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人物>>本页
站内检索:

[蒲纺人眼中的张斌之一]改革大潮中流柱
(2007-02-26 07:30:55)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熊家 余黄俊华 任浩 通讯员李小兰

编者按

湖北日报去年12月4日发表《一位国企老总的故事———记蒲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斌》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省委书记俞正声作出重要批示,对张斌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并十分关心他的工作和身体健康。

湖北日报报道和俞正声同志的批示传到蒲纺,给改革脱困中的蒲纺人以极大鼓舞。为落实俞正声同志批示精神,让社会各界更充分了解张斌作为国企领导人的精神品质,湖北日报记者再次走访蒲纺员工,推出《蒲纺人眼中的张斌》一组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红火的集市已透出浓郁的年味,散布的厂房内却依然传出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忙年,上班,谈生意,找项目———赤壁荆泉山下,四处可见蒲纺人忙碌的身影。

而在3年前,这里还深陷于矛盾的旋涡中。由于长期收不抵支、资不抵债,全面停产的蒲纺正式进入破产改制程序,15000多名职工面临全员下岗。十里纺城人心惶惶。

回顾改革脱困的艰难历程,蒲纺人都说,多亏有张斌这样和群众心连心的当家人。是他,如中流砥柱,带领蒲纺人蹚过改革的风口浪尖,走出迷惘,重拾信心。

常雨琴:一听说有人上访,他拔下针头就赶来

从全面停产到破产改制,蒲纺多年积累的矛盾开始集中凸现。“无论是面对单个职工上访,还是成百上千的群众来访,张斌从不推诿,从不回避。”蒲纺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常雨琴说。

2004年5月,张斌患胰腺炎住院。可那段时间,正是职工转变身份的关键时期。有一天刚上班,几百名职工一下拥到办公楼。常雨琴和其他厂领导耐心听取职工意见,并叮嘱不要告诉正在住院的张斌。不想,张斌还是知道了。当时,他正在输液,针头扎进去没过几分钟。听到消息,他不等护士到来,猛地拔掉针头,就往办公楼赶来。

炎热的天气,夹杂着急躁的情绪,职工们声调越来越高,有的甚至拍了桌子。张斌尽管虚汗淋漓,仍然悉心倾听职工的反映,耐心讲解相关政策。

办公室的同志担心他的身体,劝他暂时回避一下。张斌态度坚决:“职工们都在这儿,我怎么能走?”

那一天,他和群众对话,长达六七个小时,直到职工气色平和,相继离去。

那一年,张斌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对话。

陈邦祯:一句“不要保镖”,拉近了和工人的距离

2004年6月的一天,已是深夜。一辆小车开到原后勤管理干部陈邦祯家门口,说是接老陈到集团办公室。

人们猜测:老陈意见多,说话冲,这回怕是要出事了。坐在车上,老陈心里也在打鼓:这么晚找我,到底为啥?

办公室里,张斌已在等着他。“老陈,你别紧张。”张斌一边请他坐,一边说道,“我来的时间不长,情况不很熟悉,今天想听听你的意见。”

办公室秘书担心谈话中控制不住情绪,有意坐在旁边。张斌见状,挥手说:“我不要保镖,你忙你的。”

“就这句话,一下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陈邦祯回忆说,“我也不把他当外人,满肚子意见和盘托出,心里敞亮了,气也顺了。”

王红云:为正视听,他组织职工去“上访”

改革进入关键时刻,有人散布:蒲纺集团领导执行职工“买断”身份的政策打了折扣。

一时间,职工不明真相,指责之声遍布厂区。

是不是打了折扣?张斌说:“我们自己说了不算,得让大伙有本明白账。”

于是,他请职工选出几名代表,派了一台专车,由厂里原劳资干部带队,到省信访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一条一条地咨询政策。

结果表明,集团领导不仅没有截留政策,而且尽可能地照顾了职工利益。“代表们向职工讲明真相,谣言不攻自破。”原厂报记者王红云说,“张总做事,有胆有识,职工信得过。”

王金坤: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蒲纺人

“蒲纺最艰难的日子,张斌是和我们一起走过来的。”原纺织厂干部王金坤回忆说,“他找我谈话,一年不下80次,光家访就有3次。”他说,“现在的蒲纺,并不是矛盾都解决了、职工都满意了。是因为有张斌这样的好干部,职工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

蒲纺老干部藏华说,职工对张斌有个评价,称他是“荆泉山下的焦裕禄”。作为赤壁市领导,他甘愿在蒲纺改制的节骨眼上挑起这副担子;不拿蒲纺一草一木,却和蒲纺职工一起承受改革的阵痛;身患绝症,仍呕心沥血于蒲纺的解困和发展。从张斌身上,我们看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献身精神。

张斌心语

中国的工人阶级,是最通情达理的。国企改革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来承担的。将心比心,一年六七百块钱把我“买断”了,我也会跳脚。因此,要理解和体谅职工在改革阵痛中的情绪波动,既要做好思想疏导,又要维护他们的权利和利益。他们气粗一点,话重一点,也不过是兄弟之间吵个嘴,没什么可计较的。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