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坚持”的针对性在哪里
杨云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突出最困难的群体,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是这次全会的主要指向。对象十分明确。不搞面面俱到,不做全面部署,能够防止工作“失焦”,真正把工作集中到“三最”上来。事实上,无论是让1600万农民喝上干净水,还是新建180万户沼气;无论是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转移培训农业劳动力400万人,还是改扩建2000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工作都非常具体,也非常集中。这对全社会来说值得期待,指导性也强。
当前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把问题集中,也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行有效。凡是财力许可、能够做到的,坚决做到;对暂时做不到的,则提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为最终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有利于争取群众的支持和信任,逐步建立和完善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个衔接”有何指导性
顾杰(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十一次全会分别通过的两个《意见》都站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促进和谐湖北建设的角度;不同的是,此次全会通过《意见》措施更具体,“亮点”和“干货”更多,更有利于操作。因此,相互衔接,可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湖北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纲”,各个专门规划或意见,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细化、延伸和支撑,本次《意见》也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意见》所提到的时间要求多为“到2010年”,和“十一五”规划是衔接和一致的。它进一步丰富了“十一五”规划。
《意见》中全省农村交通建设投入金额、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数量等指标,就与我省“十一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一脉相承。
正是因为很好地做到了将中央精神与我省实际的结合、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结合,这次《意见》的问题更具体,因此完全可以融入到上述三个方面之中,这样做,使它既具有高度的指导性,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