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北日报>>科教时代>>本页
站内检索:

让“阳光”温暖千家万户
(2006-12-14 08:47:56) 荆楚网-湖北日报

——咸宁市开展贫困家庭学生助学

全面落实好国家助学的“两免一补”政策,以及与社会助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咸宁市委、市政府今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之一。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005年该项工作被新闻媒体评为“感动咸宁”十大新闻事件。

绿色通道强化透明

本着确保贫困家庭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原则,市政府下发专门文件,严格界定受资助对象的标准。只讲家庭条件,不准与学生成绩挂钩,不准学校将“两免一补”作为奖励措施,不准财政供养人口家庭学生享受,不准平均分配、轮流享受,不准搞县与县、校与校之间的综合平衡。教育、财政部门按照填表申报,群众评议,学生所在地的村(居)委会、财政所、学校的审核,上墙公示一周的资助程序,及时向资助对象发放“资助证”,学生在报名时凭《资助证》直接减免。

为了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教育、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咸安区在全区乡(镇)一级成立专门机构,实行专班专人管理。全区最贫困的大幕乡,由乡政府下发文件,组成由各中心小学校长为成员的9人工作专班,对全乡2000名享受“两免一补”资助的学生,实行村校二次公示,并公开专管员的举报电话,使该乡无一例差错。

六条措施重抓落实

咸宁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39.8万人,10余万贫困生的“两免一补”工作是一个浩大工程。在具体操作中,他们紧紧抓住六条措施抓落实。即:工作责任落实;救助对象落实;工作数据台账落实;免费政策落实;规范管理落实;督促检查落实。市县之间强化领导责任,基层由校长与教育局长签订工作责任状,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基础上抓好资助对象遴选,确保不让一位贫困生失学。咸安区马桥小学三年级学生李思娇,父母双亡,失学后在社会上流浪乞讨。“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在学校普查摸底中,老师和同学找到了正在乞讨的李思娇。通山县通过妇联等部门的协助,使全县260个孤儿,710户单亲贫困家庭的子女全部得到资助。同时根据普查数据,建立救助台账,凡享受中央免费教科书的学生同时享受免收杂费政策。

督促检查是关键环节,市教育局会同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督促小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先后4次深入各县市及学校,组织召开资助对象座谈会47次,累计达2000多人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通报全市。

救助中心巩固成果

咸宁市社会助学已成传统。尤其是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出台后,其助学之势方兴未艾。赤壁市教育助学奖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共募集社会资金近百万元,2005年秋,基金会共为138名家庭困难、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助学奖学金16万元;2006年秋,发放奖学助学金20.7万元。并以财政出资,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投资45万元,在全市每年开办两个“宏志班”,学生除享受国家“两免一补”外,其余所有经费由市级财政列支,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蒲纺一中,原属蒲纺集团公司,企业员工9000余人,改制后划归地方,尚有5000余人下岗,特困家庭达2000余个。赤壁市除了在“两免一补”政策上对下岗工人子女倾斜外,还将全市的“宏志班”设在该校,去年和今年分别有12名和18名学生考入“宏志班”,两年解决了30名下岗职工子女的读书困难。同时市教育基金会每年从助学基金中拿出5万元,对该企业的97名下岗职工子女给予一次性补贴300-500元,使下岗职工子女无一人失学。通城县近两年来,共接受部门、企业、个人各类助学捐教150万元,除每年投资30万元在县职教中心开办60人规模的“宏志班”外,还组织城区学校与山区学校结对子,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手拉手”活动,使3000名农村孩子在城里有了“亲戚”。

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助学政策和社会助学的相得益彰,咸宁市的助学机制才得以不断的充实、巩固、提高。全市的入学率、巩固率稳居全省前列。(黄修辞郑迎春)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