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时政>>本页
站内检索: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京城载誉归来(图)
(2007-01-16 07:39:37)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曾遗荣、通讯员彭柱年、曹新)三九的雨雪反衬出人们心中的融融暖意,昨日,刚被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龙从发(左)和路光荣(右)从北京载誉归来。

第三届“大师”常世琪和第四届“大师”袁嘉骐闻讯赶来道贺,四位我省工艺美术界“顶尖高手”汇聚一堂,畅谈艺术追求和理想。

据悉,按照有关规定,获得此项“大师”称号的人有权组建以自己姓名命名的艺术工作室。四位大师均表示,要好好经营工作室,多带徒弟,多出精品,将湖北的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发扬光大。


路光荣:我一生都在“拾贝”


《黄鹤玉龙舟》(贝雕)路光荣作

大师路光荣不是来自艺术世家。1947年,他出生在仙桃市沙湖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摔断腿落下残疾,10岁时母亲去世,在与命运的博弈中,路光荣比同龄人更渴望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13岁时,刚刚小学毕业的路光荣来到镇上的手工艺企业学习绘画、雕刻,并深深爱上了艺术创作。“只要有人提供纸和笔,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地画画”,熟悉路光荣的人说,“文革时期”他画起伟人像宣传画来堪称狂热,不为别的,只为能磨炼技艺。

家境贫寒,买不起创作用的工具和原材料,怎么办?有一天,在湖畔深思的路光荣灵机一动:平原水乡淡水贝壳俯拾即是,在贝壳上雕刻,不是可以变“贝”为宝吗?

从此,路光荣成了水边的拾贝人;从此,窗前他雕刻的身影一坐到天亮。

上世纪70年代,全国掀起“工艺热”,国家鼓励出口工艺品,赚取外汇。仙桃市组建了贝雕厂,任命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路光荣为厂长。

贝壳是如此美丽,50万年前,山顶洞人就用贝壳装饰自己;因其精美,古人将它作为交换的货币。在从事这一行十多年后的一个夜晚,路光荣端详着一片柳叶贝出神,那小巧的贝壳就像一叶扁舟。能不能用许许多多这样的小贝壳,雕成一艘船?路光荣再次心塞突开,这次顿悟,改写了我国贝雕的历史:从只有平面贝雕到创新出立体贝雕。

“任何工艺美术门类都是与传统文化相连的,没有文化内涵,作品不会优美,不会动人。”路光荣说。为了给作品以生命,只有小学文凭的他自学不辍,哲学、文学、宗教、心理学……都是他涉猎的对象。他撰写了十多万字的专业学术论文,与同行共勉,影响着后来人。

戴上“大师”的桂冠,路光荣很高兴,为自己,也为那些跟自己一样痴迷和坚持的人们。“我们曾经走过的这条路,清贫而寂寞,现在终于有人来喝彩,不是一种激励么?”路光荣说,他将带领弟子们继续“刻”下去,用贝壳装点美丽的生活。(记者曾遗荣实习生汤杰李江)

龙从发:浸染在历史长河中


《龙凤舫》(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龙从发作

“这些木雕作品都凝聚着我对历史的思考。”龙从发说。他是我省著名的木雕船专家,他雕的船,大部分在历史上都有原型。

要还原历史,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龙从发告诉记者,自己在创作前要查阅大量史实甚至是野史,了解历史背景、当时的工艺水平、船舶设施、文化习惯等。

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龙从发准备复原郑和当年所乘的大型宝船。待翻完史料,确定完船体构造、细部处理,已经耗去几个月时间。一番精雕细刻,许多个不眠之夜后,龙从发的《郑和宝船》面世了。那雄伟的船头、雕龙画凤的船身、参天的桅杆,感染着前来参观的每一个人。6个世纪前,那个伟大的航海家率领自己庞大的船队,扬帆远航时的豪情和决心,在瞬间重现。

“有时候,我感觉乘着自己的古船,在时光中穿梭。”龙从发沉迷于此,他的《明代楼船》、《龙凤舟》、《古式湖北船》、《青龙客船》等古香古色的作品给了人们同样的感觉。

龙家祖祖辈辈设计制作木雕船和木雕工艺品,龙从发12岁时随父学艺。50年来,在传承家族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龙凤舫》是他在传统船雕技术基础上大胆创新的优秀作品,他采用高浮雕和镂空精梳技术,用多层次重叠表现手法,将古船的奢华精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80年代,在龙从发等艺术家的努力下,武汉的木雕船作品在国内叫响,在海外市场非常受欢迎。“在广交会等一些展销会上,很多老外抱着我们的木雕船爱不释手,因为他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艺术,也没有像我们国家有这么多有特色的船只。”龙从发自豪地说。

现在,龙从发的木雕船已经成了收藏价值极高的珍品,但对这种民间工艺,龙大师显出了一丝忧虑之情:“时代变了,年轻人觉得搞工艺创作赚不了钱,不愿意做了,但如果这门艺术不发扬下去,失传了就太可惜了。”为保技艺不失传,龙从发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带徒授业,还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新人。

“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来爱艺术、爱历史、爱传统文化,来继承工艺美术事业。”龙从发说。

(记者曾遗荣实习生汤杰李江)


往届大师

常世琪


《和谐世界》(白玉提链球熏)常世琪作

1945年生,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世界微雕第一人,曾创下“3厘米头发上雕300个字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常世琪早年学习玉雕,经20余年历练,技艺炉火纯青。上世纪80年代改攻微雕,在发丝上、在米粒般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人物、花鸟、书法,如闲庭信步,游刃有余。1990年,其发雕作品《金陵十二钗》在台北展出时造成轰动效应。

近年他把微雕技艺直接用于玉雕作品中,在翡翠、玛瑙、水晶、白玉作品上进行微雕,使玉雕作品更具收藏价值。


袁嘉骐

1954年生,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玉雕情有独钟,几近痴迷。

袁嘉骐的玉雕创作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由驾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佛教经典等题材,让文化与雕刻交融。他很重视在创作中诗画的搭配,形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效果,使观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品味诗文,意趣倍增。

其代表作巨型绿松石雕《武当朝圣图》曾获得我国工艺美术的最高荣誉———“中国一绝”称号,并被评为国家级珍品,改写了湖北无国家级工艺美术珍品的历史。(记者曾遗荣)


保护这些绝活
——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何忠群


又有两位工艺美术工作者当选全国“大师”,“这是令所有湖北同行欢欣鼓舞的消息”。听到北京传来的喜讯,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何忠群十分激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湖北是个工艺美术大省,产业规模在全国的排名位次靠前”,何忠群回忆,当时天门的塑料花、沙市的地毯、云梦的网扣等产品在全国很有名气,三地都曾经拥有上千人的大型工艺美术厂。

可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80年代后工艺美术行业走上了下坡路。一些技术失传,一些艺人流散外地,许多工艺美术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关停并转”,眼下全省剩下不到20家。“看着这些民间绝活散的散,亡的亡,真的太可惜了!”何忠群痛心地说:“有的技艺真的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是机器做不出来的。”

工艺美术产业的春天来到了。在1997年举办了第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后,时隔9年国家再次高调举行第五届评选,表彰大会上众多国家领导人激励的话语,无不透露着“春的消息”。为让那些民族艺术瑰宝继续焕发光彩,国家和省里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何忠群介绍,省里已建立500万元的专用基金,力图建立一种机制,保护那些民间艺人和他们的绝技,将产业发扬光大。“盛世珠宝,乱世黄金”,何忠群说,盛世时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才会放弃对硬通货的追逐,去欣赏、收藏那些精美的东西。现在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消费群体也在逐步形成和壮大。

目前,省发改委和工艺美术研究所等相关部门正携起手来,搜索和整理全省的奇人绝活,并拟新建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展出那些工艺美术珍品,让更多人感受它们的魅力。(记者曾遗荣)


工艺美术的类别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的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工艺美术品的类别按工艺手段来分,可分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编结工艺、绣织工艺、雕刻工艺、搪瓷工艺、漆器工艺等。

各类工艺又可以细分,如根据原材料质地的不同,雕刻工艺又可分为牙雕、玉雕、石雕、珊瑚雕、木雕、竹雕、驼骨雕、牛骨雕、铜雕、铜刻、丝刻、砖刻、金石、印纽雕刻等多种;绘画工艺中有内画、羽绒画、贝壳画、烙画、丝绒画之分;编结工艺分为竹编、草编、棕编、麦秆编等。

在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工艺有剪纸、风筝、花灯、泥人、面人、糖人等。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