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熊星星 通讯员仲一

记者李辉 摄
因为牙齿经常出血,近日,武昌的胡女士到一家医院看病。诊断后医生说有炎症,给她开了两盒克拉仙、两包甲硝唑片。划完价一看,胡女士感叹:一点小毛病,居然花了159.4元,“这病,还是看不起”。
今年,为缓解市民看病贵问题,我省物价及相关部门“手起刀落”,分6次对抗生素、抗肿瘤药品进行降价,每次平均降幅一般为20%—30%,最大降幅高达76.8%。
武昌一家三甲医院药学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来,该医院已通过药品降价为患者让利700多万元。记者了解到,6次降价,已使得武汉市及周边城市药品价格平均低了18%。
但不知是因为药价的基准水平太高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如此大的降幅,一些患者竟没有感觉到。
在汉口一家大型医院的住院部,记者连问5间病房:是否知道今年药品曾多次降价?竟有4间病房的患者摇头。还有人说:“现在咳嗽一下都心惊,搞不好百把块钱就花出去了”。
药品大幅降价,为什么患者却没有什么“感应”?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一些医生开方子时,故意拣一些没降价的贵药开。以前述胡女士的药单为例:克拉仙是进口药,不在降价药范围,单盒的价格就是79元。胡女士的炎症不严重,没有必要用克拉仙。
其次,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药品价格只是整个医疗费用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当高昂且频繁的检查费占据了收费单时,药价降低带来的实惠自然无足轻重。
其三,部分患者由于是第一次用药,缺少原价和现价的比较,对哪些药降了价难有感觉。记者在一些医院门诊大厅内看到,电子显示屏正在滚动播放药品价格,但看不出哪些药品调价,调了多少。
物价部门分析,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并不是解决看病贵的治本之策。只要“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继续存在,药品销售与医院、医生之间存在直接利益关系,降价的好处就难以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