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2月>>本页
站内检索:
“两会”报道的改进……………………………………向远江
(2007-01-08 15:09:26)

      “两会”报道年年搞,如何创新,如何使会议报道兼具指导性和可读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追求深度。

     拿到“两会”热点话题后,应该进行两个研究:一是对热点话题本身要研究分析,现状怎样,成因如何,解决办法可能有哪些等等,做到胸中有数;二是对采访对象要研究选择,哪些代表和委员可能对此话题有话说,做到有的放矢,不能随机乱抓一气。

     二是增加厚度。

     要对热点话题进行研究,要先期占有一定的背景资料,以备采写时使用。篇篇都写这个代表怎么说,那个委员怎么说,就会显得单调和单薄。适当地交代一些背景,不仅使报道内容显得丰富厚实,也让读者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比如在报道旅游话题时,简单交代一下恩施周边的湘西、宜昌、万州等地区的保护和开发,就会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对比;在报道“三农”话题时,通过代表或委员算一笔农民收入账,就会使得报道形象具体。如果没有背景交代,就难以有厚度,往往只是代表委员发言的简要摘录而已。

     三是强化思辨。

     在我们一些记者头脑中,对事物对问题不愿辩证地看辩证地分析。无论是报道“十一五”规划开局、政府承诺十件实事,还是报道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只看一面,不及其余,写得一片莺歌燕舞,到处喜气洋洋。如果我们在看到形势大好机遇大好时,也看到困难重重现状堪忧,如果我们在看到历史和现实不容乐观时,也看到发展趋势前景光明,那我们就学会了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了,我们的“两会”话题报道和其他报道就会显得客观,显得真实,显得有思想,有可信度,读者也才服你。有的记者既写了代表的话,又写了委员的话,貌似全面了,细看这些采访对象,他们说的话基本是一个意思,甚至连腔调都差不多。这不能叫全面和思辨,这叫零碎,叫罗嗦,叫没抓住重点。而遍地开花,抓不住重点,正是思辨差的表现之一。在这种状况下,要你解读“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突出重点。

     四是反映基层。

     我们曾多次强调报纸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曾多次强调笔头、镜头要对准基层、对准百姓。“两会”正是表达“民声”的一种形式,照道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花很少的采访成本即可得较大的关注民生的收获。可是我们的采访对象常不自觉地锁定在我们熟悉的州直市直的代表委员中,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句老腔老调。有时候看到我们的报道里有基层的代表委员了,却又是照搬的会议简报,并没有与其面对面接触。一定要抓住“两会”机会,摆正视点,放开视野,对准基层去发现去挖掘。

     五是深入现场。

     于没有深入现场,没有深入代表委员当中,我们的报道就会干巴巴的,套话官话,经过多次转述的书面语言,既不生动,也不通俗,看了一遍不知所云,更别说铭记在心了。实际上代表委员很多讲话和表现都是实在的,风趣的,甚至是经典的,基本照录下来便会如风行水上,灵性激荡。为什么没有写土家族摆手舞的故乡的代表,要教州委书记学跳摆手舞以倡导民族风情旅游开发?为什么没有写山民歌手代表以唱代发言?为什么没有抓拍到委员们故交喜相逢的镜头、讨教和切磋的镜头?因为记者不在现场。而像把新农村建设内容概括为“进屋不带泥巴,说话不带日妈,收入不靠庄稼,遇事不求菩萨”这样通俗的话,实在的话,可记可诵的话,只有在现场才能听到。这比我们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去翻记录摘编,去抄会议简报,甚至报道通篇只有“代表委员普遍认为”,而找不到一个具体说话的人,不知要形象生动多少倍!

     (编辑:肖曜)

   
     《中国新闻年鉴》2006卷出版

     本刊讯 《中国新闻年鉴》2006卷近日正式出版。2006卷是《中国新闻年鉴》自1982年创刊以来连续出版的第25卷,主要记录了2005年我国新闻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媒业、新闻传播学界等的重大事件、重要改革举措、典型经验、模范人物、优秀成果、机构设置、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此卷还特别刊发了由中宣部提供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综述》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宣传报道综述》两个专题。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