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6>>2006年网络媒体广州行>>全国媒体看广东>>本页
站内检索:
中山:劳动保障体系取得重大突破
(2006-12-24 09:55:55) 金羊网

     中山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积极打造新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体系,推动全市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一、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大社保

  坚持利益向下原则,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着力解决影响大局的"三农"问题出发,明确提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农民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将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延伸至农村,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险,构建城乡一体化大社保。

  (一)深化城镇职工社保制度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参保人数稳步增长,社保待遇逐步提高,基金监管不断加强,基金积累快速增加。一是加快社保扩面步伐。至今年9月底,全市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总人数达362.82万人次,较2003年底净增近93万人次,增长34.38%,其中参加养老保险88.6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91.9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88.5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88.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5.61万人。二是调整社保待遇和缴费比例。全市平均退休待遇从2003社保年度的725元,增加到2006社保年度的816元,增长率达12.6%。从2006年1月起,综合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调整至1200元和1500元,年度住院支付限额调整为40000元和50000元。提高社会工伤待遇计发基数和生育保险生育津贴计发基数,提高相应险种的保障水平。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调整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原来16%调整为18%。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监管,严格审批,强化指导,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社会医疗保险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医保规定、套取医保基金等行为进行查处和通报批评。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基金监管,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风险,确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核算,围绕社保待遇支付管理及政策执行情况,深入开展反欺诈调研工作。四是基金积累快速增加。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社保基金当期结余12.11亿元,历年结余57.99亿元,较2003年增加136.79%。

  (二)全面开展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1月出台了《中山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一年多来,劳动保障部门强化政策宣传,加强分类指导,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意识,大大地调动了镇村干部和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共293个村集体参保,参保人数近30万人,领取养老金已达4.4587万人。其中,4个镇区实现了全员参保, 8个镇区70%以上参保。

  (三)启动实施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继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2006年7月出台了《中山市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4个镇区有参保意向,已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的居民达10.1万人。

  (四)启动实施金保工程。为提高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结合中山的实际情况,市政府于2005年11月启动实施金保工程,成立了市金保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近一年来,积极开展金保工程可行性研究,建设金保工程社会保障卡项目,对社会保障卡系统、卡系统硬件设备采购、卡片供应服务和数据采集服务等三个子项目进行了招投标。目前,社会保障卡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将于今年12月中旬发出第一张社会保障卡。同时,数据中心建设通过了正式立项,劳动保障业务系统、劳动力市场业务系统方案也正在编制中。金保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中山市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努力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就业

  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加强技能培训为重点,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规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64万人,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的目标;新成长劳动力100%接受培训、100%实现就业;安置1279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近两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2.1%以下,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城乡居民统筹就业的实施意见》以及资金管理、收费减免、税收减免、税收管理和小额贷款等其它配套政策,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按照省政府关于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目标考核的要求,结合中山市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实际,出台了《中山市扩大与促进就业民心工程实施方案》及一系列考评办法,进一步将促进就业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和领导实绩考核体系,并将年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直至街道和有关部门。

  (二)扶持困难群体就业。一是启动小额担保贷款。为鼓励扶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及金融机构联合推动小额担保贷款,简化申请程序,从政策上支持、引导、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二是实施困难群体扶持计划。对城镇、农村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以及成员中达到就业年龄和有劳动能力但尚无1人有就业岗位的"零就业"家庭实行帮扶,优先提供社区服务岗位给"零就业"家庭成员。积极举办专场招聘会,落实培训就业资金,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两年来,全市共解决562户、676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三)建立和完善培训工作机制。以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主体,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基本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的职业培训格局,建立了以培训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两年来,针对不同对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创业培训和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共培训各类人员6.53万人,发放培训补贴946.38万元。今年以来,市镇两级积极实施城乡居民统筹就业,大力开展单项能力和技能提升培训,至10月中旬共培训农村劳动力、百万城乡青年、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9671人,各类技能人员2.4万人,发放培训补贴1339万元。

  (四)落实就业服务措施。建立健全以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轴心,26家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为依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时向广大群众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推荐"一站式服务"。按照就业工作"新三化"的要求,开展就业服务"春风行动",整顿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举办了150多场外来劳动力招聘会,引进外来劳动力35万人,缓解了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规范建设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了工作职责、业务流程、资料台帐、服务规范、管理制度、信息系统、设施标识、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八统一"。三乡劳动保障培训就业服务窗口作为全省示范窗口,获得"全国劳动保障系统2004-2005年度优质服务窗口"称号。

  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针对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长效机制,实现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下降10%的目标,保持全市劳动双方关系和谐稳定。

  (一)推进基层调解仲裁机构建设。坚持"关口前移"原则和"调解不出村、仲裁不出镇"的目标,在全国率先建立村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至今已建立村级调解委员会211个,占应建村总数的100%,实现全市各镇区全覆盖的目标。在全市24个镇区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办事处,在17个镇区设立劳动争议仲裁派出庭,在3个镇区设立仲裁派出庭中心庭。两年多来,全市共调解劳动争议案件2.91万宗,其中村级调解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5814宗,成功调解4980宗,成功调解率86%;全市劳动争议仲裁立案2910宗,结案率高达95%以上;立案涉及人数1.24万人,涉及金额1.73万元。基层调解网络和仲裁网络的建立健全,加快了劳动争议调解速度,规范了企业的用工行为,有效减少了劳动纠纷的发生。

  (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实施市镇两级监察,落实"两先两后"的工作思路,形成了长效排查、重点监控和快速处理的监察新机制。对重点行业、重点镇区实行重点检查,并实行严密监控、快速处理,达到了市政府关于元旦前解决80%的欠薪问题、春节前100%解决拖欠工资的要求,确保了全市节前社会稳定。两年多来,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2.99万家次,涉及人数387万人次;处理拖欠工资案件1422宗,涉及金额1.82亿元;为50多万名劳动者追回2亿多元工资待遇。

  (三)开展"规范一个镇"劳动关系试点。先后选取3个镇为劳动关系规范镇试点,通过分类组织企业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逐一排查企业,检查用工手续办理、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参加社保登记、劳动保障年审年检等6个方面的落实情况,树立一批规范用工企业典型。据统计,3个镇规范期内共为2349名员工追回拖欠工资196.99万元,依法处罚违法企业7家。

  (四)建立企业诚信守法制度。对用工50人以上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建立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档案及信用网,实时监控企业遵纪守法尤其是工资发放情况。截至今年7月,全市申报企业2618家,经过评审,A类企业128家,B类企业1607家,C类企业836家,D类企业47家。针对建筑行业劳动纠纷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建立和推行建筑行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建设单位预存工资保障金制度,对建筑领域实施工资支付监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相关建筑单位预存工资保障金2.99亿元,涉及工程项目1333个。

  (五)健全普法宣传机制。一是推行"零距离"接触策略。组成政策宣讲团,对50家1000人以上企业,所有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进行"零距离"接触对话,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政策宣讲会、现场解答、上门服务等形式,将宣传教育深入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两年多来,共向外来工发放宣传资料4万多份,举办各类宣讲会70场次,参加企业5000多家。二是开通劳动保障咨询热线。一年多来,共办理各类信访事项4.45万批次,信访案件办结率100%。三是畅通劳动保障信访渠道。市镇两级劳动保障部门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的信访。扩容12333劳动保障咨询热线,将原来的2条线扩大至10条线,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咨询服务。推行领导带案下访、开门接访制度,现场为信访群众解难释疑。

  四、配合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技工教育事业发展

  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就业"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市技工学校的办学水平。两年来,市政府共投入建设资金7000多万元,加强市技工学校建设,逐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并推动其成为全市技能培训的龙头。目前,市技工学校已成为一个兼有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基地,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国家高级技工学校"。两年来,共向社会输送4000多名毕业生,培训各类人员7万多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鉴定各技术工种3万多人。(记者吴道山)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