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人物>>本页
站内检索:

音乐老人游伯樵
(2007-02-12 11:09:46) 荆楚网

唐德君 王亲贤 田期汉 王胜红

  【题记】 “……游伯樵是我市音乐界的领路人,在全省都有较大影响。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有许多作品获得了中央、省级大奖。同时,他还在革命史料、文化志、民间文艺征集等方面为鄂南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自咸宁市文化局推荐游伯樵同志享受政府专家专项津贴的申请报告。

  游伯樵简介男,汉族,1939年10月生于湖北孝感,1956年8月毕业于孝感一中师范部,1985自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4月,被评为副研究馆员。1956年9月,中专毕业分配到咸宁担任小学音乐、美术教员;1958年8月,调原咸宁县歌舞剧团当演奏员,随后任乐队队长兼指挥;1965年8月,调原咸宁地区歌舞剧团任乐队副队长兼作曲、指挥,历任创作组副组长、专职作曲兼指挥,原咸宁地区群艺馆副馆长、地区戏工室副主任、地区文化局革命史料征集办公室主任、地区群艺馆常务副馆长、地区文化局文化志办公室主任、正科级调研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第四届理事,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原咸宁地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咸宁市首届重点文艺人才。

引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03年底的一个傍晚,夕阳西下,霞光万丈。座落在咸宁新城区的人民广场刚刚送走参加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的中外来宾.各级领导和国际友人, 即将迎接新年的到来,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在冬日和煦的夕阳霞光映衬下,红花、绿草、白鸽、清风相映成趣,人民广场俨然成了花草的海洋、鸟类的世界和人间的天堂。一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花甲老人携老伴徜徉在鸟语花香、欢乐祥和的人民广场上,和休闲的市民群众一起沉浸在这美妙、幸福、欢快的旋律氛围之中。

  入夜,华灯初放。灯火辉煌的咸宁人民广场在淦河轻波的映照下,显得愈发娇娆迷人;不远处夜幕中威严耸立的市政府行政大楼,与咸宁大道两旁节次遴比的高楼大厦遥相呼唤,昭示着富裕.文明.民主的新咸宁在希望中不断发展.前进。这位老人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忍不住拔通了市文联主席柯于明电话,只说了短短几句话,“我要创作!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我要讴歌人民广场,我要赞美我们的新咸宁!”在当年的全市新春文艺晚会上,由这位老人创作的《人民广场园舞曲》诞生公演了,如同一只报喜鸟,用啁啾吟唱深入广大市民心田;又恰似一簇迎春花,在鄂南大地上迎春绽放,这位老人就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咸宁市音乐家协会顾问游伯樵。

初梦

  刚刚解放的孝感古城,有一种冲破黎明黑暗的释然,一种希冀伴随着一种力量,寻求一种新生活、新梦境。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百业待举。正值瞢懂年少孩提时期的游伯樵就生长在孝感古城的一条小街上,深厚的孝文化底蕴让他从小就从董永与七仙女故事和楚剧《天仙配》里接受了民间传说和古典戏曲的感染和薰陶,对音乐有一种莫明的灵动;火热的新生活里跳动的音符和流动的旋律,又让他格外钟情音乐艺术。天真烂漫的他象个跟屁虫经常追随着驻孝解放军0925部队文工团,如醉如痴地看队员们演奏,如痴如狂地听他们唱歌。夜夜都有断断续续的练笛声在街巷里回旋,直到左邻右舍要休息了,那吹笛的少年才恋恋不舍地枕笛而眠,从而开始了一个跨世纪的音乐之梦。

  游伯樵虽然出生普通平民家庭,但是从小就梦幻着得到音乐女神的青睐。“当时,我感觉到自己象着了魔一样,无论何时何地在干什么,只要广播喇叭里音乐一响,我都要听完再走。所以,在孝感一中师范部读书期间,我就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并向老师同学们求学二胡、笛子、风琴等乐器。”通过4年的音乐寻梦,游伯樵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熟悉了部分乐器基本演奏技能,这对后来他成为咸宁乃至湖北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游伯樵的音乐之旅才刚刚启航,连音乐梦都还没有做够。1958年8月,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原咸宁县歌剧团,天天和演员、乐手们泡在一起。自此,游伯樵走上了了长达了半个世纪的音乐追梦生涯。近50年来,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极度困难时期,游伯樵也痴心不改,矢志不渝。

寻梦

     “为人民创作,人民就欢迎你。”这是游伯樵从事音乐艺术工作一辈子始终坚守的忠贞信念。为了解决县级剧团节目源陈旧奇缺的窘困状况,1958年11月,怀着对音乐的崇高追求,意气风发、才思敏捷的游伯樵自告奋勇尝试创作了第一部作品《土高炉旁》,这也是原咸宁县歌舞剧团成立后演出的第一部歌剧,同时填补了移植节目的空白。首场演出狂热的观众就连连谢幕,被强烈要求破天荒地连演两遍。由于初出茅庐就不同凡响,游伯樵几年后就大显身手。1960年4月,咸宁县委打算撤消县歌舞剧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一个年轻的音乐工作者,游伯樵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剧团领导的鼓励下,游伯樵力挽狂澜之将泄,4天4夜没有睡觉,创作了大型歌剧《荒湖巨变》。这出歌剧在连续数月的下乡演出中,走遍了全县所有公社和大部分大队,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生产自救的中心工作,演出后获得县委的嘉奖和社会的好评,使濒临解散的剧团得已旗鼓重振,起死回生,免被撤消。

  游伯樵对音乐的追求.痴迷始终不渝,愈久弥坚。参加工作特别是从事创作后,游伯樵先后追寻请教了钟信民.孟文涛.方妙英等音乐界知名人士,得到了音乐名师张友予、王易等的悉心教导和耐心指点。通过培训学习,他对音乐的认识和感知突飞猛进、日臻完善。

  “音乐是跳动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旋律。”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唱不尽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溢美之情。咸宁是举世闻名的楠竹之乡、茶叶之乡,也是游伯樵的第二故乡,他深爱着养育自己半个世纪的故乡咸宁。生活在鄂南竹乡,浓郁的竹文化厚泽滋养着作为音乐人游伯樵,激发他用音乐来赞美歌唱家乡咸宁。游伯樵常常说:“我的成长、成才、成功无不凝聚着咸宁物华天宝的恩泽和楠竹刚柔相济的馈赠。”他十分仰慕竹子的高风亮节.挺拔苍劲,他把咏竹言志、唱竹抒怀壮志豪情化作热爱家乡的具体行动,创作、编排、指挥了一批当代竹歌舞剧目,让传统、古老、深迥的竹文化插上音乐艺术的翅膀腾飞、起舞,在咸宁发扬光大,为咸宁增姿添彩。1994年5月,中国湖北咸宁名茶展销会在我市举行, 这次展销会以茶为媒,茶贸联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旨在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为主题。茶展会前夕,55岁的他2天2夜没合眼,以高度的责任感突击编写了《鄂南婚茶表演》的台本并为其配乐,茶展会期间连续演出18场,场场爆满,喝彩如雷,婚茶表演受到了中外来宾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当时的咸宁地委副书记程光亮赞誉“她是茶展会的‘魂’”,尤如一枝绚丽多姿的茶花在咸宁茶文化园地争奇斗妍地盛开、怒放……茶展会后,游伯樵被原咸宁地委、行署评为“先进工作者”。2003年10月,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在咸宁召开,游伯樵怀着讴歌赞美咸宁竹文化的满腔愿望,创作、辑录了咸宁当代竹歌和有关竹文化音乐艺术的文章,在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专场文艺晚会上,排练了2个竹文化气息浓郁的器乐演奏节目,博得了参加节会中外嘉宾、各级领导和国际友人的阵阵喝彩,为“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节后,他被咸宁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个人”。

追梦

  初识游伯樵是2001年4月,咸宁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直机关工委等8个部委单位联合组织发动气势空前、规模宏大的纪念建党80周年“百万群众歌唱党”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游伯樵作为我市资深艺馨.德高望重的音乐人,先后为全市12多个系统60多个单位的大合唱进行编导、指挥。在那2个月里,花甲之年的游伯樵日夜奔波在全市各地各大演出场地,全然不顾年事已高.劳顿辛苦。一位老音乐人的敬业形象、高尚情操和无私精神在广大市民群众心目中日益高大.光辉和久远……

  痴迷、执著使游伯樵创作的音乐作品开创了咸宁音乐艺术的先河。近半个世纪来,游伯樵历尽风雨踏遍坎坷,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志向、责任却不敢有有丝毫懈怠,也从来没有任何动摇。游伯樵从事音乐艺术工作前20年,一直是演奏和创作;后30年,游伯樵一腔心血倾注在群众文化事业上,他编导、组织、参与过无数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咸宁群众文化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老音乐家人以其德艺双馨的高尚品质和孜孜以求的人格魅力,在鄂南音乐艺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和稳固地位。他从事音乐工作近50年,在音乐创作研究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创作并演出、发表的作品有大型歌剧音乐11部,中小型歌剧音乐18部,舞蹈音乐5部,大合唱、组歌、联唱5部,歌曲数10首,音乐论文多篇,可谓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大多思想深刻、技艺娴熟、文笔优美、流传久远,在咸宁甚至湖北都是有口皆碑的。与此同时,游伯樵还结合咸宁地区深厚的地方文化特点,开始了相关音乐的发掘、改进和创新之路。

圆梦

  一个音乐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生活,敢爱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敢恨那些丑恶的东西。只有热爱音乐艺术,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刻苦地钻研音乐的魂,才有可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漫漫音乐人生路上,游伯樵在音乐创作及业务辅导工作中,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3次、省级奖励8次,这在咸宁绝无仅有,在湖北也是寥寥可数。1988年10月,游伯樵负责组织带队参加了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电视比赛,咸宁代表队一举夺得2金.4银.3铜的好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并有2个音乐舞蹈节目代表湖北省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每一块奖牌都凝聚着游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这在当时确立和巩固了咸宁在全省音乐界的先进行列地位。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同志在看望会见了演员代表,赞赏之词溢于言表,声称 “咸宁地区这次冒了尖”。这个时候,游伯樵的音乐艺术工作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对于这些荣誉,游伯焦当之无愧。近半个世纪来,他把全部身心和精力都献给了咸宁音乐事业,为地方群众文化事业创造性、突破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认真、坦诚是游伯樵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贯奉行的人生信条。他孜孜不倦变本加厉地钟情于音乐艺术事业,不但作曲,还兼任了二胡演奏和指挥,广泛涉猎京胡、板胡、手风琴、竹笛、喉管等乐器的演奏。他不但痴迷音乐创作,还为咸宁群众文化事业呕心沥血,在群众文化工作和民间文艺方面作出了重大突出的贡献并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近年来,游伯樵主持了部分民间文艺集成和革命文化史料的编辑工作。这是一项浩瀚繁杂、艰辛清苦的工作,任务繁重、技术性强。他坚守着自己的生活诺言“无论组织上交给我什么工作和任务,我都会努力把它们干好。”他采取多跑、多问、多找、多催、多记的工作方法,吃苦耐劳、克难奋进,完成了《湖北民间歌曲集成·咸宁地区分卷》、《湖北民间器乐集成·咸宁地区分卷》、《湖北民间舞蹈集成·咸宁地区分卷》、《湘鄂赣苏区鄂东南根据地革命文化史料汇编》的编辑工作。随后,他又参与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闽淅赣湘鄂苏区革命文化纪事·人物录》的编辑工作。尽管其中5部至今束之高阁,仍未付梓,但是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意志,于退休后又完成了全卷39万字的《咸宁地区文化志》编辑工作。1995年10月,游伯樵光荣地被文化部评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先进个人。

  艺术不为人民服务、不为社会主义服务是苍白的、没有社会价值的。游伯樵深深地知道这一点,于是他总是让自己的作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基层文化艺术工作要求文化工作者必须要一专多能,游伯樵就是这样把一腔心血倾注在音乐艺术和群众文化事业上。游伯樵对咸宁群众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将嘉鱼的“呜嘟”和通城的“提琴”推上了省里国内舞台,使这两种独具特色的鄂南民间乐器登上了艺术的殿堂,继而走出了国门。1986年4月,长期工作在基层文艺一线的游伯樵以独特的音乐艺术视角,发掘推出了江南水乡气息浓郁的嘉鱼呜嘟,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呜嘟和提琴的设计改进和批量生产问题;1988年6月,游伯樵又辅导推出了鄂南山城特色深厚的通城提琴,还从音乐演奏和艺术表演出发,整理、规划、开发了这两件地方音乐史上的珍宝,使这两种独具特色的鄂南民间器乐登上了高雅艺术殿堂,继而是出省城、进京城、跨国门,先后出访美国、德国.韩国.泰国演出,受到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游伯樵又一次向咸宁人民献上了自己的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凸现了一个音乐工作者对家乡文艺事业的奉献和回报!

  “夕阳无限好,何叹近黄昏。”1999年12月,游伯樵从市群艺馆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还是全副身心地投入到他钟爱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指挥中去。为了丰富老年文化生活、发展老年文化活动,游伯樵长期担任市委老干部局金秋泉韵民乐队、市老年大学艺术团等老年文艺团体的音乐编配、排练和指挥,并且身体力行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8月,由游伯樵创作、编配和指挥的《曲曲山路悠悠情》荣获全省老年文艺汇演一等奖。吃了半辈子音乐饭,游伯樵对咸宁目前音乐艺术发展状况与中等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很不协调、极不配套深深感到忧虑。部分音乐工作断档脱节,音乐事业后继乏人,文化体制改革不深入、工作生活境况不尽人意,造成音乐人才严重流失、濒临断代,专业人才极为缺乏更让这位老音乐人痛心疾首,黯然伤神。他认为,必须重视剧目出新和音乐理论普及,必须特别重视艺术人才的发掘、补救工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辛劳一份喜悦。在音乐旅途上,游伯樵苦行僧式执著追求、唐三藏式的艰难跋涉和孜孜不倦的卓越工作,换来了人们对他的无尚尊重和无比崇敬。2003年3月,游伯樵在武警咸宁支队教导大队给入伍新兵教唱歌曲。一天,他拖着连日劳累的疲惫脚步回来,站在阳台小憩。楼下对面路上一队行进训练的武警战士看见了他,突然全队立定,齐刷刷地向他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游伯樵受礼若惊,一时不知所措,半天才回过神来。他才向礼毕出发战士们挥手致谢。第二天,游伯樵再去教歌时,他声音哽咽异常激动地对战士们说:“这个军礼我不敢当,太重了呀!同志们,我永生难忘,谢谢你们!”

  已是年近古稀的游伯樵本着强烈的责任感,更加激情满怀地投入到辅导青少年音乐爱好者的工作中去。他先后辅导了30多个大中小学生,教他们习谱、识曲、演奏、指挥……此外,游伯樵还深入机关、厂矿、部队、学校进行辅导、编配、排练、指挥工作。现在,他每周要花2天时间备课,用3天时间辅导教授学生,加上社会上一些音乐辅导活动,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有时甚至比在职、上班时还要忙。 很多时候,他创作谱曲,忙到转钟以后还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意思,惹得老伴经常又疼又恨地叮嘱他,“老头子,别不要命了!”他象一头老黄牛一样耕耘在咸宁这块富饶而荒芜的音乐艺术土地上,希望倾注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催开咸宁地方音乐艺术之花。游伯樵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是这样不懈地追求着、努力着、奋斗着……

  近半个世纪来,游伯樵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兴趣、理想和责任,鼓舞、激励、支持和鞭策着他创作出了许多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作品。为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游伯樵在这块圣洁的音乐园地辛勤耕耘50多个春秋,无论在哪个单位、什么岗位,他都矢志不移,奋斗不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一个音乐人无私的光和热。游伯樵无愧于音乐,也无愧于他那颗痴迷音乐、热爱音乐的心灵。我们衷心祝愿老音乐人游伯樵艺术之树常青,音乐夙梦成真!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