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2月>>本页
站内检索:
论党报新闻的人文精神 ………………………张尚稳
(2007-01-08 13:41:44)
                                                                                张尚稳(安徽日报社 230061)
    
     人文精神统称“人文主义”,它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们冲破封建愚昧和神学的桎梏,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及物质生存和精神需求。“人文主义”启蒙于文艺复兴,经过近代以来的不断演变,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实践上,都成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潮与理念。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与方式,强调以人为本,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充分体现了对人类文明结晶之一的人文精神的吸纳与发展。党报作为新闻媒体之一,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无论是从对舆论导向把握,还是从“三贴近”的新闻实践上,都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弘扬光辉人性。在当今社会发展现实和媒体自身发展环境下,党报如何在完成新闻宣传报道中把握和实践“人文精神”?
    
     一、党报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性

     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主”。它不仅仅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专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其思想内涵。“易经”中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也说“仁者爱人”,孟子则倡导“君为轻,民为贵”,而《老子》则直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内涵和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同时被早期的共产党人所吸收,也体现在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曾要求记者“应该多方面地报道社会生活,特别要注意报道社会底层的情况”。李大钊的这种观点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新闻传播活动中人文精神的要求与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人的尊严、个体的价值、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被充分得到重视,媒体也积极开展这方面传播。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杂志类新闻《东方时空》开播,在其“生活空间”栏目中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宗旨,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从而不仅给电视传媒带来全新的理念,也为所有传媒带来了新的宣传视角--在关注公众人物的同时,更加关注老百姓,将平民百姓的生存、生活状态展示出来,以求广泛的社会责任认同,使新闻宣传尤其是党报宣传更加生动鲜活。

     所以说,党报新闻的人文精神,既继承了历史上先进的文化,又继承着老一辈革命家对党报宣传的精辟论述,体现了它的历史发展性。什么时候我们党报新闻中体现了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观,那么可以说这时候的党报新闻传播是生动鲜活而有力的;反之,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成为教条化,甚至被少数人利用成“专政的工具,独家之言的工具”。
    
     二、党报人文精神的现实必然性

     党报新闻的人文理念有着历史发展性。在现实中,承担着各级机关报重任的党报,在新闻宣传中坚持和贯彻人文精神更有其现实必然性。具体来说,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三贴近”原则的要求。“三贴近”原则,是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原则之一。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要求党报新闻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关心群众,知悉其生活冷暖,反映其生存状况,感受其心理变化,尊重广大群众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只有这样,采编出的新闻才是鲜活的,才能为广大受众所认同。“贴近者,贴心也。报纸贴近群众,就证明它和群众心心相印。”(范敬宜:《总编辑手记》,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三贴近”原则和“人文精神”是相一致的。在新闻宣传中体现人文关怀,贴近群众,充当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言人,成了“三贴近”原则的落脚点和归宿。

     2.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党中央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对党报的新闻宣传要求就是要营造和构建和谐的新闻宣传环境,既要抓住改革开放的成果重点宣传报道,又要善于以人为本,对改革发展关键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积极加以引导,倾听百姓呼声,勇于探讨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诸如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及差距、社会治安、住房、“三农”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广大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作为党报新闻宣传,就要本着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把它们下情上达,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3.党报自身发展的要求。当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各级机关报都纷纷提出了把党报做大做强的奋斗目标。媒体的竞争实乃受众的竞争。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长足发展,就要赢得受众的青睐。要赢得受众,党报需要在两个方面着力:一个方面是把各级党委机关的方针政策吃透,围绕其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深入了解与调研民情民意,围绕广大群众(受众)的喜怒哀乐做好新闻报道。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党报新闻宣传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因为党的主张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是党要着力听取与解决的,即使对于省委全会的报道也要做出“亲民的可读性”。党报宣传只有且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既要从“人民”的角度解读各级机关大政方针,也要本着“人文”的理念反映人民的需求,才能最终赢得受众的欢迎,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使党报的发展越来越兴旺。

     总之,新闻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落实,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能为各级机关所洞察,从而体现党报的“执政能力”,而这两者之间都有一个关键词--“人文”。只有本着“人文”理念解读大政方针,只有本着“人文关怀”宣传报道人民大众,才能最终实现“三贴近”,构建和谐社会。
    
     三、党报人文精神的实践统一性

     党报新闻需要以人为本,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党报的自身特点,把“人文精神”和机关报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统一协调。实践中,这种统一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指导性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报宣传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指导性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但在新闻报道中它都是通过丰富的事实、具体的细节、可靠的数据等这些富于深度的人文关怀的报道,来把握舆情,与受众产生情感交流,达到以理服人,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最大化,完成指导性的使命。纵观那些富有指导性的新闻报道,无不在字里行间给人留下至真至情的深刻印象。要把党报办成读者喜爱的报纸,就要使党报新闻“亲民化”。我们的领导倡导“亲民领导”,政府在打造“亲民政府”,那么党报新闻宣传就理所当然力倡并践行“亲民新闻”。脱离了“亲民性”,我们的新闻也就失去了指导的根本性。

     2.典型性与人文理念相统一。

     时代需要典型,典型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宣传与推介典型的人与事,是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无论是典型事迹,还是典型人物,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失去了“人间烟火”的典型只能是“假大空”,真正的典型应该是让人感到人性的光辉,而不是人性的“黯淡或丧失”。所以,当新闻采编者在向受众推出典型报道时,就务必将典型还原到生活之中,增加报道的人文理念,多一份人情味,使典型与受众之间“无距离”接触。要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传播者)应当追求尽力体现亲临感以削弱距离感,增进报纸的亲和力”。(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这样的典型就会使受众感到可敬可亲更可学。那些“可爱而不可学”的典型,正是因为在报道中少了“人文”特色。

     3.可读性与人文关怀相统一。

     媒体的根本目的就是受众最大化,“可读性”就是完成这种追求的桥梁。媒体竞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成了“眼球大战”。文章要可读,就必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无不如此。读起来有价值、读后有回味的报道,总能让人记忆犹新,这是可读性与人文关怀相统一个的方面。另一方面,当信息传播者在追求可读性时,切忌只顾一味地刺激受众感官,没有从人文关怀的高度给予报道客体应有的尊重和同情、理解,结果是抓了“眼球”,丢了“报格”。如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位孕妇临产,其夫为了省下几百元钱,没将妻子送到医院待产,而只请来接生婆接生,结果酿下悲剧。某报的标题是这样的:生子图省钱,赔了夫人又失儿。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标题是十分“刺激”,但没有对当事人起码的同情与怜悯,更谈不上人文关怀了。这样的“可读”,结果只能让读者“恨读”。因此,党报采编人员应该牢牢记住:“和记者、编辑及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比起来,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这也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廖玒:《从一张空难图片看新闻的人文关怀》,载《新闻战线》2002年8期)

     总之,从历史的角度讲,“人文”概念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结晶,对党报新闻而言,在宣传中倡导人文精神有它的历史发展性和现实必然性。但“人文主义”的概念又是具体的,它还有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习惯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党报新闻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应是和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无论是导向层面上的人文理念,还是道德层面上的人文价值观、受众层面上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人文关怀,都离不开党报姓“党”的这个灵魂。

     (编辑:徐蟾桂)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