟大”,可在这“光荣”与“伟大”的背后,是一双双泪眼在辨认那模糊的岁月。

十年过去,可谓弹指一挥间。山坡换了绿装,昔日收“思想”的小丘变成绿色的银行,18条光棍个个有了婆娘和孩子,远嫁的姑娘也记起了娘家,飞走的凤凰在旧窝窝里尽情地栽培梧桐树,啊,好一个无忧无虑的农家乐园。

由此,我们便产生一种思考:中国是农业大国,而农民是这个大国的主要成分,农民的惨状就是中国的形象;从这个角度看今天这个绿色的小丘,看中国农村的变化,我们还有理由为难当今的改革吗?

[散文式解说词]春天的韵味喜欢栖歇在有情的人间;那袅袅的炊烟不怕害羞地钻到树林里,尽情地窥探绿色的秘密,其实绿色的深闺里躲藏的不是绿色青春,开设的却是绿色的银行。难怪这调皮的炊烟拜倒在绿色的脚下,以谢生活对它的虔诚。

田垄上的桃梨花以自己的艳丽装扮那绿色的山体,它分明在说,它们是春的使者,它们是春的精魂。其实这花开在姑娘们的心里,那世界,那遐想,那精神永远留在少女的青春中。

是啊,连孩子们都在追赶喜鹊,追赶着生活,追赶着明天。那么,明天又是怎样的呢?

以上三种不同文体形式的解说同出一组画面提供的基础,由于文化样式不同,给人提供的认识范围、审美情趣、思想角度都不一样。这足以说明画面是有可塑性的;而画面的可塑性,要依靠文体形式的再塑。解说词的风格和笔调,能直接影响电视专题文体样式的形成与变化;而画面的可塑性又依赖于文体样式,弄清这个关系,对我们制作专题时,把握整体风格,依据画面的基础,确立恰当的文体样式是有益处的。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