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在巴东与农民亲切交谈
记者 胡思勇
“突出最困难群体,解决最迫切问题”。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意见》,主题确定在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个重点问题上。这是倾注真情、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是亲民和谐的重要部署。
“民生”与“国计”自古相提并论。回应复杂多元的民生诉求,是改革发展走出风险期的必经关口
“民生”与“国计”自古就相提并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历代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的兴衰存亡。
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而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可以说,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之所在,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基本途径。
由短缺到小康,民生迈上新台阶,为什么一些民生问题反而更加突出呢?因为,市场化和全球化正在放大各种民生问题。市场经济能够带来效率,但它不会自动实现社会公平;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难免导致失业、分配不公等;全球化也会使外部不确定因素如金融风波等内化为民生问题。同时,民生是一个动态持续发展的概念。经济社会越发展,新的民生因素就越容易繁生,民生问题的外延和内涵就越会扩展。一般说来,衣食住行解决之后,社会保障机制日益重要,民主与法制的要求更加强烈,公平与正义的呼声亦会突出。这是新的发展阶段,更高层次、更全面的民生需求;只要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停止,民生要求就会持续提高。而民生诉求的分散性、多样性、复杂性又增加了政府有效供给的难度。此外,传统“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现在逐步暴露出它牺牲社会进步因素的历史局限性,出现了“有增长无幸福”的弊端,一并使民生问题凸显出来。
总之,民生既是时代难题,又是时代任务;既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又是走出改革风险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关口;既是发展的本质,又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路径。《意见》主题确定在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上,体现了对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思考和判断,标定了促进和谐湖北建设的主攻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意见》紧扣问题,旨在面向未来,清除路障,实现民生改善的全面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化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在传统观念看来,人的基本需求只是衣食、住所、健康和安全等生存需求。而现代意义的基本需求,还强调自尊和“自主”。所谓自尊,是让人能够有被尊重感;所谓“自主”,主要是指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所谓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涵盖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两个方面,并内含着重要的工作法则。这就是,在“大社会”层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携手共进;在“小社会”层面,发展措施“因人制宜”、因阶段制宜、因民生需求层面制宜,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具体利益。
把十大突出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对民生多层性的关注。
民生之基。教育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正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及生活质量。教育已成为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
民生之本。一个家庭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就意味着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来源;而失业或就业不充分,不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而且容易滋生社会不确定因素。
民生之源。收入分配决定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渠道。收入分配是针对整个社会财富而言的,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不仅能够推进效率与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公平、进步与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就业获取收入外,实际上还有多种收入渠道。我们不仅需要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智分配,还要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按需分配。只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与合理组合,才能在促进效率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民生之安全网。计划经济时代强调单位保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分散化、社会化,人对社会的依赖持续上升,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显迫切。
归结起来,十大突出问题作为促进湖北和谐的具体攻坚任务,涵盖了民生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是中央精神与湖北实际紧密结合的结果,是国家战略在湖北落实的具体化。《意见》与其说是紧抓问题,不如说是面向未来,锁定目标,清除路障,推动改革开放发展跨越新高度。
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扶持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不是不要经济发展,相反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双重起飞
经济发展并非单纯的数量扩张,而是在社会公平、民主法制等非数量因素影响下运作的。这些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指数”与社会和谐;如果恶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空间”就会被压缩或堵塞,经济即使起飞也会坠毁。因此,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扶持力量。现代化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起飞。
解决十大突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民生改善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它直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产投入能力。
所以,解决十大突出问题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不是不要经济增长,而是要求把发展思维由“唯经济增长”型转变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实现发展形态的高级化、稳定化,开辟湖北经济进步与社会和谐的新境界。
[短评]真情谱写民生华章
楚天舒
治水、防疫、修路,牵系百姓生活;上学、看病、住房,关乎人民福祉。千头万绪中,《意见》筛出了十件大事,件件关系百姓冷暖。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要求我们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求我们顺应民生需求,雪中送炭抓到点子上。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把为民办事的硕果结在荆楚大地上,群众对我们的信赖就会装进他们心窝里。
群众利益无小事,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只有对群众倾注真情,才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从喝上干净的水到看见蔚蓝的天,从上得起学到住得上房,从瞧得上戏到能够强身健体。我们解的是民忧,顺的是民意,得的是民心。
改革、开放、发展,不是一条直线,不是一条坦途。它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民办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意见》拿出来了,它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存照。没有开创精神,没有真抓实干,宏伟的蓝图只是一纸空文。让我们把《意见》作为号角,作为战鼓,以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那么一种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韧劲,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谱写促进和谐湖北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