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北日报>>文化新闻>>本页
站内检索:

打捞人类文明的记忆--丹江口库区文物抢救现场报道
(2006-12-17 08:30:15) 荆楚网-湖北日报

策划:张孺海

文\图 记者 张孺海 特约记者 马献伦 通讯员马启东

引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2010年竣工蓄水,库区172米水位线下文物抢救性挖掘进入倒计时。目前,一场文物抢救大战已在库区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悄然展开。今年来自全国的37支考古队1000多名考古专业人员和1000多名民工正分布在库区37个文物点进行抢救性发掘。

随着丹江口水库二期工程的开工,抢救性考古发掘的进行,这片古老土地的神秘面纱已被层层撩起,记者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采访,从撩起的面纱下看到这片土地的真貌时,不禁惊呆了——原来,这里埋藏着一部“人类文明的通史”!这里有一条神秘无边的人类史通道,当我们走在这条人类起源至今的漫长通道里时,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历史向我们一步步走来的身影……

巍巍秦巴山,幽幽汉水河,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曾经发现了距今1.4亿年至6700万年之间的白垩纪中晚期的恐龙骨骼化石及恐龙蛋化石群,旧石器时代75万年的梅铺猿人牙齿化石,弥陀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掘出土的两具完整的100万年前古人类颅骨化石,青龙泉、大寺新石器遗址,辽瓦店子夏商周遗址、安城春秋铜矿遗址、五峰乔家院春秋墓葬群、汉代古战场——韩家洲,唐太宗李世民三子濮王李泰家族墓地,郧县老城还保存着明代郧阳府学宫——大成殿。在这里,你抬脚即可踏进一个千年的朝代,俯身即可拾起一段远古的文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了,十堰市库区五县市要淹没的文物点多达240余处!考古工作者说:“我们现在拼命地在抢救,能抢救多少就抢救多少。我们能为后人留住的千年文明,也就是这些文物了。”


    辽瓦店遗址发掘出夏商时期水井水沟


学堂梁子第2次发掘现场


老城汉墓发掘工地


    即将整体搬迁的郧阳府学宫--大成殿


    乔家大院出土文物和田玉雕件-剑

专家观点 比三峡库区文物更丰富

2004年3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视察库区文物时说:“十堰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从历史和科学价值上都不亚于三峡,甚至还超过三峡。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全面实施的情况,文物部门要以对历史、对祖先负责的态度,有责任、有义务抢救和保护好历史遗存下来的珍贵文物。”

为什么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文物价值超过三峡库区呢?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红星说,丹江口库区一带是古代文化发达地区。远在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丹江口库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以后这里又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孔道”,各种不同的地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如在库区发现北方的仰韶文化与南方的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的相互叠压就是最好证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0世纪以前,中国政治中心一直位于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和伊洛地区,这一地区与华东、华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汉水和丹江进行,是中国古代东西两大文化板块之间文化的结合部和通道,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此前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也曾位于这一带,所以库区内已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远远超过三峡库区。据十堰市博物馆馆长胡勤介绍,库区文物发掘后,有价值的文物在10万件以上,远远超过三峡地区的文物数量。

正在发掘的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其价值就非同小可。

由于先后发出了旧、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及“郧县梅铺猿人”、“郧西猿人”、“郧县人”等古人类化石,十堰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长廊”。但在这条清晰的人类演变链条中,却有着历史的“缺环”。这个“缺环”就是没有夏商周时期的文物实证。而辽瓦遗址的发掘,把这一“缺环”给续接上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和博物馆系教授王然说,辽瓦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商、周时期的遗迹遗物。随着这一缺环的弥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出土的文物,可以串成一部完整的华夏文明编年史。辽瓦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窑址,令考古界震惊,极有可能被誉为“中华第一窑”。

辽瓦店子遗址重要性仅次于殷墟

初步确定为“人类文明通史”遗址

经过考古专家1年多的勘探和发掘,郧县辽瓦店子遗址目前已被初步确定为“人类文明通史”遗址。专家称,该遗址是夏商周时期的一个方国都城,是夏商周史上除河南殷墟以外的最重大发现。

据了解,店子遗址是丹江口库区首批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的6个地下文物点之一。受省文物局委托,武汉大学考古系和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从去年3月开始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此处先后发现有多座商代早期的土坑墓、一段古城墙以及商周至唐宋时期的古窑址13座;出土有卜甲、鬲、鼎、灶、青铜兵器等一批珍贵文物,为揭开夏商史上重大的实物资料。专家说,这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类文明通史”遗址。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陈官涛说:“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辽瓦店子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重要遗址。目前勘察发现,龙山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西汉文化,在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延伸系列。”

郧县开始发掘4500年前文化遗址

48年前,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设时期探明的郧县青龙泉古文化遗址日前开始发掘,已有陶器等文物出土。

据省文物研究所、现场考古队队长朱俊英教授介绍,考古现场发现,郧县青龙泉遗址底层是距今6000年到7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具备中原地区的文化特征;中层是屈家岭文化遗址,距今4800年到5500年间,具备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文化特征;而上层则是4500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后一支原始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证明了至少在距今6000年至7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就开始进入这一地区,随后这一地区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儒家学堂—大成殿将整体搬迁

位于郧县城关镇西岭街的大成殿是湖北省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府学宫,也是全国除曲阜孔庙外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儒家学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它将处在水位线下。郧县人民政府将对它实施整体搬迁保护,新址初选在郧县柳陂镇和平岛文化旅游园区。大成殿其前身为“郧乡县学”,明成化十二年郧阳设府后升为府学。作为府学它距今525年,其建筑本身也有444年历史。明清两代,郧阳、荆襄、陕南、豫西广大地区的学子们都汇集于大成殿里科考。原府学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共有2万平方米,现仅存主殿即大成殿。

专家偏向“筑堤围堰”抢救武当山遇真宫

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遇真宫,主殿已在2003年1月19日起火焚毁,而现在留给世人的残缺宫殿也亟待抢救。

2005年底,根据国家文物局对遇真宫保护方案的意见,湖北省文物部门组织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遇真宫进行了9000平方米的考古清理和重点部位的解剖,对遇真宫宫墙内的西宫区域进行发掘,较完整地揭示出西宫的建筑遗迹,发现有房址、影壁、水井、道路、排水沟、院落等遗迹,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基本明确了西宫建筑的布局、特点与内容,第一次全面揭露了遇真宫明代建筑的总体布局,为进一步做好遇真宫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省文物局除对该区地面文物建筑采取挂牌保护措施加以保护外,还组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完成《遇真宫保护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多方面比较,吸收专家意见,在三种比选保护方案即“就地抬高保护”、“筑堤围堰”和“异地搬迁”中选择“筑堤围堰”方案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目前计划围堰的可能性偏大。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