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都市>>本页
站内检索:

风雪中“燃烧”的激情——探访武汉重点工程工地
(2007-01-17 08:01:15) 荆楚网-湖北日报

雨雪纷飞,气温陡降。昨日,湖北日报记者兵分几路,顶着凛冽的寒风,深入到武汉市几大重点工程工地,下坑道、上脚手架,与建设者们一起,体验那——

天兴洲大桥:主战场在85.28米高空

巍巍塔身,直刺天空。历经27个月风吹雨打、水涌浪激冲刷,天兴洲长江大桥双主塔“扶摇直上”,目前连同水下百米深桩已突破185米。

站在3号主塔墩中塔柱前,工程指挥部的同志告诉记者:“主战场就在你头顶近百米的高空,那里的工人三班倒24小时作业。”

下午2时,记者征得同意,搭乘工程电梯上到距水面85.28米高的中塔柱工作平台,凛冽的寒风像刀子般划过脸庞。平台上却是热火朝天,近百名工人正在绑扎钢筋,为下一步灌注混凝土作最后准备。

施工人员陈兵告诉记者,因为是露天作业,上早班的工人不得不冒雪作业。这段日子,主塔上温度一直都在零下,最长的冰柱有1米多长呢。“今年春汛前,我们一定能完成中塔柱浇注。”言语间,现场指挥长豪情万丈。

远眺天兴洲岛,那里也刚刚成功打完“抢滩战”。据介绍,天兴洲大桥浅滩共有6个桥墩,为赶在江水到来之前完成浅滩、承台、墩身施工,浅滩最后一根基础桩完工后,造桥工人们连夜拆杆件、割护筒,仅用3天时间就将施工平台拆除。

风雪中,天兴洲大桥双主塔挺起“脊梁”。(记者孙滨梁晓莹通讯员杨学军刘云)

阅马场隧道:“雪大的时候,我们正在浇灌”

李鸣冲眼里一团团血丝还没散,就又跑到工地上来了。

昨日凌晨4时,阅马场隧道第十一跨闭合框架结构开始混凝土浇灌,30多个工人一宿没合眼。

“雪从凌晨两点左右开始飘,5点那会儿下得最大,打在眼睛里睁都睁不开。”老李说,“大伙儿拼命把塑料胶布往刚浇的混凝土上扯,再压上草席保暖。一面浇,一面盖。混凝土都是加了防冻液的,要是见雪冻住了,就报废了。”

下午3时许,记者下到地下6米多深的隧道里,荆门民工万光明正站在齐小腿肚深的混凝土里,佝着腰把水泥一铲一铲糊平。

万光明没有抱怨天气,“工组给我们发了雨衣、雨鞋和塑胶手套。”

由于大型混凝土泵车出入城区不便,所以浇筑混凝土只能安排在夜晚。“必须不停做事,身上才有点热气。只要稍微停下来,牙齿就嗑得咯咯直响。”万光明的老乡万文物说。

阅马场工程建设方介绍,为了确保2月15日通车,工地三班倒24小时不间歇作业。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给隧道尾期工程带来极大不便。15日下午,工地召开紧急会议,所有搭的支架、临时工棚、围挡等,一律强制加固防滑,所有的用电,也必须安检。

从昨日开始浇灌到下午3时,身为隧道结构A组负责人的李鸣冲只在工棚里眯了3个小时。

雨雪天气还未结束。今天,阅马场下穿隧道结构部分将基本完工。(记者张真真实习生唐颖)


琴台艺术中心:“走出工地,才发现外面下了雪”

“小心!”昨日,屹立长江之滨的武汉琴台艺术中心素裹银装。当记者头顶安全帽穿过白皑皑的工地,顾不上刺骨的冰冻,紧抓钢梁扶手小心翼翼爬上被积雪覆盖的钢架台阶时,还是险些滑倒。“上午赶工顾不上吃饭,抽空‘开个小灶’。”下午3时,新洲小伙崔和平鼻子冻得红一块白一块,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蹲在裸露的钢架间带劲地吃着。琴台音乐厅地上结构施工已进行到第三层,现场30余位工人站在湿滑的脚手架上埋头苦干。20余米高的地方,四五个工人趴在钢梁上专心焊接。

与音乐厅遥相呼应的琴台大剧院,通透式的玻璃外墙,衬着片片雪花如童话宫殿般剔透。工人们正马不停蹄地清扫着积雪。演出厅内,工人们站在舞台上方焊制着一圈圈钢制构件,绚烂、跳跃的火花如颗颗小流星飞溅着。“这里暖暖的,上午9点多走出工地,才发现外面雪下了厚厚一层。”两颊微红的鲍师傅兴奋地说。

琴台艺术中心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会场,今年夏季之前必须建成。“今天和平日没什么两样,现场约有1600余名工人在作业。”武汉地产集团琴台项目部工程师李震寰介绍,目前,大剧院建设已接近尾声,内外装修、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都完成了80%以上,音乐厅正在为结构封顶紧张施工。(记者涂亚卓实习生胡君)


长江隧道:“雨雪影响不了我们”

昨日下午5时,记者来到武汉长江隧道南岸施工现场,沿着梯道向下数十米,进入隧道内。

地面白雪皑皑,隧道内施工现场却并不受雨雪影响。记者看到,一段百米长直径10米左右的隧道已经形成。

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江一号盾构机刚刚顺利穿过一幢5层高的电教大楼,目前正在按计划进行检修,预计本月25日恢复掘进施工。

长江一号盾构机的电脑操作间内,外国专家Cris和John正在调试电路,“雨雪影响不了我们,我们希望尽快调试好。”隔壁竖井内,长江二号盾构机也正在进行安装后的调试,预计本月底进入始发试掘进阶段。

据介绍,隧道在南岸掘进过程中,下步将穿越武九铁路和长江大堤等“拦路虎”,随后将进入长江江底的挖掘钻探阶段。预计用1年左右时间挖掘到汉口,从北岸竖井出洞。(记者孙滨)


武昌火车站:“干活,热得出汗哩!”

昨日下午3时,武昌火车站改造工程工地上,中铁建工集团的周文伍师傅,正手拿大扫帚,用力清扫地上的泥浆。他掀掀头上的安全帽,用四川话笑呵呵地说:“干活,热得出汗哩!”

周师傅清晨上班时,天上还飘着雪花。一个小时后,雪落在肩上,“一抖一大坨”,裤腿全湿了。他和20多个工友负责清除上万平方米工地的积雪,一直忙了6个小时,中午吃完饭,接着扫。

在周文伍身旁,一排巨大深坑里,工人们正修建主站房A轴线的框架柱。记者沿着斜坡想下到深坑,却发现斜坡早变成了串串泥坑,一脚下去,泥水四溅。抬头看,300多个工人正在主站房架空层里加紧施工,以便春运时可以临时使用。这个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宽阔大厅,将承担设备安置、出站口和售票厅等功能。

中铁建工集团有关人士介绍,整个主站房分为A、B、C三个区。目前C区已完成了4层的结构层,只剩一层就可封顶;B区候车大厅层,将在当晚开始进行总重达上千吨的钢结构吊装;A区桩基已基本完成,承台地梁也已完成了3个轴线。(记者习少颖梁晓莹)


第二航站楼:“天气不好,我们习惯了”

昨日8时,天河机场扩建项目中建三局项目经理杨庭友,照例到工地上查看。市区此时正白雪茫茫,而机场地区提前一天下了雪,这会只是小雨淅沥。

积雪正在融化,空旷的工地上寒气逼人。第二航站楼正处于大干快上的关键时期,工地上500多名工人,都是24小时连续作业,一天三餐加夜宵,全部在岗位上解决。

此时,航站楼正进行B指廊的砌体抹灰,浇筑C1区的轻骨料混凝土。高架桥项目的主桥地下室、引桥桩基、引桥桥墩、1号路路基工程也都在紧张施工。其中最艰苦的是高架桥地下室施工。工人们在露天的寒风冷雨中,进行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

杨庭友从1月12日起一直住在工地,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他说,高架桥作为辅助工程,要在今年10月主体完工,时间非常紧张,工人们从去年11月起就24小时施工。连续两天的雨雪,使土方工程受到一些影响,但不会耽误工期,“天气不好,我们习惯了。”

截至2007年1月,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工程的主体结构砼结构、钢结构已全面完工,屋面、幕墙、砌体、安装、普通装饰施工正在进行。春节前,中建三局项目部将完成高架桥主桥地下室底板3000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62根引桥桩基和18根引桥桥墩,1号路路基也将大部分完工。(记者习少颖通讯员程超熊夷)


有一份特别的期盼

陈启东昨天难得地睡了一个懒觉。下雪不用上工,到上午9时,他还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听收音机。

23岁的陈启东,是个“老小工”。从16岁出来打工算起,他已经在建筑工地上当了6年小工了。“仔细算起来,我做过不少工程,最大的是沌口体育场。”陈启东很自豪。如今,他在位于武汉市关山的中国石油武汉基地办公楼建设工地上打小工。

然而,尽管“盖过无数的楼房”,但陈启东只能住在工地旁的活动房里。所谓活动房,就是用钢筋搭架子,四周围上硬纸板,屋顶搭上石棉瓦的简易房屋。这种房屋因为造价低廉、容易装卸,成为建筑工地上最普遍的农民工住处。陈启东住的这间活动房,大约30多平方米,却密密麻麻摆了10张双层床。由于工程接近尾声,房间并没有住满,但看来仍然拥挤和杂乱。“这算不错的了。我以前在广东打工的时候住的是窝棚。”陈启东一边说着,一边拉紧了被子。记者发现,活动房的一侧墙面上有一个拳头大的洞,正往房间里灌冷风。“那是我故意挖的,免得看不到天亮耽误了上工。”

与陈启东相比,曹远胜的居住条件算“上了一个档次”。

40岁的曹远胜已经在这个工地干了2年,刚开始也是住窝棚。结婚生子后,他和妻子带着半岁的孩子住进了这间10多平方米的活动房内。曹远胜很开心:“关起门来,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小家。”

记者走进他的“家”,发现除了一张床,房间里没有任何家具,除了一个25瓦的电灯泡,屋里没有一样电器。曹远胜的妻子正在使劲地搓洗衣服,半岁的孩子身上裹着厚厚的棉被,还在床上睡觉。“活动房可以遮风挡雨,就是不御寒。下雪还好,化雪的时候才难熬。我们也梦想在城里有一间自己的房子,但武汉房价太高了,动不动就四五千,买不起。做大工工钱还不错,一天有七八十元,但不一定天天能上工,贷款买房子怕以后负担不起。现在只能供小孩好好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到城里工作。”曹远胜的憧憬,令记者感动。“报纸电视上面说,要给农民工盖公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能住上舒适的农民工公寓?”曹远胜的妻子说。(记者甘勇)


大雪前后探菜篮

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带给市民惊喜,也增加“菜篮子”的分量。大雪前后,记者走访江城集贸市场,发现雪后市场供应充足,但价格略有上升。

15日下午3时,武汉中心气象台发出雪灾橙色预警后,记者前往徐东路团结菜市场探访大雪前的“菜篮子”行情。市场里各种蔬菜琳琅满目,买菜的人络绎不绝。

从浠水来汉的陈姓摊主说,这几天连续雨雪天气,但菜价基本稳定。大路菜大白菜、包菜每500克0.5元,红菜薹每500克2.00元,莲藕每500克1.50元。

一夜的大雪,让江城披上银装。昨日一早,记者再次来到团结菜市场。

尽管外面大雪纷飞,但市场里还是人气旺盛,货源充足。

与15日下午相比,除大白菜、小白菜、包菜的价格未变外,绝大多数的蔬菜价格都已上涨。红菜薹价格已涨至每500克2.50元,莲藕涨至每500克1.80元。

在陈老板的摊前,他正从自行车上的菜框里下着蔬菜。他说:“今天进的货要比往常多。”

随后,记者来到水果湖菜市场。明显感到,这里的菜价与15日下午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且涨幅较团结菜市场大。

上午10时,记者又驱车冒雪赶到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尽管已过了批发的黄金时间,但仍有三三两两的菜贩在进菜。

市场部经理钱光勇介绍,由于大雪的影响,菜价略有上升。大路菜的批发价较昨日平均上涨10%-15%。精细菜的上涨幅度较大,如香菇,由原来的最高批发价每1000克8元,涨到了每1000克12元。

“虽然菜价略有上涨,但货源充足。”钱光勇说,早几天,为应对雨雪天气,市场加大采购力度,每天进货500万公斤,两三天内供应不成问题。

据武汉市农业信息中心的监测分析,昨日各批发市场、超市蔬菜价格涨幅在10%左右,集贸市场价格上涨20%―25%左右。由于雨雪天气影响蔬菜的采摘和运输,未来几天菜价还将有所上涨。

江城各大超市正紧急调配货源,力保雪天蔬菜价格的稳定。

昨日,武汉市农业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区农业部门做好蔬菜的防寒防冻工作,积极采摘,组织上市,保证市场供应。(记者李先宏杨麟通讯员陈清华实习生唐先容)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