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0月>>本页       
[研究与交流]实事求是:舆论监督的根本原则………………贾忠贤


(2006-11-23 14:58:19)

贾忠贤(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 430077)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

  概括地讲,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以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披露批评的一种传播活动。

  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监督在本质上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形式的公开化、手段的现代化和传播的快速化等特点,因而它在推进工作、解决问题、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开展舆论监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需要,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需要,是新闻宣传工作本身的重要职能。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原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原则。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根本前提和基础,是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的首要原则,是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根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实事求是,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综合,使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一致,从中找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反对从主观想象出发,反对从死的书本出发,也不能从局部的或个别的事实出发。因为只有“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它才是“证据确凿的东西”。相反,“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选出来的,那末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更是舆论监督的生命。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事实,因而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必须是用事实说话,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3页)“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4页)

  一、坚持实事求是,开展舆论监督,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要真实,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用事实说话,自觉考虑新闻社会影响,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同时,揭露问题要富于建设性,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而不是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要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维护稳定、服务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力求好的结果。舆论监督报道的选择,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抓住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抓住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住少数干部的思想作风,特别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等进行舆论监督。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确保舆论监督导向正确。不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不单纯注重订阅率,不要挟被监督对象,不猎奇、不炒作、不渲染。反对以舆论监督谋私利、树威信、泄私愤、鸣不平等错误做法。对重大敏感问题的报道,严格按规矩办事。

  其次,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平衡原则,把握好报道的度。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报道。因此,舆论监督要掌握平衡,把握好监督的尺度和力度。掌握报道平衡,避免新闻报道中的片面化倾向,要求我们慎重选择批评对象,准确掌握批评分寸,报道主题要多样化,不能以偏概全,避免因报道不慎把局部问题、个别问题渲染成普遍问题、全局问题。

  在舆论监督的新闻实践中,存在单篇批评报道失衡和总体批评报道失衡的问题。单篇批评报道失衡主要表现为将被批评的事物和问题夸大,或者虽然报道如实反映被批评的事物和问题,但由于没有把握好报道时机或没有选择好报道角度,从而导致报道的负面意义大于正面意义。因此,媒体要加强对事件的调查取证,不仅要对事件本身进行采访核实,还要对同类事件进行比较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事件的典型性,防止夸大和偏激。同时,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变换报道角度,做到既揭露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又保持社会稳定,避免因报道不当而引发新的矛盾。

  总体批评报道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媒体在连续的批评报道中,过分集中地报道某一现象和问题,从而造成舆论监督主题单一,使某一社会问题报道过热,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影响,使读者对社会现象产生误读。例如对一些治安案件的报道,如果把握不好时机,选择不好角度,舆论监督报道数量与质量关系处理不当,就容易出现负面影响,给人一种“满目皆黑”的错觉。解决总体批评报道失衡的问题,关键要确定好选题、报道领域和报道角度,还要注意事件的后续报道。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既要从单篇微观考虑报道平衡问题,也要从总体宏观把握平衡,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报道平衡。

  第三,对于编辑记者来说,要有扎实的采访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要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决不偏听偏信,更不能仅凭道听途说进行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稿权。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两点论”,切忌片面性,不仅对事实本身负责,而且对事实使用的准确性负责,不夸大、不缩小,既不说过头话,也不搞绝对化。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认真核对,要有真凭实据,防止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报道时把握分寸、留有余地。在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上,既要符合逻辑、更要符合实际,以理服人。

  二、坚持实事求是,开展舆论监督,对于监督对象来说,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新闻舆论监督,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监督。

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民主法治观念有待加强的形势下,开展舆论监督不容易,这已经成为共识。仔细分析原因,从思想认识根源上看,就是采访对象,一些单位和个人没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诸多舆论监督之“难”。首先表现为记者采访难。一些地方和部门,当记者宣传先进典型、报道工作成绩时,就热情欢迎,对做批评报道,搞舆论监督,就设置重重障碍、百般刁难,以“有损形象”、“影响稳定”、“内外有别”等种种借口,排斥媒体介入,不让公开报道。更有甚者,对记者强行阻拦、跟踪恐吓、暴力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砸坏采访设备、毁灭采访资料。其次表现为发稿难。说情风愈演愈烈,有的采访对象动用各种关系“打招呼”、“施压力”,有的则采取利诱的方式企图让记者放弃监督。还有一些被监督者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做法,跑到媒体上级主管单位或者纪检监察部门告状,颠倒黑白,诬告记者,搅浑水。在新闻实践中,还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舆论监督稿件难过审查关,一篇好的舆论监督稿件往往因为层层把关,最后被拖黄。第三,表现为舆论监督效果质量不高。有的单位和地方面对舆论监督提出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曝光多少,纠正多少;有的对舆论监督漠然置之;有的对舆论监督口服心不服,敷衍了事,搞一个文件应付一下,只作检查不解决问题。

  三、对舆论监督效果的评价,也要坚持实事求原则。

能否搞好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效果如何,受很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又有媒体自身的因素。新闻媒体自身,舆论监督报道揭露的问题涉及矛盾的方方面面,由于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认识水平差异及利益归属不同,对舆论监督效果的评价和认同会有所不同。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到舆论监督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进行舆论监督代表的是党和人民的意志,不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个人的监督。舆论监督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才是目的。因此,要切实提高舆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舆论监督工作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舆论监督要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这是对新闻舆论监督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