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0月>>本页       
[业务研讨]典型人物报道的美学意义…………………………姜可雨


(2006-11-23 14:58:29)

姜可雨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递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这是央视《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大会》评委对王顺友的一段评语。

王顺友,一位基层普通邮递员,20年如一日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深山信使,用一双脚感动了大凉山,感动了亿万国民,也感动了整个万国邮联。

究竟什么样的典型人物才能够真正被受众所接受,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魅力呢?王顺友这个典型人物对此作出了诠释。从新闻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报道才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和称赞。所谓审美价值,是指典型人物报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精神和情感需要,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内心引发共鸣,思想得到启示的形象与内涵。总之,典型人物报道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一、典型人物报道的美学品格

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诚然,在这一点上,新闻报道中典型人物和艺术典型几乎可以说别无二致。每一个典型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环境、职业和独特的人生经历,犹如歌德所说:“任何特征都是本质的感性显现,谁若能把握住这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一般。”

因而可以说,王顺友就是诸多典型人物报道中的“这个”。

在典型报道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而有些典型报道,尤其是在报道一些先进人物时,为了突出人物的感召力,刻意拔高人物形象,这种报道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本质规律,也违背了典型人物报道最基本的美学品格。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真”是美的前提,同时也是美的基础。所谓“真”,是指不仅人物报道中的典型事迹必须确有其事,而且细节上也必须真实无误,乃至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不得走样。须知,优秀典型人物,他们本身就是一丝不苟、细致严谨的典范,报道他们本来就用不着弄虚作假、添枝加叶的。

新华社著名记者张严平在撰写长篇人物通讯《索玛花为什么这样红》时,大量引用了王顺友自己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形象。文中叙述王顺友因为20年来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同伴”(指各大媒体同行采访记者)同走这段邮路而感到满足与兴奋的复杂心情时,用了王顺友自己的话:“我太高兴了!我太高兴了!……今晚真像做梦,20年来,我在这条路上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如果天天有这么多的人,我愿走到老死……”接着又通过一个细节来描写:“他用手捂住脸,哭了,泪水从黝黑的手指间淌落下来”,生动地再现了王顺友作为一个普通人长时期单枪匹马艰难地奔走在邮路上而又不得不忍受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这里,王顺友的大苦、大累、大孤独和眼前众多媒体采访他时的热烈场面表现出的大爱、大快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显现出了王顺友这一典型人物美的特质、美的意义。

再如,王顺友在做客央视,接受主持人《面对面》访谈时,王志的一串坦率乃至尖锐的提问,不仅极具思想性,同时又充分揭示了王顺友的性格特征与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王志:“每天一个人走这么多路,你不怕死吗?”

顺友:“我怕,因为我死后,妻子还可以改嫁,可是儿子就再也叫不成爸爸了。”

王志:“如果现在有一份新的工作给你,你会接受吗?”

顺友:“不可能。我文化程度低,现在只能做这个。再说乡亲们需要我,他们等着我给他们带来新的消息,乡政府盼着我给他们带来党的声音。”

王志:“你后悔接替你父亲的工作吗?”

顺友:“刚开始接过来时我很高兴,因为终于有了份工作了,可是后来我就后悔了,因为太苦了……”

王志:“你愿意以后让你的儿子接替你的工作吗?”

顺友:“不愿意。这工作太苦了,我还是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以后好干点别的。”……

当电视机前数以千万计的观众面对这样一组毫无矫饰,单纯而又质朴的直面对答时,面对的仿佛已经不是那个出现在各类表彰大会上的王顺友,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邮递员。而他身上闪现的那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和品格却总能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找到类似的影子,感受到他质朴、率真的美。

二、典型人物报道的美学旨趣

典型人物报道,尤其是对于一些先进典型人物的报道主要是通过对现实中的人性美来体现其伦理、道德的善。“善”是美的关键,离开了“善”,典型人物报道就毫无价值可言。即使是负面典型人物报道,也必须拿“善”作为参照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人们对美与丑的辨析能力,从而激发人们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新闻作者总是通过其审美意识的载体——新闻作品,使受众从中体验其审美意愿、审美倾向和审美旨趣的。

张严平在谈到撰写《索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人物通讯的感受时说:“我留泪了,在这样的采访过程中,我不只一次像这样流下眼泪,这些眼泪正是让我动容的感动点。”她认为,只有真正感动了自己才能把这种感动传递给受众。事实上,这篇通讯一经发表,立即被100多家中外媒体转载,互联网上的点击率更是突破了200多万次。她进而说“我在网上看到成千上万读者的那种感动,我更相信这种美好绝对是存在最广大的人群当中的,这些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最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

显然,张严平——这个《穆青传》作者,新华社的著名记者,她的眼泪是她在采访过程中被王顺友厚实、善良的品格深深打动后流出来的。

三、典型人物报道的美学意义

“美就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语)美更是有意义的生活。在王顺友不算太长的40年人生经历中,非凡的生活和人生旅程中的各种命运和际遇,造就了他非凡的美的品格。

王顺友19岁那年,从年老退休的父亲手上接过了他的马缰绳和邮包,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邮路启程。这仿佛是两代人的宿命。他常常对人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走邮路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陡峭的山谷间默默地走了20年。他这样叙说20年来的邮路生涯:“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吞几口糌粑面,渴了喝几口山泉水,晚上蜷缩在山洞里或大树下或草丛中与马相伴而眠……”在二十一世纪的邮政史上,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堪称绝无仅有。然而对王顺友来说,这充满泥泞、坎坷和风暴的山间邮路,却也绝不是人生旅程的畏途。他义无反顾,艰难地攀登着、跋涉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王顺友仿佛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那个曾把基督背过河的“摆渡人”(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最后一页曾描叙过这个古老的传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一个看似弱小的孩子敲开了早已熟睡了的摆渡人的门,求摆渡人把他送过河的对岸。这个忠厚善良的老实人二话没说,穿好衣服便抱起这个孩子跳下水中。不料,奇迹发生了!当走到河的中央时,他惊异地感到,背上的这个看似孱弱瘦小的孩子忽然变得越来越重,以至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他觉得他几乎要被这个孩子压垮了,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到达了彼岸。“当他在曙光中喘息着倒在地上的时候,这位把基督扛过河的圣者克利斯朵夫知道,他把世界的意义用双肩扛过了河。”(茨威格《罗曼·罗兰传》)

好一个“把世界的意义扛过了河”!王顺友不也是一个肩负重担的“摆渡人”吗?他一个人长年累月孤独地行走在山间邮路上,等待他的不是铺有红地毯的“星光大道”,以及鲜花和掌声。他承认苦,寂寞时就喝酒,或用自己编的山歌来驱赶寂寞,以抒发他对年老父母,以及爱妻儿女的怀念之情。

他一个人,每月走720公里。20年,在家的时间不足两年,他说“图的是老百姓喜欢”;每月工资800元,他说“尽的是人的本分”。他常常说,“没有一路上老乡对我的关照,就没有我王顺友的今天。他们离不开我,他们把我当成共产党的大干部,送不送邮件也成了党管不管他们的标志。那时候我真觉得,自己还真的不能少。”

爱与被爱常常是互动的、双向的。他心里只有老百姓,而老百姓对他的诸多关爱,也正是他跋涉艰苦邮路生涯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人能被人所爱,无疑是一种慰藉,一种幸福,一种温暖;宛若夜行中的星光,风雪弥漫中的茅屋,干涸荒漠中的甘泉……他也因而在这个爱与被爱的大环境下,享受着人生的大快乐、大幸福。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创建人之一费尔巴哈在其《未来哲学原理》中说:“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是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恩格思因而感叹说:“真的,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帮助他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引自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爱对王顺友来说也是如此。大苦、大累、大孤独抑或只不过是作为个体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之一,尽管很无奈,但也绝不是生命的否证。很难想象,一个对自身生命与存在缺乏深刻体验的人会对时代和社会做出具有深刻的洞察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存在本体来看,痛苦可以辨析为生活上的痛苦与生命的痛苦。前者是外在的,后者却是内在的、本源的。对王顺友来说,这些痛苦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这些切身的苦难自有他自己的感受。在他看来,第一位的东西还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对苦难所取的态度:它们常常来自于“义务与意愿之间,义务与履行之间,愿望与现实之间的某种内心冲突”。(《歌德“永恒无限的莎士比亚”》)他心中始终装有老百姓及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始终恪守的那份对人民和社会的责任,一如另一个新闻典型人物——深圳歌手丛飞,他在生命弥留之际,最大的痛苦是再也不能履行他生前的承诺和义务了——不能继续去救助那些因贫穷缴不起学费而失学的孩子们了。

王顺友的事迹被报道后,在中外媒体和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2005年10月,王顺友应邀赴瑞士参加万国邮联行政理事会年会,会上他作了主题性发言。他的发言,赢得了万国邮联全体与会代表的交口称赞。这是万国邮联自1874年以来首次邀请一位普通邮递员去国际讲坛作专题报告的唯一人选——一个伟大的中国公民。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的美学价值,引发一位网友在帖子中这样评价他:顺友兄弟,你不是孤独的,高山大河在陪伴你;你不是寂寞的,日月星辰在注视着你。你用自己的一切,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你与天地同在,与民族共存。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良心和脊梁!

这也许就是王顺友这个被中外传媒广泛报道的典型人物的魅力所在吧。其美学上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编辑:陈永和)#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