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12月>>本页
站内检索:
论文缩微…………………………………………………………
(2007-01-08 15:44:04)

     论党报报道内容改革

     丁柏铨在2006年第5期《新闻界》发表文章,认为搞好党报报道内容改革,要在时政报道、社会新闻、舆论监督三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文章说,党报的时政报道应致力于求变创新,努力改变不顾新闻价值、内容枯燥干瘪、形式单调死板的状况。首要的是对要闻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点是改革与创新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这就要求党报负责人有胆、有识,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党政领导机关开明开放懂行。基本办法是,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分清层次,区别轻重,“该少报的决不多报,该多报的决不少报”。

     社会新闻,也是党报的新闻富矿。富矿有杂质很正常,而党报的优势在于能精心挑选、提炼,能比一般市民报做出更高一筹、有较高品味的社会新闻,至少不使受众的视觉和心灵受到污染。可在社会新闻这一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抵制低俗之风的表率。

     文章认为,党报代表公众、代表真理和正义,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是党报取信于民和获得受众支持的重要法宝,但目前党报的舆论监督普遍呈现下降之势。湖南常德日报为刊载一篇《吃谷的秤》的批评报道,以三条举措应对:一是提早发,不让“关系网”起作用;二是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关闭手机,拒听说情;三是主要领导向市委汇报,争取主动。这是勇气和睿智的统一,良好动机与追求最佳效果的统一,敢于监督与善于监督的统一

      呼唤网络文明

     张超在2006年第5期《新闻窗》撰文,呼唤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文章说,单是目前互联网上色情网页就超过3.8亿个,黄色信息、黄色图片、黄色视频充斥,危害性极大。网络欺诈日益增多,如骗取用户账号密码牟利的“钓鱼”网站、占击之后挥之不去的强制性服务等,愈演愈烈。恶性链接层出不穷,强制弹出广告狂轰,仅垃圾邮件一年带来的损失,就超过60亿元人民币。而过分自由的虚拟空间,也正演变成一部分人肆无忌惮散布虚假信息、传播他人稳私、制作传播病毒性软件等的乐园。

     文章认为,网络不文明行为的产生,一是拜金主义成行,“点击率=经济效益”,成为网络运营商信奉的恒等式。于是只要吸引眼球,一切什么社会责任和良知都置之脑后。二是法制意识淡薄,一些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可以不受法制和道德及文明观则的约束。三是包括媒体自身素养、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素养以及受众素养,都有待提高。

     培养网络文明,要依法办网,加强网络立法,强化普法教育,严肃执法。而网络媒介要强化自律。作为网络行业,则要整合力量,打造行业自律体系。

        新闻原创是报纸的生存底线

     董宽在2006年第10期《新闻三昧》发表《新闻原创:守住传统报业的生存底线》一文说,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报纸主动放弃了原创新闻这一维系生命力的阵地,逐渐把门户网站视为新闻报道的主要信息来源。毫无疑问,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直接伤害着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很可能把整个报业带入灾难的深渊。

     放弃新闻原创这一传统媒体的生存底线,与一部分传统大报的经营者急于挣脱经济困境的心态有关。因为独家报道,原创新闻,毕竟要给本来艰难蹒跚的媒体带来更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一部分都市报热衷于追求“眼球效应”,有的也放弃了新闻原创,习惯于通过整编网络资料来填充版面。若干版面甚至沦为“网络新闻翻版”。热闹的表象背后堆砌着各种来源于网络的旧闻,无异于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自伤羽翼。

     文章说,报纸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公信力、忠实的读者群和成熟的盈利模式。通过行使特有的采访权进行新闻原创,这是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绝不能削弱。报纸要强攻网络媒体原创新闻之所短,以此来巩固自己在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中的主导地位,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

     做好了人,做好新闻才不难

     郑春平在2006年第11期《中国记者》发表文章说,究竟是先做人,还是先做新闻,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随着今年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弃采救人而被为誉“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后,这个话题再次备受关注。

     文章说,或许因为职业习惯,很多记者会在潜意识里把采访当作“头等大事”,往往有种“我在采访,所以我有权怎样怎样”。作者作为《现代快报》记者,今年8月采访了十几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其中年长的98岁,最“年轻”的85岁。可在采访中,有的记者因为“镜头需要”,酷暑天不断摆布这些体弱的老红军,一会说“角度不好,再来一遍”,一会儿让老人把勋章和证书举起来充当“道具”,甚至还让刚做完眼睛手术的老红军拿起报纸,装出一幅“仔细阅读”的样子,搞得老红军们满头大汗,疲惫不堪……这时,我们的记者想过吗?是新闻第一,还是做人第一?是关心老人第一,还是完成任务第一?这样做,能叫好新闻吗? 

     全国先进典型、江苏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长期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结果在病中还要经常处理和接待各类采访;30年前唐山大地震中的功臣李玉林今年更是因为媒体频繁采访而难以招架,一度脑缺血而被送进医院抢救……

     作者认为,一个好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有时要从做朋友开始,这就回归到了“先做人还是先做新闻”的老话题上。做人,不仅要注意采访方式和态度,甚至有时需要干脆放弃采访。

     新闻界老前辈邵飘萍曾说过,记者“品性为第一要素”。而品性即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范长江则说:“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

     编者刊载此文时介绍说,郑春平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及省级奖项。可见,文如其人,好新闻与好人相伴。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