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胡丽武汉市青山区新桥社区居民
12月29日上午,青山区24街18号“胡丽烟酒商店”。
26岁的胡丽正忙着将一箱箱烟酒搬进店里。赶在元旦消费旺季到来前,胡丽又进了一批货。“我是武汉市小额信用贷款创业的第一人。”胡丽自豪地告诉记者。
胡丽的家是个“零就业”家庭,全家人靠拿低保生活。今年4月,胡丽获得2万元的小额信用无担保贷款,办起这个烟酒店,批零兼营。“现在是我当小老板,父母给我打工。”胡丽言语中透着兴奋。
生意越来越兴隆的胡丽,2007年准备扩大店子的规模。她信心十足地说:“要不了多久,我也要安排下岗失业人员。”
背景
基本消灭“零就业”家庭是年初省政府承诺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截至11月,全省40559户“零就业”家庭中,40322户解决了就业问题。武汉市16万下岗职工社区再就业,2172户“零就业”家庭全部“摘帽”,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
元至11月,全省新增就业66.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7万人。
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的4.33%回落0.03个百分点。
感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各级党委、政府倾情民生,充分体现了党的爱民之心,也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保,让我看病有了保障!”
人物唐相友长江动力公司退休职工
12月27日下午,省武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72岁的唐相友老人斜躺在病床上,和坐在病床边打毛衣的女儿聊着天。
与记者说起看病,老人颇感欣慰。他满怀感激地说:“医保,让我看病有了保障,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啊!”
唐相友年老体弱,看病成了他沉重负担。以前,没有参加医保,自己一点微薄的退休金,无异于杯水车薪。今年,他被纳入了医保的范围,减轻他不少负担。
10多天前,老人因轻度中风入院,这已是他今年第三次住院。第一次住院,医保报销了2000多,自己只用了1000多;第二次住院,医保承担了1000多,自己花了不到1000元。“这次病重些,自己出的要多些,但有了医保,还是放心多了。”唐相友说。
背景
截至11月底,全省40万国有企业退休职工中,已有20多万被纳入了医保范围;561万在职职工、17万农民工参加了医疗保险。武汉市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82.65%,近150万农民看病可报销。
2007年,医保将扩大到全体城镇居民。
感言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随着医疗保险参保面的不断扩大,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渐缓解。
“学杂费免了,我能上学了!”
人物冯雨薇沙洋县高阳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
在暖阳映照的教室,见到8岁的小雨薇,记者立马想起“希望工程”宣传照片中那双渴望的大眼睛。
前年,小雨薇的爸爸不幸去世,妈妈是个残疾人。去年,妈妈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将小雨薇送进了学堂。
今年秋季开学,妈妈再也送不起了,准备让她辍学。这时,老师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县里被国家选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试点县,学杂费全免了。
小雨薇才又回到了学校!“学杂费免了,我能上学了!我真的好高兴。”小雨薇大大的眼睛里,透出激动的目光。
背景
我省享受西部政策的恩施州,在今年春季开学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秋季开学,沙洋县又作为唯一的试点县,实行新机制。
2007年,新机制将在全省推行。600万农村中小学生将不再交纳学杂费。
感言
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的推行,将使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教育公平的阳光开始沐浴农家子弟。
衣 服装:张扬个性时尚

2006年12月24日平安夜,熙熙攘攘的人流挤爆了武汉的各大商场,人们积蓄了一年的购买欲望在此刻得到释放。
中商广场每个收银台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今晚人真多。”何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人群中挤出来,她花了600多元买了两件艾格和淑女屋的外套和毛衣。
何丹是武汉福地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典型的白领阶层,这几年花在衣服上的支出每年都有数千元。“这么贵的衣服都有这么多人来买,看来大伙口袋里的钱增多了。”何丹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服装的品牌增多,款式日新月异,选择余地大大增加,个性也更加鲜明。
背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2006年1月-11月,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780元,同比增长8.6%。截至11月底,2006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3045.7亿元,创历史新高。
点评人们对衣服的追求,已从先前单一的保暖功能转向健康时尚和个性张扬,品牌服装象征身份,时尚款式代表个性,面料特性注重生态保健……服装流行趋势代表着时代文化特征。
食 餐饮:追求健康和品质

每到周五,武汉华龙制药有限公司的黄向萍从东西湖坐班车回武昌时,都会从公司附近的农场里带些新鲜青菜回家。“这几年吃荤少了,吃青菜多了。”黄女士笑着说,现在生活质量提高,市民在饮食方面都非常注重营养的均衡,讲究饮食健康。
有时候农场的青菜没有中意的,黄女士就到家附近的中南商业大楼超市买菜,偶尔也到菜场去转转。“现在买菜的地方越来越多,菜场、超市都有菜买。”黄女士说。
有时周末,黄女士一家人不想在家做饭,就找那些有特色的餐馆用餐;有时逛街累了,就顺便到商场里的快餐店里吃点什么;还有时下班后顺路从一些连锁熟食店里带些饭菜回去加工。“现在生活非常方便,想吃点什么都能吃到。”黄女士说,偶尔还会被女儿拖到武汉一些有名的小吃一条街去逛逛。
背景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32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8%。其中,食品类支出261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9%。
点评从菜场到超市,各种蔬菜琳琅满目,菜篮子较先前大大丰富;从餐馆到酒店,各类菜肴层出不穷,饮食结构比以往有很大改善,吃出健康已成为百姓的普遍追求。
住 家园:彰显时代进步

“我们家家户户盖了楼房,装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建起休闲广场呢。”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2组村民陈江烈热情介绍,今年全村按统一设计对房前屋后进行整理,绿化配套。
走进武昌街头和社区,到处花团锦簇,欢声笑语。“走,到室外转转,呼吸下新鲜空气!”武昌七星绿色花园13栋的周婆婆,每天晚餐后都嚷着让老伴陪她出门走走,“以前,武汉到处灰蒙蒙的,加上小区外巷道餐饮烧烤、炒菜油烟,我们都不愿出门,现在可全整治好了。”
背景2006年全省村庄整治投资4.6亿元,完成500个示范村试点。为改善城区大气环境,2006年武汉市治理黑烟囱129座,530家餐饮油烟扰民点,667台公交、出租车改用清洁燃料、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3.6%。
点评摘掉破、脏、乱的旧帽子,实施改房、拆障,栽花种草,折射出经济在发展,观念在更新,时代在前进;摒弃工业文明象征的黑烟囱,还城市蓝天碧水,则体现了政府科学发展的决心,执政为民的本色。
行 出行:感觉大不一样

“安全、快捷、舒适,现在开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说起全线“刷黑”后的汉宜高速公路,每天往返于汉宜间的汉光大宇客车司机赵春云笑容满面。而两年前他皱眉紧锁:有的路面像搓衣板,断块不断,开车费力,乘客不满意。
2006年12月初,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全线贯通时,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教师王惠清一夜未眠。她感慨地说:“过去开车去一江之隔的婆家,需绕几十公里外的武汉长江二桥。现在婆婆再也不怨我少去看她了,我也经常可以尝到婆婆煎的葱油饼了。”
2006年,对三峡库区秭归县的归州、水田坝、泄滩等乡镇群众来说,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1月16日,位于秭归咤溪河上的归州大桥建成通车,当地8万多名群众的对外直通连接线从此打通了。
背景2006年是我省交通大发展的一年。前11个月,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69.8亿元,大批重点工程改造完工,武汉七条出城高速公路、过江地铁、随岳高速等在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全省农村新增沥青水泥路23041公里。
点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提供“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网络,是构建社会和谐内在要求。同时,构建和谐交通,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做起。

超市食品丰富多彩。

随处可见的熟食店。

节日市场红火。

不断延伸的荆楚高速公路网。

不少“零就业”家庭通过小额贷款自主创业。图为胡丽烟酒店。

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图为漂亮整洁、环境幽雅的城市居民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