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0月>>本页       
[业务研讨]如何掌控新闻信息源………………………吴志远 谢慧敏


(2006-11-23 14:58:21)

吴志远 谢慧敏(湖北日报经济部 430077)

怎样抓到独家新闻?在新闻拼抢中,如何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内幕?如何从抱有敌意的采访对象那里获得信息?如何巧妙化解采访过程中突如其来的种种尴尬境地? 这些问题,都跟记者掌控新闻信息源的能力有关。

一个精心构筑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新闻信息源的核心,它直接决定所写报道的视野和重要程度,也直接决定我们在新闻竞争中的成败。

培养对人的兴趣

在很多人看来,记者都是“神通广大”的:三教九流,无人不识,无友不交;人情世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什么险境都不怕,什么事情都能搞定,能力非凡。

在好莱坞经典影片《总统班底》、《目击者》、《海外特派员》、《危险生存的年代》中,记者都是以“孤胆英雄”、“社会拯救者”、“不畏强权,敢于抗暴”、“置生命于不顾,勇于揭露真相”的形象出现,受人景仰,受人尊敬。

这些看法都给记者这个职业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片面,却也反映了这个职业的特殊要求,以及人们对它的期待。构成记者魅力光环中最璀璨的一束亮光,就是“记者要比常人晓得更多、懂得更多”。

无疑,记者都会在“知”、“晓”二字上下功夫。虽然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了解信息,比如网络、政府公报、书籍等,但作为记者,要掌握原生态的新闻,了解最鲜活、最有价值的信息,还必须依靠一个尽可能广阔的社会关系网。

这个社会关系网,绝非凭空掉下来的,也无法指望别人赐与。它无法复制,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精心构筑。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对人的兴趣。新闻这个职业,不允许我们仅凭个人喜好与人交往。因为个体的差异,比如成长的背景、受到的教育、生活的习惯、经过的历练不同,使每个人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行为、思考方式。其中有些被我们所接受,但也有很多被我们反感。而近亲避异又是人的天性。作为记者,就必须克服这种喜好的影响,不能让它来左右我们的社会交往。

对此,台湾资深媒体人黄肇松先生有句名言:要做一名好记者,就要“培养对人的兴趣”,要达到“很想拥抱人群”的程度。

比如一名跑线记者很可能遇到这样情况:有些政府官员官腔十足,对人爱理不理。更让你郁闷的是,你无法找到能够替代他的其他信息源。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只能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尝试着让他接受你,并乐于向你提供各种信息。

只有克服了这种人性的喜好,我们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在我们所要构建的关系网中,绝不应该只有一种或几种类型的人,而应该兼容并蓄。

在很多人看来,“擅长搞关系”带有贬义,往往用来讽刺那些不务正业、把心思花在“溜须拍马”上的人。对记者来说,擅长搞关系却是一项基本的职业能力。比如,路透社招聘记者时就规定,“性格孤僻的人不能当记者”。

也有人觉得,“搞好关系”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无法学到。笔者认为,这并不玄。老祖宗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很多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名言,是我们要恪守的法则。比如:“善于倾听”、“言而有信”、“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等等。只要认真地遵循,在人际交往中,就不会遇到太大障碍。

充分展示个性魅力

记者的社会关系网是否高效且有价值,关键是看在这张网上有多少能源源不断提供重要信息、透彻见解的信息源。而这样的信息源本身,往往就是社会的中坚分子,他们素质较高,见多识广,思想深邃。能否成为他们的朋友,受到他们的尊敬,记者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

在一般人心目中,对记者都有一份特殊的期待,比如见多识广,点子多,爱打抱不平等。如果记者的表现大大低于这种期待,那么自身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与人们的交往。

所有这些,都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能否有超出常人的见解,会影响你的每一次采访。

记者善“动”,也要善“静”。在生活中,不仅需要推杯交盏的应酬和遇到突发事件时的风风火火,更需要在浮躁中静下心来,挤出时间和精力,博览群书,深入思考,进行知识积累。同时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将平常涉猎的方方面面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只有这样,才能将新闻做得更完整,更有深度。

记者的个人魅力中,自信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在我们很多次采访中,所采访的对象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对于第一印象来说,不自信几乎是没有能力的标志。被采访者能指望一个没有能力的记者把自己报道成什么样子,甚至会怀疑他根本就跟不上自己的思路,交流就会有障碍。虽说自信是由内而外的,你肚子里有货,你就会自信。”(周学敏,引自《新闻教育应该培养勇敢者 》)

记者其它个人素质还包括:深刻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快速反应能力。耳朵像过滤器,一大堆废话都轻轻扫过,而某一句感兴趣或重要的话马上记住并且开始思考。懂得幽默。 幽默是反应敏捷的表现,在很多时候是调节和控制场面的绝好武器。要有适度的个性。个性鲜明可以吸引别人注意力,激发别人与你交流的兴趣。

巧妙利用信息源

建立一个良好社会关系网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它。

常规的做法是经常与信息源保持联络,了解他(她)那里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并加以选择进行报道。同时,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联络继续巩固与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如何巧妙地利用这种关系,来应对新闻采访报道中的种种意外,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自己亲身经历两件事,来阐述其中的乐趣和心得。

有一次,笔者获悉有个案子:一名16岁的少年,原本品学兼优,却沦为一名专在市政府机关办公楼行窃的惯犯。到底是什么导致他走到这一步?在犯罪越来越年轻化的今天,解剖这一案例无疑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这个案子将在该区少年法庭审理,笔者非常想听一听庭审。然而,由于犯罪嫌疑人尚属未成年人,按照有关法律,不能公开审判。这意味着,无法以记者身份或是以一般公民的身份进行旁听。

笔者将苦恼告诉了该少年法庭的女庭长。此前,经过几次交往,笔者已与这位庭长建立了较好的互动关系。她在肯定了笔者的报道意图之后,出了个主意,化解了难题。她让笔者写一个申请,经报社同意,作为该案的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这既不违反法律,又达到了深入了解案情的目的。

在另一个事例中,《楚天金报》的一名记者,在主跑武汉市委市政府期间发现,很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出于防范心理,不会主动将重大活动与会议的消息通知他。而这些活动或者会议,往往蕴藏着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信息,遗漏不得。为获取这些会议信息,该记者多方做工作,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由于日常生活中,该记者无论是对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清洁工,都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因此与武汉市一重要政府机关的普通服务员也混得很熟。有一次,他询问一名清洁工,知不知道一个重要会议召开时间。她指着自己办公室说:“那有一块小黑板,最近一个月开什么会,什么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们按照它来安排会场,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就这样,记者无意中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此后,该机关的重要会议,基本上没有遗漏过。

危机处理不容忽视

这个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即使你耗尽心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也是一样,不细心加以维护,很可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在与信息源互动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扰。比如,如何处理是要新闻还是要友情?该不该为关系良好的信息源发一些有利于其所在部门的报道?是站在信息源角度“同仇敌忾”,还是站在读者公益立场要求对方说出真相?可以说,在维护这种社会关系网中,随时会面临各种危机。如果不及时化解这些危机,将对工作造成极大被动。

下面以一起案例来说明化解危机的必要性、可行性。

1999年前后,某市民报报道了两起轰动全城的新闻。一起发生在1998年10月下旬,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集中推出了一组批评报道,披露该城一派出所副所长仗势欺人,殴打一酒店女老板的恶劣行径。该案件发生前后,正值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期间,各有关部门狠抓公、检、法等执法部门的整顿工作,大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另一起随后发生:一名司法干部向该报投诉称,遭省城某派出所一民警殴打致伤。该报在调查了解后,刊发了投诉人的投诉材料及所在单位证明其投诉属实的公函。

这两起舆论监督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极大不悦。一方面向全城媒体散发材料,称第二起案例中的民警是无辜的,打人者为另外二人。另一方面,该部门全面封杀该报,不允许系统内任何人员向该报提供新闻线索,同时不允许系统内订阅该报。危机骤然爆发。

作为一份市民报,急需来自该部门的新闻,因为这些新闻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一旦缺失,必将影响报纸质量。同时,对该部门而言,有大量信息如打击罪犯、社会治安防范、交通事故等,需要借助这份市民报发布。僵化的关系拖延下去,对双方皆不利。如何早日化解危机,双方皆有意愿。

在均表示出和解意向的基础上,双方约定见面协商。协商过程中,当时身患不治之症的该报总编辑,主动向对方表示:“我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世。我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只为了一个目的,让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美好。我相信,我们两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进行合作。”

一席肺腑之言说得满座动容,成功地化解了对方的怨气,危机顺利解除。这也成为新闻圈的一段佳话。

人际关系中的危机是记者必须经常面对的挑战,关键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要头脑冷静,认真分析并找到解决的途径。在批评报道损害了信息源自身利益之后,要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及时化解各种危机,记者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才能更加牢固,并健康向前发展。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