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北日报>>文化生活>>本页
站内检索:

评影片《留守孩子》:“留守”住孩子纯洁的心灵
(2006-12-20 08:20:16)

徐志祥

农民进城务工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他们暂时无力顾及家庭子女的情况,自然在农村中伴生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孩子”。如何教育这些孩子,如何关怀他们?这是社会进步相应伴生出的一个问题。刘君一编导的影片《留守孩子》就敏锐的将镜头对准了这一应该令人关注的社会群体。影片《留守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关注,描绘社会青少年特别是少年的生活是艺术作品常写不衰的主题,像法国的《四百下》,我国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引人瞩目的影片,也启发人们不尽的思考。

歌云:“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留守孩子就像自生自灭的小草。影片感人地描绘了这群留守孩子的生存状态:王小福虽有奶奶照顾,奶奶“给他吃饱,不让冻着”,但无法管教他学习成人……杜小苇与爷爷相依为命,除了自己要照顾自己之外还要照顾爷爷,于是小女孩养成了一个泼辣的“男孩”的个性,敢与男伢“单挑”,迷恋“上网”,甚至与小福们一起“伏击”了不退押金的网吧老板……还有月月,这是一个永远让人唏嘘感叹的孩子,带着一个弟弟寄养在婶婶家,每天放学回家还要割完猪草后才能吃饭,而她却能在割草中间做完作业,学习成绩却是那么的好……影片将这些原生态的生活画面展现在银幕上时,我们当然会震动!作为一部艺术片,导演力求一种写实风格:实景,实言(孩子和剧中人大都说方言),达到追求实情的艺术效果。

真实情景达到如此境地,导演并不止步,因为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些艰辛远远比不过对远离家乡父母的思念之苦!编导进而通过一篇《给爸妈的一封信》的作文课把这种情感推到高潮:月月在作文中写道,想到校门口小卖部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可又不知道爸妈的电话号码,我把学校门口小卖部的电话告诉你,等你们打电话来……小福对老师说没写作文,但写在肚子里面,他背书似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在我五岁时走了,我十岁了第一次给你们写信,我恨你们,我学习不好你们在哪里?我生病时你们在哪里?我受人欺负你们又在哪里?……孩子对父母的思念居然演变成为一种怨恨!这是对现状一种疾呼,我们难道不应该警醒吗?于是,影片情节就戏剧性地顺理成章的酿成一场“逃亡”:一群孩子集体奔赴寻找爸爸妈妈的“逃亡”路程。“儿戏”似的筹款、四蛋把卖菜的钱都掏出来了,盟誓“谁说谁掉河里淹死”,等等,都充满孩子的童真,令人再次唏嘘感叹。我们不能不肯定影片在情感方面的成功。

实景、实情的《留守孩子》同时也质朴地揭示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如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小福、小苇和四蛋等沉湎于网络游戏,不仅妨碍了孩子们的学习,而且也成为这几个孩子打架伤人的动因……还如货车司机见利忘义,不顾安全隐患载运孩子,孩子随时都可能碰到灾祸……这似乎不是影片主题要解决的问题,但随意之中让人看到影片的厚度。影片通过方老师与民警孙大阳对这群孩子的关心,表现出社会的责任:最后建立起一个“留守孩子之家”完成了故事的叙事任务。但我们还要说,关注少年心灵的健康成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当今我们要倡导一个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做起,关心留守孩子的工作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具体工作。想起我们确定了每年11月20日为“留守儿童日”,就是一种社会提醒,记住关心这些留守儿童。“给留守孩子一个真正的家”!应该肯定影片《留守孩子》朴实地动情地为社会作了这样有益的工作。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