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2月>>本页
站内检索:
差异化竞争和深度新闻…………………卢圣虎 龚 琼
(2007-01-08 13:29:45)

                                                             卢圣虎 龚 琼(黄石日报社 435002)
    
     近年来,党报在都市类报纸的冲击下,发行量和广告额、读者阅读率渐处下风。党报必须另辟蹊径。

     一些党报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党报不同于都市类报纸的泼辣、通俗、鲜活,党报的优势和力量在于深度和高度,“深度决定影响力”,“高度决定公信力”。在实际操作中,党报不能片面模仿都市类报纸,捡了劣势丢了优势,应当实行差异化竞争,增加深度新闻。
    
     一、深度报道在党报实行差异化竞争中的选择

     都市类报纸的强项是社会新闻报道,党报的强项是政治、经济报道。党报在政经报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是,一些党报在激烈地市场竞争面前,错把优势当劣势,主动放弃自己的强项,盲目学习都市类报纸,去抢警匪新闻、情感新闻……结果,报纸办得不伦不类,在社会新闻方面未能打赢都市类报纸,反而丢失了主阵地。

     党报的源头活水在政经报道。政治报道是媒体的一个重要新闻来源。党委、政府的工作与人民群众利害相关,却因工作的特殊性和程序性,群众并不了解党委、政府的意图、目标、措施、政策等。媒体特别是党报,有相对便利的条件,是沟通党委、政府与群众感情的桥梁。应该说,政治报道,媒体需要,政府需要,群众也需要,应该皆大欢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报的政经新闻普遍硬梆梆的,通篇充满八股和数字,枯燥乏味。政经报道变了味,沦落为报道领导人活动、领导人政绩的代名词。结果,读者不爱看,认为假、大、空,既难懂又生硬,信息含量太少;领导也不高兴,认为召开一次会议费时费力,出台的政策主题重大,群众关注,媒体却报道得干巴巴的。

     党报丢失了政、经两大主食,又加上新闻表现手法平淡、老套,路子便越走越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纸定位错误,操作手段失败,缺乏有影响力深度报道。

     针对上述现状,一些党报在改版时,选择了把增加深度报道,提高政经报道质量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一个利器。

     党报注重深度报道也是其读者群的要求。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向来是党报的高端读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国民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党报潜在的读者——主流读者有扩大之势。这些读者喜欢阅读书刊,更有耐心和兴趣接触那些以大篇幅和深度内容为特征的平面媒体内容。

     平面媒体的财富再分配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几年尤其是去年,老牌强势报纸广告锐减,财经类报纸却一枝独秀,财经报刊也越办越多,因为主流读者的知识诉求更加强烈、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加关注,对消费前沿动向更加敏感,进取精神更加鲜明,而提供新知、价值、意见、解释和深度分析的财经报刊能满足他们的这些阅读需求。实际上,这些阅读价值也是党报所能制造的。党报的读者群和财经报刊的读者群是可以叠加的。

     可以说,市场推动着党报向新主流媒体转型,主流受众的阅读取向推动着党报的政经报道改变面孔,更加注重深度报道。
    
     二、党报深度新闻的操作手法

     “深度报道”一词源于西方传播学,又被称为“深入报道”或“解释性报道”。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探究上。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它更侧重于揭示事物、现象的实质和意义,提供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关联的事物现象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前景和趋势的预测等。

     我们认为,党报的深度报道不同于都市类报纸的“大特写”、“特稿”之类,应紧扣“深度决定影响力”、“高度决定公信力”这一主旨,强调权威性、实用性、前瞻性。党报的深度报道要以背景新闻、新闻解读、话题新闻、新闻调查、剖析性新闻、阐释性新闻为主打,兼容观点新闻、访谈、组合新闻,挖掘新闻的纵深价值,关注事件和事实的前因后果,提供新闻背景和事件进程的相关资料,将突发性重大事件、社会现象和读者关注的重点、热点做大、做深。

     党报深度新闻的具体操作手法主要有三:

     1.把生硬的政务报道变得可读、易懂。政治题材的深度报道要避免宣传味,回归读者本位,跳出冗长、沉闷的“会议体”,重在挖掘会议、文件传递的信息和价值,报道相关背景。政治题材的深度报道在反映历史的深度上纵深更加广阔。例如,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的解读,对优化环境、投资审批制度的改革办法的解读等等,都是受众非常关心的,采用解释式报道远比灌输型报道效果好。

     2.经济类题材的深度报道力争解析透彻。党报对特别重大的经济类题材要用深度报道来解决,深入剖析,开发社会注意力,加大思想容量和信息容量,获得市场竞争的价值支撑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广梅现象》、《西部地区贫困探源》等一大批深度报道流光溢彩,它们突破了经济报道因袭多年的平面化、简单化、两极化的思维模式,摒弃了公报式新闻、图解式新闻,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解剖新闻事实,确立了辩证的报道方法。

     3.重大题材注重从读者角度选题,尽可能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报道,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像三峡工程报道、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报道,都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纵深感。党报的深度报道可以借鉴多种形式丰富版面。
    
     三、深道报道要注意理性和建设性

     党报负有宣传教育的使命,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理论问题上,不允许也不应该态度暧昧,必须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积极地引导受众。

     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全面信息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党报的深度报道更应以理性引导为己任。黄石日报在采编实践中注意深道报道的理性和建设性。他们有句口号,叫着“深度解析主流新闻,理性引导舆论热点”,要求记者编辑进行“解惑性”思维,以事晓理,不仅说明“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

     某制药厂在企业改制和达标改造过程中,经验不足,操作不慎,一个好端端的工厂最终被迫停产,员工工资无处申领,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情况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非常典型,教训非常深刻。黄石日报正确地引导,说明意图,进行客观报道。药厂当事人从当初对记者的采访报道持抵触情绪,后来却主动与媒体联系,主动配合采访。稿件见报后,间接起到了招商效应。当事人感叹地说:“你们的负面报道起到了正面效果。”

     (编辑:王新)
    
     中国记协七届理事会一次会议闭幕

     本刊讯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10月26日在北京闭幕。

     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名誉主席:邵华泽。主席:田聪明 。副主席:翟惠生、张研农、胡占凡、何平、胡孝汉、王梦云、梅宁华、尹明华、李厚朴、杨兴锋、任贤良、张崇银。书记处书记:翟惠生(兼)、赵晨伃、祝寿臣、李存厚、顾勇华。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社长、党委书记毕志伦当选为常务理事。李以章、李德华、江作苏、文成国、唐源涛、熊伟、张小陵、米闽当选为理事。罗以澄当选为特邀理事。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