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摘要]力争到2010年,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家庭财富普遍增加,就业、上学、看病、行路、住房、饮水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基本缓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公平度进一步提高,为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前列,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记者 陈春保
数字是对历史最真实的记录,也是对未来最实在的描述。《意见》用大量的数字对解决“三最”问题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时间、目标、投入都有明确的数字,它是解决十大重点问题的实招,昭示了和谐湖北建设的美好未来。
数字描述了未来
到2010年,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经济与社会的矛盾将趋于协调,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将有明确的改善,民生需求的满足将全方位化、多层面化,社会的和谐化程度将大大提升。具体说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省是农业大省,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8%,是涉及利益问题最大的群体。《意见》集中在解决农民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饮水、抗旱排涝、农村能源、血防、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每项工作任务中都规定了明确的数量目标。任务的完成,将改变农业农村的面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得到基本缓解。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50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400万人左右,组织城镇和农民工各类技能培训80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教育、卫生、住房等作为民生之基将得到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市居民比例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2008年基本覆盖全省。五年内,全省城镇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1400万平方米,改善17.5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基本解决好农村危房户、无房户住房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全面的安全网。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人民群众处于一种比较完善的社会安全网之中。
———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好转。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人民群众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平安建设标准,人民群众将拥有更充分的安全感。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人民群众的情绪心态将有更好的调适。
总之,到2010年,民生的多个需求层次将有更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和谐化的内在机制将日益形成并发挥润滑作用。
数字昭示了公共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
建设和谐湖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意见》正是按照这一要求,加大了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加大了对特困群体的投入。如:筹资39亿元,实现“饮水安全”;筹资28亿元,“综合治理,整县推进”血吸虫疫病防治;投资1亿元,五年内免费培训10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筹措5亿元支持各地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五年间筹集2亿元用于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投入1亿元在两年内完成1000个示范村的环境整治任务,等等。
明确的投入计划,用数字表达出来,让人感觉到党和政府是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实事好事。
数字昭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责任
工作的具体化,主要体现在数据上。解决问题的决心与坚定,也体现在数字上。《意见》用数字表达出来的目标是刚性的,完成这些目标的责任也是刚性的。
说出来就要做得到,让我们用真感情,下真功夫,把数字变成美好的现实。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