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要闻>>本页
站内检索:

六国联合豚类科考憾终 39天搜寻未见白鱀豚(图)
(2006-12-14 07:21:08)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张磊)昨日中午,两艘大型科考船在汉江中科院水生所码头靠岸,历时39天的2006长江淡水豚类中外联合考察正式宣告结束。

六国联合科考队对宜昌至上海江段进行了往返两遍搜寻,总行程达3400公里,没有发现白鱀豚踪迹。这次考察动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科考设备,大规模搜寻无果说明白鱀豚现状异常严峻。专家断言,白鱀豚正迅速走向消亡。

科学家们提醒,没有发现白鱀豚不等于白豚已经灭绝,再系统的考察也有遗漏的可能,特别是夜间歇航期间,白鱀豚很可能游过科考船。捕捞并迁地保护是目前公认的挽救白鱀豚的有效方法,这次科考结束后将会在重点江段进行小规模搜寻,一旦发现白鱀豚,将立即实施捕捞。

长江江豚是这次考察的另一重点,结果显示,目前江豚约为13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的一半。专家呼吁加强江豚保护,不让其重蹈白鱀豚的覆辙。

白鱀豚:消亡之路不可逆转吗?

记者张磊


39天,每天都以遗憾告终。(记者张磊摄)


搜寻无果,科学家们心情沉重。(记者张磊摄)

科考进行了39天,记者几乎天天致电科考队负责人,得到的答复都是“截至目前,暂未发现白鱀豚。”每次说到“暂”字时,他们的音量都会明显提高,话语中透着无尽的期待。

而现在,提着各种仪器,背着大包行李的科考队员已经走下考察船。再问有关白鱀豚的问题,他们多是摇摇头代替回答,眼神中满是疲惫。

长江中到底还有没有白鱀豚?没有人能够回答。

白鱀豚会灭绝吗?没有人愿意回答。9年前,一次大规模的白鱀豚考察活动,共发现13头次白鱀豚。9年后的今天,同样“兴师动众”的考察,得到的数字为零。官方说法是,白鱀豚从1980年的400头左右下降到上世纪末的不足50头。6年过去了,不足50头的说法一直沿用至今。“不足50头”实际已经预示着一种必然,动物学界认为,一个分布广泛的物种如果低于50头的数量,其自然繁衍的希望几乎为零。在研究人员看来,“种群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恢复,而不是以最后个体的消亡为限。”

长江中还有没有白鱀豚,白鱀豚会不会灭绝,这似乎已经成为无需回答的问题。

■希望在等待中丧失

通过这次考察,科研人员已经形成了一致的看法,现在是挽救白鱀豚的最后机会了,而且挽救的方法只能是人工捕捞,然后迁地保护。

这个希望有多大?迁地保护必须捕捞到一雄一雌的一对白鱀豚。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搜寻居然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捕捞有如镜花水月。

挽救白鱀豚的希望是在等待中一点点丧失的,大家总以为没到最后关头。1986年为“淇淇”找“对象”,进行过一次小型捕捞,收获了两头白鱀豚。提到这件事,很多科研人员都感慨,如果那时候下决心进行捕捞,实行迁地保护,白鱀豚绝对不会是现在这种处境。

说起捕捞,中科院水生所有关负责人显出几分无奈,不进行大的捕捞行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费不足。这次搜寻行动,也是百威啤酒和瑞士通用公证行共同出资100万才得以成行的。

■可否寄希望于奇迹?

世界上有无绝处逢生的奇迹?许多物种由于人类活动而灭绝,但是人类也挽救了多种处于灭绝边缘的物种。

毛里求斯茶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只生活在毛里求斯岛上的鸟,由于人类入侵,在1974年的时候仅剩下2对。科学家果断地对它们实行抓捕,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繁殖然后放归自然。现在,毛里求斯茶隼种群已经达到1000只的规模。加利福利亚兀鹰也是类似的,在只剩下9只的情况下进行人工繁养,现在已经有近300只。

但是,毕竟鸟类是陆地物种,比较容易监管,它们的繁殖能力也较强。作为一种古老而脆弱的物种,白鱀豚的人工繁养则要困难得多。“淇淇”的繁殖问题一直是科研人员的心头痛,“对象”有了,时间也足够长,期待多年却没能收获“爱的结晶”。

在目前的情况下,让白鱀豚能够绝处逢生,科学家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难题。寄希望于奇迹,或者说是怀有一种美好的愿望。


“丑表妹”的“幸”与“不幸”

记者张磊

这次大规模科考行动也带回了一个让人感到稍感宽慰的消息,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仍然维持在千头以上,各江段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

江豚是长江里的另一种哺乳动物,和白鱀豚相比,它“皮肤”黝黑,体形偏小偏胖,也没有流线型的嘴,被称为长江女神的“丑表妹”。

为什么江豚的命运会胜过白鱀豚?动物学家介绍,江豚体积小,食量不算大,繁殖能力比白鱀豚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江豚被渔民们称为“江猪”,相传抓它不吉利。江豚肉也不好吃,经济价值小,即使被渔民误抓,大部分也都放了生。

用科研人员的话说,江豚是“赶上了好时候”,对于白鱀豚的保护,很多时候是“爱莫能助”,新举措却都在江豚身上实现了。白鱀豚馆内已有5头江豚,一头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现在江豚妈妈已经怀上了第二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江豚数量已达30头,而且每年都有两三头小江豚出生。

由于人为的保护措施,江豚应该说已经没有了灭绝的可能,但是,并不能说江豚已经摆脱了危险。中科院水生所王丁博士提醒,现在江豚的数量和15年前白豚数量相当,但是下降速度更快。

在野生动物保护中,自然种群和人工种群一直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扬子鳄的保护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人工繁殖的扬子鳄已有1万余条,但是野生扬子鳄却只有150条,而且20年不见增长。

人工繁养容易导致近亲繁殖,后代畸形率变高,种群质量下降。衡量一个物种稳定与否,最重要的是看野生种群的状态。

目前,长江环境还在继续恶化。航运规模不断增大,大大压减了江豚的生存空间。水质变差,江豚自然死亡率增大。恶意捕捞、误捕、误伤也经常发生。更严重的是,长江里四大家鱼近年来锐减了80%,处于长江生态中食物链顶端的江豚食物严重不足。长江生态的扭转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可以预见的是,江豚数量还将有一定的降幅。我们能够做的是加大对江豚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并加速在“天鹅洲”长江故道这种半自然状态下进行江豚繁养,保持江豚种群的数量和质量。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