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2月>>本页
站内检索:
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思考………………………滕 朋 黄 蓉
(2007-01-08 11:54:19)

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思考
    
滕 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430074) 黄 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710000)
    
     在民生新闻热后,电视方言新闻节目开始走红,经过快速发展,仅四川成都地区方言节目就占总节目比例的四十分之一,且此比例还有扩大之势。2005年以来,在江、浙地区,方言节目更是增幅巨大,以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为龙头,迅速扩展到地市级电视台。高收视份额是方言新闻节目形式被频繁复制的关键,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阿六头说新闻》开播第一周,栏目的收视率为1.9%,两个月内蹿到榜首,如今收视率基本稳定在10%—12%。

     方言新闻节目的兴起在学界也引起众多争议。支持者称新闻节目方言的使用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将新闻传播进行“本土化”的改进,提高了区域认同,同时也将“方言”这一特定区域文化的载体传承下去;反对者则认为方言节目损害了普通话的推广,同时方言新闻节目也将节目受众限制在狭小的区域,追求的是一种狭隘的认同感。

     自2006年3月1日起,《上海市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该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有关人士说:“新闻类的方言节目今后将不再批准。” 2005年3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将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广播影视节目播出语言,非经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各级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

     “电视限制方言”引起诸多的意见交锋,方言在电视传播中出现的比例以及形式都成为争论对象,方言新闻更成为论争的焦点。本文从新闻的接近性、方言新闻的核心以及新闻在城市中的传播功能出发,讨论新闻节目中方言的引入问题。
    
     一、方言与新闻接近性

     新闻本地化是新闻接近性(Nearness,Proximity or Locality)的具体体现。新闻接近性指新闻与受众在地理上或思想、利益上相近。受众对于新闻的兴趣往往和新闻发生地的距离成正比。新闻的本土化或者说本地化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规律。在美国,尽管二战以来媒介垄断趋势明显,但社区报纸还是依靠新闻的接近性存活下来,《华盛顿邮报》的调查表明,该报高达63%的读者对当地的地区新闻感兴趣,46%的读者对美国国内新闻感兴趣。

     新闻节目的本地化有着经济收益的考虑,“新闻节目追求本土化既有社会转型和受众需求重心变化的原因,更是媒体争夺细分市场的直接结果。”电视方言新闻的出现也有此因素,《阿六头说新闻》及诸多模仿者的出现都体现了这一点。新闻节目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值得鼓励,但将新闻“本地化”简单等同为“本地话”却远离了新闻接近性的本质。新闻本地化的内核是新闻内容、信息的本地化,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对于新闻本地化的需求和使用目的是了解所处的环境,消除自身生存或者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这是方言新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方言新闻节目的内核就是新闻接近性的强化以及公众参与性的强调。将此核心剥离,单纯的本地话语的传播形式很难得到认同。

     方言新闻是民生新闻形式上的发展,但在新闻本地化的努力上与已有的创新相比,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所不及。民生新闻有几个备受置疑的局限:其一是传播对象的局限性,将传播对象限制在市民收视群;其二是报道内容多是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对于公共事物涉及不多,因而内容显得琐碎;其三是报道形式追求故事化和娱乐化。方言新闻的本土化将这三个局限进一步放大:将传播对象局限于本地老居民,“方言”的掌握是区分受众群体的标准,新闻传播的方言门槛甚至不能覆盖既有的行政区划,新进入居民以及城市中的流动人群更是被排斥在外;在传播内容方面更加迎合传统居民的喜好,几乎没有时政新闻,“说新闻就好像放学回家的孩子把一天的生活说给父亲一样”;传播形式更加娱乐化,或者干脆以纯粹的娱乐形式进行新闻的传播和解读。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方言晚新闻《我和你说》,直接使用“莲花落”来播报新闻,而扬州电视台的《新闻评话》则采用当地传统曲艺的形式讲述新闻故事。

     新闻本地化的前进方向强调的是本地公共事务的公众化和参与化,这也是民生新闻在新闻传播发展中所显现的重要意义。市民对于公共事务的信息参与以及亲身实践被认为是将大众传播向大众的回归:《南京零距离》“为大众创造了60分钟的话语权” 。方言新闻在这一方面不仅没有将这一特性发扬、放大,反而是新闻被弱化,“方言”成为焦点。过于娱乐的形式则将公共事物的迫切性和严肃性消解,新闻“本地话”的介入使新闻更加日常化、市井化和琐碎化,新闻本地化的传播内涵没有得到强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
    
     二、方言新闻核心竞争力何在

     从新闻节目传播的发展来看,方言新闻节目有着两个源头:“说新闻”和民生新闻,前者为方言新闻节目提供了风格指引,后者则为方言新闻提供了内容指引。“说新闻”在我国电视媒介上发端于凤凰卫视,其特点是将人际传播引进大众传播中来,强调新闻不是读,而是说和讲。“说新闻”秉持平等互动的传播地位,使用平民视角运用平民化的语言,其风格表现为故事化、生活化和互动化。民生新闻在继承了“说新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将新闻聚焦于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强调了新闻内容的属性。民生新闻本身也借鉴了“说新闻”的播报风格,在节目中增加了观众参与的渠道与比例,2002年起,民生新闻席卷全国,各省市都有类似的节目出现。方言新闻热是民生新闻热的延伸,而其中民生新闻的“内核”并没有改变,独立的方言播报形式不能构成方言新闻的核心。

     方言首先并不是方言新闻成功的惟一因素。《阿六头说新闻》的策划人之一张建民先生表示:“《阿六头说新闻》的成功并不只是运用方言的成功,还有对受众市场抢占先机的判别力、节目内容的贴近性乃至整体包装上的亲和力等多种因素。说新闻这种形式有别于传统新闻播报的正襟危坐,大胆地把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于新闻播报,单纯靠方言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而忽视节目内涵的挖掘和整体风格的打造,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方言更不是方言新闻成功的首要因素。各城市的收视统计似乎证明了这一点。从民生新闻以及方言新闻在各地尤其是各个省会城市表现而言,方言新闻似乎仅在杭州地区收视明显。从节目的地区分布来看,各个区域都有颇具地域特色的方言存在,但方言并没有作为新闻重要的砝码。节目的内容以及节目的整体策划似乎更被重视。拥有众多民生新闻节目的南京地区,也拥有一档方言新闻《听我韶韶》,但在几个民生新闻的竞争中,并不占有优势。从几个省会城市来看,方言的播报形式对于收视率的拉升并不明显,反而内容的取向更为重要一些。至于浙江各地市中,方言新闻往往居于收视率首位的现实,这与本地新闻传播的整体状况有关,民生新闻的供给不足以及观众对于本地新闻的收视需求给予方言新闻诞生及成长的空间。
    
     三、地域认同还是城市认同

     方言(Dialect)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句子结构、语汇及发音所组成。 使用某种方言而非另一种方言,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籍贯和语言传承。方言与文化的天然联系更是方言作为“文化符号”备受方言保护者的重视,在他们看来方言能够强化地域联系,维系地域文化的存在,方言的消失也意味着地域差别的消失。方言的存在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甚至在大众媒介中适度的出现都无可非议,但方言作为新闻节目的传播媒介似乎有违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方言新闻局限了新闻的受众群。新闻本来面向的是城市中的全体居民,不仅包括原住居民,还包括后进入者,甚至城市中的一些流动人口。城市中的居住者通过新闻节目提供的城市社会新闻、信息能够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而对自身的生活、工作做出一定的调整。而方言新闻却用语言门槛将“非本地”群体隔离在传播范畴之外,违背了新闻传播“大众面向”的初衷。

     方言节目更多表现为对地域认同的追逐,缺乏对于城市认同的努力。从受众反映来看,方言新闻提倡的更多的是一种“地域认同”。“人们对方言节目的追捧,实质上是对家乡和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源自相互交往、相互对话以及相互贸易的需要,多样性、开放性是城市的本质属性。城市文化建设也要坚持这种多元开放的取向。台湾南华大学欧洲所所长林信华教授认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形式应当是“成员权认同”(Citizenship Identity)。广义的成员权概念不只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更是一种关系到需要和利益的参与概念。”城市的发展需要得到城市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大众传播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担负起凝聚居民,形成归属感的责任,由此才能够增加城市发展的向心力,并藉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是城市人口的扩容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加,城市新成员对于居住地的认同是城市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而增加城市认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居民的参与、互动获取的归属意识与主人意识。粤语盛行的广东地区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曾推出《海珠广场:广州人精神的凯旋门》的专题,让在广东生活的外省人用普通话讲述他们对广州的理解;广州电视台新推出的栏目《心水保姆》,每期找一位本地雇主与一位外地小保姆面对面交流,同样大受欢迎。 镜头中的外来者形象以及略带方音普通话的出现,标示着外来者对于这座城市的认同与融入,而对于原有居民来说这是包容与接纳,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是新的动力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某些问题。

     城市“陌生人”的概念鲜明勾勒出城市的社会分离与隔离。原有的城市居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感情认同,巩固自己的“中心地位”,不同程度存在着排斥外来者的倾向。 这在大众传播中表现为“传播歧视”,对于农民工群体尤其明显。虽然市民和农民工这两大群体并非格格不入,但在社会心理上却存在较明显的疏离感,处于隔离状态。地域认同作为惯性将长期存在,方言新闻对于地域认同的强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群体的生疏,人为增加了城市认同的障碍,方言传播的强效果反而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效应”。大众媒介应该是城市文化的代言者、更是都市文化的实践者,都市文化的大度、开放、兼容并蓄当是大众传播最应该强调和具备的。

     在对方言新闻成功的归因中,方言作为节目中的要素之一,其作用不能被过分夸大。从新闻业整体发展进程来审视,对于方言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方言新闻节目对于接近性的强调,这种发展思路本身符合新闻业的演进规律,但不能因而陷入狭窄的地域认同中去,这与电视新闻传播的社会属性以及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的都市文化都是背离的。方言的存在与延续有其合理性,电视方言节目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也在情理之中,但对方言新闻节目进行限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编辑:陈永和)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