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见》提出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十大突出问题,具体地标定了促进和谐湖北建设的主攻方向。归纳为五大方面。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六方面的工作改善民生。1、加快实现安全饮水。筹资39亿元,基本解决农村16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2、加强农业排灌设施建设和改造,改善农民生产条件。3、按照“一建三改”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实施“户户通电工程”。4、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建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机制,保证国家强制性畜禽免疫覆盖率达100%。5、“综合治理,整县推进”,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6、加快农村交通建设,95%以上建制村建有候车棚或招呼站。
基本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问题
四项措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解决“就业难”。1、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优化创业环境,支持自主创业。2、落实扶持再就业政策,基本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3、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以增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转换、自主创业为重点,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实施“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办好100个省级农民技能就业培训基地。4、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五项措施促进教育公平,解决“上学难”。1、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3、完善贫困家庭资助办法。建立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制度;每年筹集资金6000万元,资助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奖贷助减补”资助体系,确保大学生入学“绿色通道”畅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4、发展职业教育。到2010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5、规范办学行为。
四项措施加强公共医疗服务,解决“看病难”。坚持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1、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2008年基本覆盖全省。3、推进“惠民医院”建设。4、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抓好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理顺药品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
四项措施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解决“住房难”。1、搞好经济适用房建设。2、完善廉租住房制度。3、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五年间筹集资金2亿元用于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解决11万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4、拓宽住房保障资金来源渠道。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
生活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免费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8%,全省所有县、乡和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光缆联网。着力提高农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3、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遍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基本建成以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具有湖北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项措施加快建立社保体系。1、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要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全面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能够覆盖包括学生等在内的所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办法;尽快解决农民工较为集中的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2、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3、建立健全专项救助制度。到2010年,大病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水平从目前的2000元达到4000元;资助所有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加大社会救助资金筹措力度。
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着力点在三个方面。1、实现环保专项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小纸厂、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和“四湖”总干渠、西干渠流域污水等五个专项治理工程为重点,努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着力改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准入制度,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推进平安湖北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