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0月>>本页       
[摄影沙龙]《影像点评》评点…………………………………………


(2006-11-23 14:58:20)

【编者的话】 《影像点评》是湖北日报今年在经济版推出的一个新栏目,运作8个月来,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栏目的质量,8月23日,湖北日报摄影部、出版部举行了座谈会。现将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如下。

“影像之外”的深度内核

澎 潮(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专家委员会)

  新闻图片,是平面纸质媒体的“当家品种”之一,同时也是用影像手段深刻表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难点。

  经济版的“影像点评”栏目以每星期4-5期的频率刊出。其报道题材和内容涉及面较广,表现角度不断“由硬变软”,大多从经济和民生中比较鲜活的新现象切入,由事及理,进行深度理性点评,而短小精悍的“网民跟贴”,又吸引了读者广泛参与。

  以市场经济生活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图片,当然也要追求新闻信息含量的最大化,以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过去,由于此类新闻图片往往局限于“对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进行报道”,其寥寥数句文字说明,无法穿透新鲜事实所蕴含的理性内核,致使其往往停留在“看图说话”的表象层面。而突破传统新闻图片报道手法局限,并力求从经济生活、民生新现象中寻求最佳表现视觉的“影像点评”,则充分发挥了纸质媒体的突出优势和特色,不仅“看图说话”报道新鲜的事实,而且冲破传统束缚自如地运用类似于微型解析言论及其“网民观点”来“看图说理”,让读者通过阅读新闻图片从中直接看到了“影像之外”的深度内核,从而把追求新闻信息含量最大化落到了实处。

  对于传者和受众而言,传播和接受“影像点评”这种图文并茂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舆论引导和舆论感知全过程。由此而来,我们常念常新的“软些、软些、再软些”的“三贴近”报道原则,也就伴随着经济领域新闻图片报道的改革创新而瓜熟蒂落了!

  这个新创栏目把摄影记者们真正推到了市场经济生活的最前沿,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摄影记者们正确把握市场经济舆论导向的理性思维能力。从一期期具有独特视觉、独到观点、新颖手法的“影像点评”中,我们看到了摄影记者们下功夫学习钻研有关政策与经济理论,精雕细刻撰写深邃理性点评文字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这也是湖北日报改版以来摄影报道发生的一个“静悄悄”的喜人变化。

“影像点评”三个鲜明特点

赵应繁(湖北省地矿局)

我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也是“影像点评”的忠实读者。我认为“影像点评”是成功的,其三个鲜明的特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一是形式新颖,表现直观。“影像点评”将文字和图片成功地组合在一起,尽管篇幅不长,所占版面不多,但起到的作用却事半功倍。如《道茶泡出大市场》中漂亮的道茶姑娘为游人沏道茶、外国游客听着道教音乐品尝武当功夫茶的瞬间性优美的图片,把“沏茶”与“品茶”的场景加以定格,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武当山道茶大市场之中,收到了出神入“画”的神奇效果。

二是选题准确,贴进实际。《让孩子远离博彩和迷信》、《王大妈10年一笑》、《农企合作天地宽》、《消费者的苦恼》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折射出崇尚科学反迷信、政务改革解难题、转变观念拓市场、联合咨询鉴真假等大课题。《油价持续上涨,改变购车观念》更是体现了由于油价上涨给人们购车选择带来的新观念、新变化。在端午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推出的《“端午经济”热东湖》、《玩具市场缺乏中国特色》等稿件,生动体现了“影像点评”的贴近性和时效性。

三是点评到位,解析透彻。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尽管记者的“点评”只有短短百十来字,但却是记者对某种现象的基本判断,是对新生事物的深刻领悟,从而引导读者去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如《“端午经济”热东湖》的“点评”中,记者提出了“端午经济”绝不会比“洋节经济”逊色的判断,可谓一语中的,令人深思。

笔者希望“影像点评”继续保持内容新、形式活、报道快、质量高的特色,力求做到选题的范围更广,涉及的领域更多,揭示的问题更深,使之成为《湖北日报》的精品与窗口,也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和学习园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

同时,提两点建议:一是在纸网互动的基础上,能否增加读编互动。建议每期“影像点评”登载本期的网友跟贴、上期(前一天)的读者参与。参与的读者可署上真名,以进一步提高人气,合力把该栏目办得更好。二是尝试在其他版面不定期地推出“影像点评”的姊妹篇。例如在文化、社会、监督等诸多版面不定期推出领导关注和群众关心的话题,仍冠以“影像点评”名称,打造一主(以经济版为主)多辅(其他版面)的格局,不断扩大“影像点评”这个品牌栏目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一个贴近读者的新专栏

朱素芳(武汉市江汉区委宣传部外宣办公室)

《湖北日报》的“影像点评”,用图片新闻的形式,解读社会经济现象,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贴近读者的新专栏。

其一,“影像点评”顺应了读图时代读者的需求。

在当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阅读时间日益减少的时代里,人们看报时,习惯选择视觉冲击力强、形象生动、快速简洁的图片新闻来阅读,“影像点评”无疑为读者奉献了全新的视觉画面。

其二,“影像点评”引导了读者“看”经济新闻。

经济新闻历来是媒体重点关注的题材。它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相比,报道难度大,而用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来解读经济新闻,更是难上加难。但“影像点评”迎难而上,引导读者“看”经济新闻,取得了成功。

其三,“影像点评”让读者产生了“图读”经济新闻的享受。

“影像点评”天天推出,已刊发200多期了。这需要何等的实力啊!“影像点评”这个平台,不仅打造了《湖北日报》摄影部一支复合型、全能型的摄影队伍,更是每日给读者提供了一道味美可口的“经济新闻”大餐。这种融“看”、“读”、“评”、“议”于一体的全新“图读”经济新闻形式,对读者而言,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开创新闻摄影新思路

熊海泉(湖北日报摄影部)

“影像点评”专栏开创的新闻摄影新思路,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新闻摄影深度报道形式上的新探索。众所周知,新闻摄影在深度报道方面由于其形式的局限性,很难有真正的突破。我们在创办《焦点》摄影专刊时,通过实践,已经在图文结合的深度报道模式方面有了较成功的经验,因此使我们增强了用图文结合形式探索经济新闻摄影立体化、深度化的信心。“影像点评”将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和文字评论的深度结合起来,又一次扩大了摄影报道的空间,丰富了摄影报道品种,突破了摄影报道的局限性,使平面的摄影报道实现了向深层次开拓。

其二,是用新闻摄影加强解释、传播观点的新尝试。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单纯地秉承报道事实甚至报道独家事实都难以有较强、较持久的竞争力,也不能使读者满意。信息多了、复杂了,读者希望媒体和记者能对事实进行解释和评论,同时,有进取心的媒体和记者也追求能为读者澄清、分析、解释新闻事实的背景和意义,提供他们的观点和判断,供读者参考。如从《汉味小吃的“围城”之困》到《2006武汉空调走笔》,就是用摄影来形象地传播客观事实,用点评来阐明前因后果的好作品。

其三,是用新闻摄影力挺经济报道的一种新突破。由于经济新闻固有的抽象性和解释性,经济新闻摄影一直是相对薄弱的领域,因此,单靠传统的摄影报道形式很难在经济新闻领域有所作为。“影像点评”在湖北日报经济版推出,以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为报道对象,其“摄影+点评”的形式能较充分地化解经济事件的抽象和复杂——图片使抽象的经济事件有了形象的传达,点评解释使复杂的经济事件清晰明朗,更易理解。

其四,是媒体联动和互动传播方面的一种新尝试。当前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其即时性、互动性等突出优势理应为传统媒体及时吸纳。今年6月,我们在“影像点评”影像+点评的两段式基础上又增加读者反映即网友跟帖,实现了报纸与网站、报纸与读者的三方联动与互动,既体现了我们尊重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又使栏目形式新颖,更加立体和丰满。

“影像点评”可以说还处在摸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才能成为成熟的新闻摄影报道形式。

新平台 新思维 新跨越

王 威(湖北日报摄影部)

一、“影像点评”造就了新型摄影记者

“影像点评”实际上是新闻摄影记者展示自己思想的一个新的专业平台。这个栏目不同于以前的任何形式的新闻摄影报道,它是运用镜头语言来传递信息、传达思想的。得益于此,“影像点评”才不能为别人仿制、替代,并开始造就湖北日报新型摄影记者。

“影像点评”走出了一条同行从没有走过的路。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新闻摄影的报道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新闻摄影记者的思维方式。当大多数摄影记者还停留在新闻摄影ABC的时候,湖北日报的摄影记者已经基本实现了新闻摄影理念的转变和跨越。“宏观定位,小点切入。”“脑筋在进入形象思维的同时,开始逻辑思维的分析,在按动快门的同时实现文字与图片的对接”等经验的提出,都表明摄影记者在新领域里开始成长、成熟起来。

二、“影像点评”的运作原则

其一,影像是主体。“影像点评”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以摄影为载体的新闻报道形式,区别于常见的新闻短评,它只是借用新闻短评的发言方式来对具体影像做解说以及对新闻事件再透视。没有影像的依托,点评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直面的是,在已经刊登的百余期“影像点评”中,尚有不少欠缺之处,或者文字比重大大超过图片,整个报道类似一篇文字的深度报道,图片成为陪衬;或者图片影像质量粗糙,图文脱节,影像与点评的地位倒置,等等。把影像作为主体不仅是在组版过程中体现,更应该是在拍摄时,在选题中就思考到位。

其二,用影像传递思想。晋王弼所《明象》篇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现象学理论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认为,视觉有在直观中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因为直观中就包含着思维,主体在对眼前事物的观看中就已经包含了对事物的本质的体认,包含了思维的性质,而无须再经过抽象的阶段。例如《阿婆、大学生同场竞技职业资格》,取材于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的两类人员,从她们同场竞技的身影上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就业观念、人才观念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和市场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报道中影像已经包含有足够的信息量,文字在整个报道中起到的只是必要的补充和说理作用。

其三,“点”破窗户纸。如果影像是“影像点评”的主体,那么点评则是其灵魂。图片加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报道的基本形式,它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和传递,却难以透彻地交待影像背后更具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就像雾里看花,感觉得到却摸不透。短小精悍的点评则能引导读者从影像感知的层面,突破到认知的层面,让读者有所领悟。

“影”“评”互补 相得益彰

郑元昌(湖北日报摄影部)

“影像点评”内容先上网,网友先睹为快,评头论足,然后见报。此举可谓开了党报在这一领域的先河。

一、独具匠心的“影”

“影像点评”的大多数画面有冲击力,读者爱看。如《“错位”经营,感觉不错》、《谨防“昂贵的伤害”》,其表现手法与传统图片新闻就有明显区别。前者给人以放射感觉,抓人眼球;后者画面突出“昂贵的伤害”的主体,能引起读者去细细品味。为强化画面的冲击力,作者总是费尽心思,如采用大广角,不断变化角度,以及较强的动感等等,来展示人物形象。

“影像点评”的大多数画面内涵较深,颇有回味。如《这家工厂“内外有别”》,画面是秭归县森达鞋业制造车间里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内销鞋生产热火朝天(图一),而外销鞋车间却是一片冷清(图二)。原来,因欧盟对中国鞋反倾销,上半年该厂外销鞋产量仅为3万双,去年同期为30万双,而内销鞋产销量则是稳定增加。这组图片经济新闻给受众的启示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涉外企业经营品种不能单一,要时时警惕经营的风险性。

“影像点评”还给受众以新的生活知识。如《短信拉近你与我》、《短信带来的烦恼》、《SP市场面临洗牌》三组图片,揭示出当今短信时代带给我们的喜与忧,在告诉读者享受短信快乐时,也要慎防上当受骗。

二、内涵深刻的“评”

“影像点评”先“影”后“评”,“评”虽简短,却内涵深刻。

如对《农民工的渴望:停下生意听报告》的点评:“在武汉市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众多进城经商或务工的农民工都把孩子带在身边,对孩子的良好教育成为他们的共同抱负,也不惜投入,目的是让下一代有文化有知识,将来能经大商。”从中传递出农民工对知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表达出对城市教育工作者的企盼。

许多不易用图片表现的新闻“影像点评”也作了大胆尝试,“评”则给予积极的“支持”,以此进一步解读新闻。如《湖北农民工京城创劳务品牌》的点评:在北京,提起云梦人,大家都说是卖豆腐的;说起买豆腐,大家都知道买云梦人的。这就是13万云梦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经过十多年打拼创出来的劳务品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劳务品牌的竞争,像四川的“川妹子保姆”、湖南的“湘菜厨子”等,也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影像点评”也存在不足,如内容还比较单一,表现形式还比较传统,有些作品还比较牵强等,编辑记者们正努力改进之。

开阔视野 改变思维

王成钢(湖北日报摄影部)

“影像评点”促使摄影记者重新调整了思维模式。过去摄影记者大都习惯于就事“拍”事。而增加了评点,记者就要了解评点的对象、行业的背景知识,不然就无法开口。这就要求记者从大量的材料中找出评点话题,并结合视觉形象,拍完后还得考虑如何点评、如何深化主题?这样的复杂过程对摄影记者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影像评点”改变了过去经济新闻的单一模式。从业内来看,全国经济摄影报道现状赶不上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报道面太宽泛,缺乏精品亮点。通过评点,我们发现经济生活和每个人都很贴近,新闻天天在发生,我们的评点就这样天天展开。应该说现在的评点稿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对摄影记者来说,以拿惯了相机的手来指点文字,确实不易。评什么?如何评?记者是有话语权的,但我们是党报的记者,评说的观点要客观、正确、科学。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了解老百姓的心声,惟如此才能评到点子上,评到关键处。

让“影像点评”出彩三法

张 磊(湖北日报摄影部)

我采拍了数十期“影像点评”,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使之出彩。

一、小点切入引出大主题

如何在许多看似普通的经济现象中提炼出视觉语言?如何让提炼出的视觉语言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唯有不断缩小视角。小则具象,小则有针对性,小则能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小点只是切入的方法,是进入的门槛,小点是表象,曲径通幽,小点后面必须有一个大的主题。支撑小点的是一种种新的经济现象,从这个小点切入,就可以较为深入地点评种种现象的本质。如《汉正街“啃房族”命运突变》、《博览会缘何“扎堆”江城?》、《1+1>2》等都是从小点切入,引出大主体进行点评。小点切入法的操作性强,画面冲击力和新闻深刻性可以很好地兼顾。

二、政策解读点出大背景

政策解读是针对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抓住时机进行分析点评。对于所要解读的经济政策,事先一定要细加选择和掂量,能与影像内容相吻合。也就是说,这些经济政策是能够用镜头去反映的。比如《“限小”松绑,让更多人坐小车》,就是对小排量汽车解除限制政策的解读。记者围绕这个政策已经带来和将要带来的变化组织画面,大街上的小排量汽车、汽车卖场里选购小排量汽车的市民、车展上的新款小排量汽车。“限小”松绑,引起的是欢呼和共鸣。而它的大背景是节约、环保和人本思想……这样的点评就具有了深度和社会意义。 “影像点评”《二手房交易再起波澜》等,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三、系列报道形成大气势

系列报道是针对某一重大复杂的题材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同样能够用于“影像点评”中。系列报道的规模较大,采访前应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报道计划,要事先进行细致的新闻策划,列出每次报道的主题和重点,考虑需要组织的画面,并使前后报道形成内在逻辑性。

随着机动车持续增多,汽车“后市场”的现状和其中的“猫腻”备受关注。汽车“后市场”观察系列“影像点评”分3个方面层层推进,《节后汽车美容市场“井喷”》点出现状,我国汽车“后市场”尚处于起步状态;《混乱中的“鏖战”》以汽车防爆膜为例,指出汽车美容产品定价的不合理和暴利,提醒相关部门应及时加强监管;《谨防“昂贵的伤害”》指出因汽车美容产品中的甲醛、苯等超标,给车主造成伤害的病例正呈上升趋势,呼唤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3组报道连续3天大篇幅推出,形成了夺人耳目的大气势,效果很好。

汉宜客运市场公铁“争霸”系列“影像点评”《“铁老大”重显雄风》、《档次提升,难跨的鸿沟?》、《出路何在?——差异化竞争》3组报道,对汉宜客运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既指出了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经济摄影报道如何出彩

曾玉梅(湖北日报摄影部)

“影像点评”开设初期,压力很大,每周一召开部门例会,讨论最多的是选题,拍什么、怎么拍、如何评?摄影记者一度非常头疼,不清楚镜头究竟应该对准哪里。但在刊出200期后,我们找到了出彩的路子。

其一,把镜头对准人,报道就能生动多彩。

不管报道方式如何花样迭出,人始终是新闻的主体,新闻摄影应当始终把镜头对准人,表现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人的奋斗、人的企盼、人的喜怒哀乐。经济摄影报道同样也应以人为主体,把镜头对准人,在表现人上下苦功夫。特别是在有些难度大的经济摄影报道中,拍静物画面不鲜活,而把镜头聚焦于人,就有了韵味,如报道新公司法出台后的《“一人公司”未现井喷》等,即如此。

其二,遵循新闻摄影规律,扬长避短。

新闻摄影有着不同于文字报道的规律,要尽量选择适于摄影表现的、有形象价值的题材和画面,对一些确实不适宜用图片报道的,则应果断舍弃,不可勉强为图。但就摄影记者而言,不应该人为给自己设置禁区,远离较抽象的经济题材,缺乏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和勇气,这就会错过一些经过努力可以用摄影去反映的好题材和角度。实际上,反映春茶市场的系列报道《湖北跨入名优茶生产大省行列》、《好茶为何无好价》等等,正是遵循新闻摄影规律才抓到的好作品。

其三,要加强经济领域中社会新闻的报道。经济摄影报道只有反映社会活动、社会事件、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形成视觉冲击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查处哄抬物价,还有经济诉讼、证券行情、民工潮、股市热、时装表演,以及在天灾人祸中人们相互救助的新风尚等等,这些题材大都可以以现场目击的方式出现。这些社会新闻,或歌颂新的道德、新的风尚,或反映群众的呼声、解答他们的疑问,或针砭时弊、鞭挞丑恶,揭示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启迪人的思想,激励人们奋进。

其四,要打破固定格式,抓拍出有新意的画面。如今,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许多生机勃勃、充满新鲜活力的人与事。我们要大胆尝试用新的角度拍摄出佳作。如近来湖北日报大胆刊发的一些构图新颖、有动感的经济新闻图片,题材趣味性强,没有说教味,很吸引人。

(编辑:陈永和)#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