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0月>>本页       
[业务研讨]走向已知和未知……………………………费 力 詹碧蓉


(2006-11-23 14:58:19)

--楚天都市报《城事》副刊的阅读追求

费 力 詹碧蓉(楚天都市报 武汉 430077)

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重大新闻?国际、国内、本地区的,翻开报纸,这恐怕是每一位读者最为关切的。满足读者获知新闻是报纸最基本的功能,同时,报纸还有对一些新闻的发生、发展作进一步探究、追溯的功能。当读者将目光从报纸上移开,还会看到更多更远,则是报纸副刊承载的责任。

楚天都市报《城事》副刊,创刊几年来,追随着武汉的前进步伐,凝视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回望故土,遥念故人,不仅传递着一种慨叹,一种怀想,更是表达着一种后辈的敬畏。其独创性深获读者好评,在业内也被视为精品。“城市如人,人生百事”,是《城事》的主题表述,也是《城事》的精神内涵。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城事》的办刊追求。

一、因为已知所以追索

《城事》不是简单地述说历史,与一般的文史副刊不同,她承载着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对很多读者来说,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的过往,故土、故事、故人,代代相传,经过岁月的打磨,并流传至今,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而对于具有3500年历史的老武汉来说,能流传至今,仍能让人津津乐道的东西也比比皆是。比如说老字号,它与武汉民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因而让人盛颂不衰。可是,这些老字号有着怎样的过往,今天的状况如何?这些更是读者关心并关注的。《城事》于是将目光锁在了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茂记皮鞋等老字号上。

读者绝不会陌生这些老字号。他们吃不缺豆皮、热干面,穿不缺茂记皮鞋,戴不缺老亨达。老字号大家都是知道的,可老字号背后的故事、变迁,恐怕很难知道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淅,《城事》承担了使者的任务,踏堪访问这些读者心中的至尊至宝。于是,很多人从《城事》2006年3月17日《77年老通城,75年豆皮》中,获知了1929年,有一个叫曾厚诚的蔡甸人,来到汉口大智路租下门面,开办了一家小吃店。因为此地是通向老城的必经之路,为城乡通道,所以取名“通城饮食店”。后来曾厚诚打听到武汉名厨高金安制作豆皮的手艺出众,于是重金聘用,“三鲜豆皮”成了老通城的当家特色。

还有武汉的热干面为何要以“蔡林记”为品牌呢?在2006年7月14日《蔡林记,热干面!》里,有一位叫蔡明伟的黄陂县蔡榨乡人进入武汉,以挑担卖面为生,后在满春路开店,取名“蔡林记”,因为“不但管饱还要管好”的经营风格而深得人心。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老通城也好,蔡林记也罢,繁华不再,沧桑的背影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

通过堪访追索这些尚存于世的老字号,记者与读者一同感受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切。老字号能穿越风雨时空,并能保存下来,自有她特有的精气神儿,有她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如何将老字号传承下去,薪火不灭,也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需冷静思考的问题。

与一座城市密切相关的不仅仅是活化石--老字号,还有许多文献史料、诗歌、民间传说等等。如,说起“惟楚有材”,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但湖北省有关专家经过研究考证,它的“版权”应该归属湖北。2006年4月14日《“惟楚有材”,一座牌楼系文脉》,不仅引经据典,找出了此文的所指之处,也从武昌贡院的牌楼上找到了湖北巡抚林天擎所撰的笔墨。

二、因为未知所以探寻

前面所谈到的已知,包含了很多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部分,实际上未知的东西更多。岁月经转,物是人非,沧海桑田,雁过无痕。我们堪访追索已知的,也将目光投向很多人不知的或者说是尚不明了的东西。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上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但对于木兰其人的姓氏和籍贯,则历来众说纷纭。最近,有专家称,花木兰其实不姓花,而姓朱,且出生在武汉市的黄陂区。

木兰不姓花,而姓朱,这是真的吗?读者不禁要问,何以证明?

这可是大家闻所未闻的新闻。于是,《城事》开始了《木兰芳踪》的寻找(2006年7月4日)。记者前往黄陂姚集镇大城谭村,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就是木兰的故乡。这里不仅有将军坟,还有将军庙。“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弥补《乐府解题》之阙”。--明焦 《焦氏笔行》。唐杜牧在题《木兰庙》中唱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木兰庙历经损毁后得以不断重建。

因此,木兰姓朱,是黄陂人,足以证明。可人们为何一直以为她姓花呢?通过进一步探寻,《城事》也给了读者一个清新的答案:一是木兰本是一种花名,花木兰由此倒装而来;再可能木兰小名“花姑”,所以叫花木兰; 另外,在舞台上,许多戏曲中,为了突出木兰的女性美,冠以花姓,因而得流传。

此次探寻,让读者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这里,还要提到2004年4月30日关于《汉阳树,今安在?》有关汉阳树的寻找历程。唐代大诗人崔灏名篇《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人留给后人的繁盛景象,到底是诗人酒后的臆想,还真是盛唐时武汉的现实?这无疑是个谜。《城事》于是力图要解开这个谜。

黄鹤楼下的鹦鹉洲还在,依然是芳草萋萋,但是晴川上的汉阳树却没了踪影。《城事》记者便开始了探寻。汉阳凤凰巷子12号的庭院中,有一棵古银杏,葱郁苍翠,老百姓说这棵具有500多年的老树就是诗中的汉阳树。可专家经过多方考证,此古银杏非彼汉阳树。

记者又继续追寻,他们沿着诗人的足迹,来到了晴川阁。这里有一棵禹柏,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种下的。诗人当时所见的禹柏正是青葱苍翠的时候,引发了诗人的诗情,可见这棵禹柏便是汉阳树了。可是禹柏没有了,只是原地有一块诗碑,上面刻着苏东坡的诗句。几经寻访,最终还是未能找到崔氏汉阳树,虽有说不出的遗憾,但也感到莫大的欣慰,寻访不得也是一种结果。《城事》中充分展示了这一寻探过程,让读者在历史中漫步,在诗意中穿行,体会着家园的美好与温馨,更是一种情感的超越。

三、因为温故所以知新

无论是追索,还是探寻,记者如同一个探宝者,在武汉这座历史的古都里,搜寻着一个个特殊的故事,凝视着一个个远去的背影,在喧扰而飞扬的尘土中,回味,咀嚼,从而温故而知新,去垂目审视周遭,去抬头展望未来。

2006年5月底,武昌火车站旧房拆除接近尾声,与此同时,长江的另一边,武汉乃至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车站之一--汉口大智路火车站,也在有条不紊地整修,准备改建成武汉市第一个铁路陈列馆。

站立了100年的大智门火车站,再次迎着关注的目光,将当年的繁华身影定格成隽永。在《一个世纪,繁华站成隽永》(2006年6月2日)里,曾经热闹繁华的车站,如今已被轻轨呼啸穿越。当初的设计者们、建造者们如果在天有灵,定然不会叹惜,他们也应为今天社会的进步,为后人的聪明才智而欣慰,而祝福。繁华的尽头并不是落寞,倒是折射出一座城市日新月异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城市的建设者们创新图强的豪迈精神。

另外,有关老房子的话题,曾是一段时间来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城事》快速反应,在武汉三镇寻找老房子,于2005年7月29日推出了一期《老房子的不了情》。老房子是一座城市对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期《城事》向读者开启了百年记忆之门。面对一座座老房子,读者朋友除了对建筑文化的思考之外,自然还会超越房子本身,引起对时间对历史的思索。

老房子凝固了人们的城市和生活,瓦檐上斑驳的光影和墙脚处潮湿的气息,让大家更多感受生命的血脉本真。

在此,《城事》提出了有价值的老房子理当毫不含糊地重点保护,但也有的老房子存在着设施老化,空间拥挤,条件简陋等问题,因而,大家不能不思考发展与保护、改进与重建、消失与重拾等等问题。这些超越房子本身的话题直抵文化学、人文学等等。

亲近历史,更珍视现在;体味过往,更期待明天。

《城事》无论是追索,还是探寻,都是为了更好地走近真实,更多地读懂前人,也更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今天的读者增添更多人文遐思,为未来增添更多视觉惊喜。如此,作为报纸小小的副刊,也算是功不可没了。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