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光勇(楚天都市报 武汉 430077)
“的奖励。两天后,《武汉晚报》宣布“今起万元悬赏新闻线索”。提供线索最高奖1万元”。9月6日在江城横空出世的《长江商报》,效仿3年前创刊的《新京报》,向读者抛出这个“大绣球”,并在创刊首日,奖励一名提供入室盗劫杀人案线索的报料人2000元,颇有“千金买马骨”之势。《楚天都市报》迅速回应,奖励武汉一铁路组编站建设遭不法分子阻挠的新闻报料人现金3000元,并承诺对提供独家重大线索的读者,给予最高达1万元
在此之前,武汉地区都市类报纸征集新闻线索的悬赏金额尚为千元(《武汉晚报》新闻热线上标明“千元悬赏新闻线索”),而实际支付的单条线索奖很少超过300元。《长江商报》的出现,将江城报纸线索奖的实际支付最高额抬高了十几倍。重金悬赏新闻线索现象犹如湖北报业新一轮竞争的信号弹,在争夺新闻资源的前沿阵地炸响。
当都市类报纸跨入同质化竞争时代,新闻热线被视为获取社会新闻的生命线,重金悬赏新闻线索已成为报纸开疆拓土的常规武器。北京、广州如此,南京、沈阳亦然,并扩展到了二级城市--9月下旬,福建泉州的两家报纸也宣布万元重奖新闻线索。
报纸的良性竞争可以促进一个地域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地方之幸一方读者之福。我们可喜地看到,报纸重视新闻热线直接触摸到社会的脉动、倾听读者的心声,必能拓宽信息渠道,真正实现“三贴近”,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报纸适当为新闻线索买单,肯定新闻资源的价值,尊重报料人的劳动,也将会促进报业市场化意识的提高和运作机制的完善。 可重金悬赏新闻线索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悬赏的“封顶价”越抬越高,到底是奖励新闻线索,还是报纸自“买”自夸?重金会不会诱导无良者炮制假线索?过度炒作会不会损害媒体公信力?渲染新闻线索的金钱化倡导的是什么,是不是背离了报纸的政治和文化属性?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 什么样的新闻线索价值万元
新闻线索是媒体运作不可或缺的“原料”,无疑具有价值,但如何确定其价值并据此奖励报料人,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命题。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透漏出的信息,新闻线索的价值,取决于新闻价值的大小。判断一则新闻的价值,根据通常认为的五个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定性并不难,可如何具体定量到它值多少钱,没有一个可循的标准。有一例为证:9月20日,江城几家都市类报纸均大篇幅刊登了特警解救被劫持女教师的新闻。同一个突发事件,一家报纸奖励两名报料人各1000元,另一家奖励一报料人500元。
实际操作中,报纸奖励新闻线索还考虑了报料人发现线索的劳动付出和对媒体忠诚度等因素。报料人冒了风险、费了周折,或在第一时间提供独家新闻线索,媒体往往酌情提高线索费。这也是媒体的主观评估行为。
新闻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无不有着明确的经济利益诉求,当然不能无偿占有新闻资源。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资源也逐步升值,重大、独家新闻线索更是“物以稀为贵”。可因为没有可以定量的评价标准和指导价格,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线索价值万元。万元悬赏新闻线索,体现了媒体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正确思路和敏锐的市场运作意识,但其“诱之以利”的表现形式,似乎游离于新闻线索和线索的价值判断之外,成了报纸推销品牌、应对竞争、刺激读者眼球的炒作手段。 二、重金热炒新闻线索考验媒体公信
众所周知,我国的媒体无不是政治属性、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统一体,其中政治属性处于主导地位,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促进发展、推广知识、教化公众、舆论监督,是政府赋予媒体的社会职能和政策导向。基于此,与媒体市场竞争伴生的新闻线索竞争,绝不能背弃媒体的政治属性,也不能改变媒体的文化属性。
分析武汉地区都市类报纸新闻报料内容和线索奖发放情况不难看出,新闻报料人提供线索的动机,有的是为了歌颂美善、彰显业绩,有的是希望更多人分享其独特发现或独特经历,有的是想借助媒体反映社会问题或解决个人困境,有的是出于对报纸的信任和忠诚,还有的仅仅是想得到“我说的事情报纸登了”的成就感,绝大多数并不是为了钱或者完全为了钱。利用这些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报纸理应支付酬劳,但为了炒作的需要层层加码抬高悬赏金额,将线索金钱化、庸俗化,不仅有违报料者的初衷,还会给媒体的长远发展制造一个个暗礁,使其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其一,新闻线索的商业化炒作损害媒体的公益形象。
市场化报纸面临残酷的生存竞争。有人认为,报业运作已从“媒体经营”发展到“经营媒体”的时代。可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创造效益,都不能以牺牲报纸的神圣职责为代价。报纸是社会公器,记者是社会的良知,新闻运作必须是真实的净土,拒绝功利的操纵、商业化炒作。采集新闻线索是新闻运作流程中的一环,但重金悬赏新闻线索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如果报纸给读者留下不择手段获取猛料的浮躁印象,其公益形象怎不受到损害。
自从报纸喊出“万元悬赏新闻线索”的口号以来,真正开出的线索大奖少之又少,屈指可数的所谓万元线索,与其说价值重大,毋宁说是报纸精心策划的“表演”。倘若报纸长期不兑现线索大奖,或评估新闻线索价值产生偏差,读者就会认为报纸不讲诚信、糊弄人,从而敬而远之。 其二,重金悬赏可能诱导假新闻出现。
热线报料贴近社会生活,拓宽了新闻报道面,其积极意义不容置疑。但因记者不加甄别“有闻必录”导致严重失实的教训也屡见不鲜。曾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就是报料人与一些急功近利的媒体、记者合谋制造的假新闻。文中引用匿名线人的话声称“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新闻报料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各怀动机。重金悬赏新闻线索极可能成为香饵,诱使个别见利忘义之徒编造故事、杜撰细节,让编辑、记者难以觉察。人民网传媒频道、《新闻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评选出“2005年十大假新闻”后,在剖析假新闻的特点时说:与前几年的假新闻相比,2005年的不少假新闻都源于道听途说,而记者又没有采访核实,于是便炮制出笼。
去年6月,中宣部、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明确指出,制止虚假新闻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对社会自由来稿及读者来信、来电提供的信息,只能作为新闻线索,经媒体记者调查核实后才能报道。不能用重奖征集新闻线索,搞‘悬赏报料’”。
其三,重金悬赏模糊了媒体的文化属性。
报纸传播信息“文以化人”,应当是先进文化的载体,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重金悬赏会让读者联想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经意宣扬了这个世俗观念。按照重金悬赏就能获取新闻线索的思维逻辑,报纸是不是也可以被重金收买?
当今,我国新闻传媒业出现争做主流的进步潮流,传播和创建先进的主流文化是报纸的使命和必然选择。重金悬赏新闻线索某种程度上迎合的是极少数人的投机心理,若任此现象发展,报纸之间明争暗斗互相比“阔”,其人文精神又何以体现?有人断言,当媒体只知通过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来牟利,蜕变成地地道道的“媚俗者”,那么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
三、获取新闻线索最终要靠真功、真情
综上所述,新闻线索是报纸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决战市场的有价资源,报纸重金悬赏新闻线索的商业化炒作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那么,报纸究竟该如何为新闻线索付酬?又如何获取量大质优的新闻线索?
有市场就有竞争,报业概莫能外。套用“顾客是上帝”商业运作理念,读者就是报纸的上帝,是报人的衣食父母。读者信任一家报纸向其提供新闻线索,线索的信息含量轻重不同、多少有别,但情感含量并无分别,都应视为无价之宝。媒体回报读者支付新闻线索费,犹如子女奉养父母,关键是心到,能体现尊重和公平,使读者认同、舒心即可,大可不必人为设定一个标准。孝悌不可用金钱称量,幸福感不一定和拥有的财富成正比,重金悬赏炒作新闻线索,恰如富翁炫耀如何赡养父母,其实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待人以诚、动之以情,报纸常怀感恩之心礼遇读者,是获得更多更好新闻线索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吸引新闻线索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报纸的影响力。在报业竞争不断升级读者市场日益细分的今天,报纸必须打造、引进先进的新闻理念,培养高素质的采编队伍,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形成对手无法克隆的核心竞争力。一旦练就真功,报纸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读者群,新闻线索也将如源头活水长流不绝。
对一家新兴媒体而言,每出一招必要慎之又慎。因为竞争对手的实力暂处上风,只要借用“其人之道”就能产生更大的威力。重金悬赏新闻线索便是可被轻易复制的手段。兄弟相煎的结果只会是于己不利于人有害。据《华商晨报》报道:随着沈阳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打出重金寻线索的“广告”,一个新兴行业因此孕育而生。“向日葵新闻投诉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称,公司主要是为各大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建立合作关系,并打算在省内各个地区设立联络站,广泛培养联络员,力争最大范围收集新闻线索。如果类似的公司果真成了气候,掌握猛料后漫天要价,想给谁就给谁,报纸得仰人家的鼻息过日子,这将是何等尴尬。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江城掀起万元悬赏新闻线索战幕的《长江商报》,10月10日将“提供线索最高奖1万元”的承诺悄然从版面上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公众服务网,拓展新闻热线功能为读者提供更细致的服务。如果这是粗放的新闻线索之争结束的信号,可以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富有建设性的,是江城报业良性竞争共谋发展的曙光展现。 (编辑:徐蟾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