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北日报>>科教时代>>本页
站内检索:

神奇美妙的“多样性”(图)
(2006-12-04 11:21:44)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大学李晓方博士

李晓方在实验室工作

李晓方,女,1962年1月生,甘肃临洮县人,汉族,研究员。1988年参加工作,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农口女博士。现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农业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大学“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作物分会理事等。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第三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发表论文50多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作为第一发明人,创立了农作物遗传多样性育种技术和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PCT)2项,同时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5项,其中四项已经授权。

寻常衣着,淡淡微笑,平凡普通中透出一种书卷气。这是李晓方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随着交流的深入,透过她睿智的目光,审视她一路攀登的足迹,一位智慧女性如水般向人们走近———

智慧绽放新舞台

作为中国农口首名女博士,她超前的思维,敢于突破的精神,为业内人士交口称赞。一串串成果也显现着她过人的智慧,见证着她的心血和努力。

2002年,长江大学获准在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设立“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校立即与李晓方取得联系,希望她能来长江大学拓展自己的事业,为长江大学培养一支该学科的新生力量,开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

来校实地考证后,李晓方博士同意签约。她说:“学校对人才的真诚渴求感染了我。这里有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李博士的这份认同、这种信任,也让学校尽快地为她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学校人事处处长周从标教授介绍:为保障特聘教授全身心地开展工作,学校制定了“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实施《细则》,为每位上岗特聘教授配备了教学科研办公室;配备了4—7名工作助手,组成学术团队;提供了科研配套经费和实验室建设费100万元;提供了设施齐全的1套住房。

优越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李晓方心无旁骛地沉浸到自己醉心的科研领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长江大学引来新思维、新技术、新理念。

“从南国到江汉平原,我要将自己的智慧绽放新舞台。”李晓方博士立下誓言。

智慧炼出大成果

水稻育种历史上有两次革命性的突破,一是以广东水稻所广场矮等为代表的矮化育种的成功;二是袁隆平为首研制的杂交水稻技术,使自花授粉的作物利用杂交优势成为现实。

然而,传统的单基因育种使作物本身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导致生物基因型多样性迅速递减,品种抵御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越来越弱,品种寿命越来越短,农业生产系统越来越脆弱。2004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粮食日大会宣布,上世纪农业生产系统遗传多样性损失了四分之三。特别是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单基因型育种,导致农业生产系统中的自然群落几乎完全被现代单基因型品种所取代。单基因型品种生产系统可能是造成农业生产系统基因型多样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对全球粮食生产构成威胁。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李晓方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多少个日日夜夜,她埋头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办公室、实验室、田间地头;思考、试验、反复,一点点前进……她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她的信心日益增强。

她系统地提出了农作物遗传多样性育种(又名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的总体思路、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其主要技术特征是通过众多亲本叠加式杂交,迅速创造成千上万重组体,经自交、分离、稳定后,测定主要农艺性状,而后再利用电脑和育种经验相结合,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获得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即新的多基因型集成品种生产方式。此项技术已在水稻遗传多样性育种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并应用在棉花、花生、油菜等农作物方面新育种体系的研究。

她打了个比喻:传统的单基因型育种相当于试图挑选十全十美的个人,而多基因型种群育种则是努力塑造优秀的团队,具有育种体系的原创性突破。其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李博士的创新性研究,得到了国内育种大家的首肯。今年3月,在北京京丰宾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李晓方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你的论文很严谨,有创新,也很有实用价值……”

这种新发明的问世,使李晓方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全国“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农作物遗传多样性育种体系一共由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计算机软件组成,我把它们‘打包’向包括中、美、日、韩在内的103个国家申请专利,目前,已通过知识产权国际局的国际检索报告,将陆续进入耕地面积在1000万公顷以上的农业大国。该技术将在减缓农业生产系统遗传多样性的衰减趋势,抵御病虫害侵蚀,减少农药使用,预防农业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保障人类植物性食物安全生产方面具有源头控制的重要意义。”李晓方说。

智慧编织深远见

当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晓方,其议案“命中率”总是很高,今年,她又带着专利上“两会”。

为了这项专利,李晓方从一个研究人员,变成了半个法律专家。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她发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存在较大缺失,“就好像有高速公路而没有交通法规。”她决定,为了让更多的发明人不再像她一样苦恼,她提交了一份关于修改《专利法》的议案。

她介绍,美国的一家公司曾把我国大豆的基因研究出来后在100多个国家申请专利保护。以致出现“种中国豆,侵美国权”的现象,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要考虑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且,技术权比品种权保护更重要。因为品种权仅仅是对具体产品的保护,而技术权则是对相关所有产品的保护,进而可能成为技术标准,控制市场。“现在就算是一把种子,我都可以查出该批种子育种是否应用了我们的技术。”李晓方说。

目前,此项专利申请工作正委托代理方已向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在内的103个国家启动PCT专利申请。

李晓方算了一笔账:以水稻为例,生产1斤种子的成本将减少4-5元,全球目前有215亿亩耕地,以每亩1元的知识产权回报计算,只推广10%的面积,每年就将获得21.5亿元,同时生物遗传多样性增加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或许对农业生产系统带来革命性变革。

李博士的助手邢丹英教授说:“李博士加盟我校,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学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长江大学副校长张万明认为:“李晓方博士的成就和努力,使我校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形成了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带来了新气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通讯员 康群 曹蓉)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