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蒲哲 通讯员樊斯坦、邢宜亭
提要
今年5月9日,湖北省仙桃市某高中高三年级发生一起震惊当地的血案,一名复读生因琐事持刀冲进教室,将同班同学刺死。10月17日,汉江中院对该案一审宣判,行凶学生被判处无期徒刑。而让人沉思的是,一名原本表现良好的高三学生,为何会酿下这样一起惨剧?而近年类似惨案不绝于耳,更让人震惊:中学校园内,为何命案频发?
1.刀刺同窗,校园突发血案
2006年5月9日下午,仙桃市内某高中,正是上课时间,高三学生正紧张地准备摸底考试。2时许,毕业班的郑老师在高三(37)班发完试卷,来到了隔壁的高三(38)班,刚进教室便听到37班有人大吼,随即是一阵骚动。
“不好!37班出事了!”郑老师意识到大事不好,急忙扔下试卷跑了过去,眼前的一幕让他震惊:两个学生扶着一个“血人”从教室出来,但伤者浑身是血,根本无法看清伤在那里。
“赶快,救人!”来不及多想,郑老师和闻讯赶来的郭老师,把受伤学生扶下楼,送往医院抢救。
当天下午有课的李老师也正好目击了这一幕。下午两点多,他正准备去上课,听见教学楼两个老师扶着一个浑身鲜血的学生过来,还喊着“赶快救人!”李老师准备立刻过去帮忙,但突然发现另一学生从教学楼走过来,脖领和身上都有血。
“肯定和他有关!”李老师下意识拦下了这个学生,与随即赶到的学校校长,一把将这个学生死死抱住。此后,学校保安赶到,很快控制了这个学生。
然而,由于伤势过于严重,受伤的学生还没有被送到医院就已经不行了,到医院后,即确定已死亡。
派出所民警很快赶到现场,事情很快被调查清楚:行凶者叫郭常越,今年18岁,被害人晓皓,今年只有17岁,两人都是高三(37)班学生。既然是同班同学,如何会引发令人震惊的校园命案?
2.师生震惊,凶手原是好学生
“郭常越手上的尖刀,激起了班上同学的尖叫。在晓皓的课桌前,郭常越一把抓住晓皓的头发,手持水果刀对其脖子就是一刀。晓皓反应过来挣扎,郭常越又用左手按住晓皓的头,朝晓皓的左腰、腹部捅了两下!”
尽管血案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回忆起这残忍的一幕,作为同班同学的张越还是忍不住紧张起来。由于血案发生在教室,且发生在上课时间,这血淋淋的一幕,让学生们久久难以走出心中的阴影。
对于事情的起因,张越这样描述:“中午12点钟左右,我与同班同学几人在寝室休息,郭常越给孙晓等几个同学讲故事,晓皓要郭不要说话,郭就把声音放小又讲了几句,晓皓起床跟郭‘抖狠’,两人便打了起来,晓皓用手将郭的脖子抓了几下,郭也用脚踢了他几下,我便与同学彭阳、张真将二人拉开,接着郭常越又过来踢晓皓,我们又把他们二人拉开,晓皓将寝室的拖把用脚踩断后用拖把棍子打了郭几下,然后我们才把他俩彻底拉开了。”
这样一件小纠纷,为何竟然演变成一起血案?
“晓皓说晚上要打我,我就想买一把刀,如果他再打我,就用刀捅他。”归案后的郭常越,供述了全部犯罪经过,他认为是自己的一时冲动。然而,当天中午,郭常越还是到仙桃市中百商场买了一把水果刀。
“下午上课的时候,我走进教室看到晓皓,想起他打我的事情,心里很气愤,当我走到他旁边时,从裤袋里掏出水果刀,朝他脖子砍了一刀,晓皓就往旁边一歪,接着我脑子一片空白,有没有用刀捅晓皓也记不清楚了……见他脖子上鲜血直流,我很害怕,就拿着刀到学校厕所的洗手池,将刀上的血冲洗了,丢在花坛旁的小树丛中……”
如此一连串残忍的行为,出自一个18岁的高三学生,让同学们和老师深感震惊,因为在他们眼里,郭常越是一名老实本分的好学生。而案发后,学校出具的证明材料也表明,郭常越“在校期间表现优良,对班级工作主动热情,学习勤奋刻苦,乐于助人,积极要求进步,他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偶然性的一面。”
而郭常越的家人,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昨日,记者联系上郭常越的家人,据介绍,出事前郭常越还是班级的生活委员,平时性格也老实平和,做出这样的事情的确太出人意料了。
3.三方上书,一审从轻判无期
案件发生后,被害人晓皓的家属痛不欲生。年仅十七岁的晓皓是家中的独子,也是父母的希望,他的不幸死亡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学校领导帮助家属料理好晓皓的后事,并在合理范围内补偿了家属11.5万元。
而郭常越家在农村,生活也不宽裕。得知儿子在学校杀了人,郭常越的父母也一夜之间急白了头,他们更理解被害人家属的痛苦心情。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郭家到处借钱筹集了3.5万元,赔偿给了晓皓的家属。
在痛苦之余,晓皓的家人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他们向法院提出请求,认为郭常越正处于年少无知、易冲动、不计后果的年龄,并非罪无可赦,希望能对郭从轻或减轻处罚,给其重新做人的机会,挽救他报效社会。
今年9月,此案在汉江中院一审开庭,法庭还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联名信——郭常越所在班级46名同学写信,请求法院给其重新做人的机会。
“……我们想,此时的他(郭常越)一定很后悔,如果老天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肯定会改过自新,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如果真的有来生,那么我们愿意来世仍然再做他的同学。虽然他此次让我们中的一员倒在血泊中,但我们相信他并不想致他于死地,因为他平时所表现的人性美让我们怀疑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我们实在不忍心又一位同学将离我们而去。
我们眼睁睁地看到那一幕发生,现在想起的也是那一幕幕惊人的悲剧,那时我们什么也不能做,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祈祷……”
10月17日,汉江中院对该案一审宣判。法院认为,郭常越在与同学因琐事发生纠纷时,不能冷静和采取正确方法予以解决,而持刀报复,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但鉴于被告人郭常越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其亲属能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经济损失,并取得被害人亲属的谅解,对其可酌情从轻处罚。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其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被告人郭常越当庭表示不上诉。
4.校园血案,悲剧为何频发
一次貌似偶然的疯狂行为,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郭常越固然应该反省。但对于这样的悲剧,应该引起更多人的沉思。
2006年9月,就在此案在汉江中院开庭之际,湖北省又发生了数起校园血案:开学仅数天,谷城县一中一名15岁的高一新生被近十名男同学围攻时,拔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一阵乱捅,导致一死四伤;当月,在天门市,也是一名高三男生持刀刺死了一位优秀教师。
也是在这个月,另一起校园凶杀案宣判——恩施一中“同窗杀手”杨彬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决中,法院认定了这样的事实:杨彬在恩施一中高一就读期间,因身体有缺陷、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存在自卑心理。杨彬一直认为同学黄某、戴某等以其身体有缺陷而嘲笑他,遂怀恨在心并意欲报复。2005年12月31日凌晨,杨彬趁同寝室同学熟睡之机,持事先准备的水果刀,先后对戴某、黄某及刘某割颈,造成黄某死亡、戴某轻伤、刘某重伤(轻型)。作案后,杨彬割颈自杀,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这几起血案,行凶者均为在校学生,受害者多为行凶者的同学、师兄或老师,起因均是一些小事。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少年如此残忍,仅因一点鸡毛蒜皮的摩擦和误解,却挥刀刺向自己的同学、朋友甚至老师?
“郭常越案发时处于高考的特殊时期,心情比较压抑,精神压力比较大。”在郭常越一案的庭审中,辩护律师说了这样一段话,或许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某种注解。而从公安机关对杨彬的审讯中我们可以有所启示,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案发后,杨彬认为自己经常遭受同学的讥笑,心里极不平衡,慢慢地产生了一种仇恨心理,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采访中,不少专家都不无担忧地指出,青少年性格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当某一方面影响占优势,孩子的思想状况就会表现出相似特征。而青少年意志力薄弱,容易形成冲动、偏执、极度自我的性格,法律意识淡漠,传统道德价值观成了他们嘲弄的对象,其结果令人忧虑。
湖北心理学会会长、湖北大学心理学系严梅复教授说,一些校园血案中,凶手行凶后还若无其事,这说明他们对生命价值缺乏起码的尊重,而这也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
而不少法官、律师也建议,要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生命概念的教育,让他们务必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从而在情绪激动时,学会自我约束和把握行事分寸,而不是采取极端方式。
(文中除被告人外均系化名)
[记者手记]
敬畏生命
蒲哲
“假如生命还有六个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你有没有遗憾?”苏州有位高中老师,多年来,每接一届学生,他都要让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并写一篇作文《感悟亲情》。这位老师先把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重温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对于这篇作文,这位老师也并不批改,而是在看过之后,告诉学生把作文寄给笔下的“亲人”。
在这位老师眼里,“感悟亲情”不仅是要唤起学生对于亲情的感知,也是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这让记者不由想起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
采写完此稿,记者心情沉重。这些原本稚嫩的孩子,为何会作出极端的举动?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还有所缺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否应该包括,要将孩子们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瑞典,小学生就常常被教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老师会让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还会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什么叫做死亡。与此同时,学校也给学生辅之以生动的教育,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告诉他们什么是生命。从而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培养孩子们对生命的尊重。
美国一项研究表示,同等条件下,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孩子,其心智抵抗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害怕让学生直面“生死”二字。而这些震惊的校园血案中,表现出的正是孩子们对于生命的无知与漠视。
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知孩子,让每一个人都懂得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悲剧才不会重演。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那么也就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