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以和谐舆论宣传为构建和谐社会聚力………陈 边 蔡华东
(2007-02-27 15:05:13)

陈 边 蔡华东(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43007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报有舆论先行、观念先导之责,应该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创造良好舆论环境,致力于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去年10月中旬以来,《湖北日报》认真学习领会《决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解决当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若干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精神,及时推出“楚山汉水构建和谐”系列报道,到年底发稿100多条(幅)。这些报道系统阐述中央和省委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举措和成效,集中展示了这几年省委的主要工作思路和成效,宣传党的主张,解读和谐内涵,引导社会热点,营造共建和谐湖北的良好舆论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聚力。
    
     一、准确领会和谐精神,强化共同理想信念

     实现和谐,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古人云: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当前,我国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只有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才能为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

     首先,科学认识形势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和谐社会信心的重要环节。

     “楚山汉水构建和谐”系列报道通过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其中《对群众有真感情》就此进行引导:“多年来,我省奋力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平衡,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等需求有些尚难以满足,在就业、上学、看病、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同时,文章指出,“这些困难,尽管多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但事关民生大计,如果解决不力,就会影响一些群众的安居乐业、生活保障。只有尽最大努力缓解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让人们的生活少些艰辛和忧愁,多些幸福和喜悦;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疑虑和实际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无疑是和谐舆论宣传的重要着力点。如《心系群众帮在实处--我省抓住民生之本推进就业》,着力报道我省在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问题的举措和成效:“‘就业一人,解困全家’,消除‘零就业家庭’被列为省政府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后,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采取个性化服务,实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技能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6项政策措施,竭力消除‘零就业家庭’。截至10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1.6万人;‘零就业家庭’中的5.5万人实现了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40.9万人。转移就业81.8万人。”这些报道通过阐述政府的思路和举措,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的数据,报道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变化,相关厅局准备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说明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已经做的工作、还存在的差距和困难,取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二、有力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和谐舆论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氛围,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积极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和谐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关键是唱响主旋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眼下正值秋收秋播关键时节,京山县永兴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刘洁没有像过去一样跑田埂,抓‘(生产)环节’,而是一直在忙着张罗农村劳动力冬季技能培训的事。‘生产环节的事有服务中心的专家指导,我们的精力转到成立中华鳖养殖协会、跑土地整理项目这类事关全镇长远发展的大事上。’刘洁说,农村综合改革转变了基层政府的职能,政府省心,群众欢心,‘干群关系越来越亲了!’” “楚山汉水构建和谐”系列报道以《机制变了 效率高了 干群近了--综合改革奠定新农村和谐基石》开篇,报道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基础、重长远,抓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建立和谐新农村打基础,“有关专家认为,湖北的农村综合改革从体制上切断了伸向农民的手,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服务功能,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和谐基石。”同时,《改革重组瞄准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在跨越中拉伸》等,报道我省调整经济结构、培植新型产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变“一强众弱”为“一核多强” 武汉城市圈力推五个“一体化”》、《农民增收 市民尝鲜 周边农产品涌进江城超市》等,系统报道我省打造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县域经济等思路和举措,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基础等重点工作。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就不能回避矛盾,加强热点问题引导。热点问题是一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做好热点引导工作,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客观来说,我们社会存在诸多的不和谐,所以才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现阶段许多矛盾凸显,如就业、医疗、住房、贫富两极分化等等,都很严峻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矛盾是现实存在,许多矛盾的化解特别需要疏导。谁来疏导、化解矛盾?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应当说,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可以说,能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鲜明地标识出一个媒体的社会正面形象和对社会积极的影响力。为此,《三根主线撑起民生保障网》报道:“省有关部门近日联合下发的两份通知令人欣喜不已:一份是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予以调增;另一份是低保户每月补助上调15元。这意味着企业退休人员和城镇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将获得更有力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省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一个覆盖城乡,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以社保、低保、特困救助‘三根主线’为支撑,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民生保障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我省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功能不断增强,正成为改革的‘减震器’、社会的‘稳定器’、劳动者的‘安全网’。”

     热点问题也是人本问题。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不仅在于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于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合作医疗 社区服务 大病救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报道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进展:“2003年7月,我省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武穴、公安、长阳等8个县市成为首批试点。如今,试点县市已达41个,参与农民1435万人,参与率达78.5%。同时,武汉、十堰和宜昌等市自主试点城区达到11个,参与民众达153万人。”“全省38个城区中已有34个城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有1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城市居民达到67.81%。” 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改善困难居民居住条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住房: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充分展示已经取得的成果:“截至2006年7月底,我省落实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资金1.5亿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1380万元,公积金增值收益12970万元,其他资金797万元,共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3900户。”对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发展前景,报道透露:“2010年湖北人住房情况如何?省建设厅为百姓绘出前景:全省城镇住宅5年累计竣工面积700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1400万平方米,占住宅竣工总面积的20%。通过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全省将累计改善17.5万户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对全省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最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这类报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从当前民众舆论议论最大的地方破题,直面现实问题,展示发展成就,给人信心,给人光明的前景,起到了化关心为热心、化热点为热情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传扬。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是这一系列报道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文学鄂军为和谐社会奉献精品》向人们展示:我省一批全国有影响的作家,“他们植根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命运,满怀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笔耕不辍,佳作迭出,满足广大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着自己的才情智慧。”他们的作品“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注重挖掘利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促进和谐社会服务”。 《不断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文化繁荣促荆楚社会和谐》等报道,则以事实、数据等说明,“以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新的历史契机,我省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一批精品剧目相继立于舞台的同时,文学创作、新闻出版、影视制作、电影院线等也取得不俗成绩”。聚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谐。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丰富多彩的文化报道,给读者带来新的精神愉悦。
    
     三、着力凝聚人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舆论的感召力,通过信息选择、处理、提供及分析、判断、发布等手段来实现。以和谐的舆论宣传为建设和谐社会聚力,在于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高举言论旗帜。2006年11月23日,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解决当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若干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湖北日报倾听民情反映、采撷专家观点,从24日起,即推出“对群众有真感情”、“把民主法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以党内和谐促社会和谐”等论贯彻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的系列评论稿件,解读《意见》的重大意义。

     践行“三贴近”。报道避免说教和空谈,注重策划,以权威的事实、生动的事例、灵活多样的手法,让读者喜闻乐见。

     创新报道技巧。2006年12月9日推出的“真情 民生 和谐——中共湖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解读”大型特刊,是《湖北日报》大事大处理、大事大手法的又一力作。省委《意见》提出要重点解决当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10个方面问题,特刊用“真情”点出《意见》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切;用“民生”指出《意见》的主攻方向,用“和谐”反映《意见》所要达到的目标。特刊以“主题解读”、“背景介绍”、“专家视点”、“权威展望”、“彩图标示”、“精要点评”等多种形式,就这些问题的目标、任务、重点、难点等,逐一解读,向社会全方位展现了省委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真诚、智慧和气魄,拨动了读者心弦,将《湖北日报》的和谐报道推向高潮,有力地凝聚了人心,将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省委的战略决策上来。

     转换报道视角。《湖北日报》和谐报道从读者本位出发,贴近读者,以清新的文风、亲和的语言吸引读者。如武汉城市圈报道:“户口不再成进汉壁垒--城市圈居民渐成一家人”;农民工权益报道:“165万农民工找到温暖的家”等。同时,让读者现身说法。如《三人话“乡改”》报道,由枝江市安福寺镇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监利县柘木乡石桥中学校长刘和平、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处长章新国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可信度高,说服力强。

     拓展报道模式。除解读特刊外,《湖北日报》和谐报道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既有单独成篇的稿件,根据不同主题,又大量采用链接、解读、题文分离等报道模式,大量使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方式,方便读者阅读。既有消息、通讯,也有述评、专家访谈、读者评说等,体裁丰富多样。

     “楚山汉水构建和谐”系列报道成为人们的思想源、认识源,影响大、社会效果好。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就“真情 民生 和谐”大型解读特刊作出批示:“解读很好,下了功夫,提高了群众对省委、省政府决策的关注度”。全省各地增订2万多份特刊,作为学习、领会省委精神的重要辅导材料。监利读者谢岳明在来信中说,歌唱时代,美在和谐,“楚山汉水构建和谐”系列报道期期耐读、篇篇耐看。如《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一文,触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而更加密切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再如,《蕲春群众共享和谐阳光》一文,蕲春人民享受和谐只是一个缩影,该文彰显的是社会主义“和谐阳光”,文章底蕴自然流露于作者笔端。信中说,“楚山汉水构建和谐”系列报道进一步诠释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融为一体,从而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