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农民报发展与民生新闻………李金球 柯冬林 徐思弘
(2007-02-27 15:25:49)

农民报发展与民生新闻
    
李金球 柯冬林 徐思弘(农村新报 武汉 430077)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这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此理念下,近几年来,我国媒体兴起一股股民生新闻热潮,并且,由此带来了广泛的读者认同和丰厚的市场回报。

     尽管民生新闻在近年的媒体界方兴未艾,但大多数媒体还存在漠视农民的倾向。作为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涉农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否在民生新闻中有所为?
    
     一、民生新闻的兴起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指以普通公民为主体,反映其生活(衣食住行)、生存(生存权利)、生计(国计民生)、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怀)的新闻。应该说,民生新闻既是一种新闻形态,更是一种新闻态度和新闻立场,是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给予关注,其报道代表着老百姓的态度、视野、情怀等。

     我国民生新闻最早发端于电视媒体。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是我国媒体公认的第一个民生新闻栏目。在很短的时间内,零距离在当地不仅取得了与《新闻联播》比肩的收视率,更在2003年竞拍下1亿多元广告的天价。紧跟其后的还有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及江西、广东等省推出的《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绝对现场》等众多同类型栏目。武汉电视也很快跟进,先后推出《现在直播》、《经视直播》和《百姓连线》三档大型直播民生新闻,收视率也是直线上升。

     相对电视而言,平面媒体最先举起民生新闻旗帜的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将原先严重亏损的《信息时报》改版为一张民生报纸。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珠三角,改版不到四年,就在市场上稳稳地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今年全国纸质媒体广告全面下滑的情况下,信息时报的广告量却逆市上扬,大幅增长,引发业界关注。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不仅在《南方都市报》中大抓民生新闻,对《南方日报》也进行民生化改造,开创了省级党报力抓民生新闻的先河。
     可以说,城市化变革以及社会对民生的关注直接导致了民生新闻的崛起。
    
     二、农民为何集体失语?

     毫无疑问,民生新闻应该包括市民和农民。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的“民生新闻”将最需要关注的、比例占绝大多数的农民“边缘化”了。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平面媒体,关注社会、服务百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比如,《南京零距离》立足于南京本市,着眼于南京公众的利益,体现南京本地特色;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将“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视为自己选择新闻的标准。湖北的《经视直播》、《现在直播》也基本没有涉及农民的内容。

     广大农民为何被排除在民生新闻之外呢?细究原因主要有三:

     1.媒体投入成本高。民生新闻大多涉及公民的衣食住行,而农村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居住分散,无论对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而言,在农村,新闻的采集、制作、传播成本远远高于城市。

     2.市场回报少。媒体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紧盯广告商,尽量报道能引起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注意的新闻。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大得多。刊登服务于“三农”的民生新闻,虽然为农民说话、帮农民服务,却不能带来良好的广告回报。

     3.新闻资源上的跛腿。“民生新闻”中,老百姓不仅是新闻文本的主体,而且还是制作的主体。城市为民生新闻提供了新闻源和业余记者群。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生新闻就发生在市民身边,事关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这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性。因而,这使得新闻源的专业化与单一性正逐步被公民化与多元性的方式所取代,传统的“传者-受者”模式被打破。

     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信息封闭,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参与意识,打一个电话都比城市花销多,因此,农村的民生新闻素材远远少于城市。

     “无利不起早”。可以说,媒体在开发民生新闻中对农民的抛弃是市场规则在农村经济尚不发达下的必然结局。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带有教化功能,具备“准公共产品”性质,对于经济、社会、资讯尚不发达的国家更是如此。因此,国家应给予农民平等的媒介使用权,媒介资源的分配必须平等地对待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

     从政策上对面向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媒体提供一定的倾斜,这种做法即便是在极端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广泛存在的,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这种扶持却十分微弱。基于此,中宣部和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在“十一五”报刊发展规划中确定:下个五年要大力发展“三农”媒体,缩小城市和农村的“信息鸿沟”。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新农村勾勒出美好的前景,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新闻产品,同样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因此,开发关注、关怀、关爱农民的民生新闻应是农民的合理诉求。

     当前,针对农民的媒体相当匮乏。虽然中央、省市级党报能够借助公款下乡进村,但是,大多数农民看不到;并且,党报宣传的内容并不能适应农民的口味,很多是无效信息,与农民相距甚远。真正承担着对农民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是各省的省级涉农报刊。各省级的农民报能够举起民生新闻的大旗吗?
    
     三、我们能有所作为吗?

     要开发有关农民的民生新闻,首先必须界定什么是农民自己的民生新闻,或者说“农生新闻”。分析农民的需求,我们认为真正的农生新闻应该突出“三农”特色,具有服务性、实用性和娱乐性、地域性。

     服务性与实用性。对于收入还不高的农民而言,自费订阅报刊,大多数不是消遣,更多是一份投资。因此,民生新闻必须在实用性上下功夫。帮助农民致富,除了传授技术,还要在生活上给他们以引导。目前农民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平时没有什么文化休闲,这些都需要媒体主动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满足农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季节、不同生活条件的需要,强化服务和实用功能。

     娱乐性。涉农媒体在报道中要尽量故事化、生活化,把生动、平实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对农新闻有适当娱乐的内容,这样才会轻松活泼,吸引观众。

     本土性与贴近性。目前,所有的民生新闻都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与当地的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在这一点上,市一级的媒体与省级、中央级媒体各有利弊。市一级媒体反应速度快,成本低,由于在新闻的本土特性上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易引人关注,并形成舆论压力,产生反响。省级和中央媒体由于战线长,成本高,范围广,报道地域分散。不过,另一方面,地方媒体和当地行政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往往会基于种种考虑而不敢、不愿触及一些行政部门的痛处,而省级、中央媒体则可以跳出地方利害关系,易于干预。

     近两年来,《农村新报》编辑部以“情感上为农民说话,内容上帮农民说话,形式上说农民的话”为办报方针,进行涉农媒体的民生化尝试,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

     一、增加贴近性和本土化,加大社会干预力度。农村新报是一个省级媒体,在地域的贴近性上与市一级媒体相比,存在先天的不足。因此,编辑部在全国性的新闻处理上力求本土化,在地域上突出湖北特色,并且,我们将情感贴近性作为主要抓手,将原先的社会新闻版一分为二,分别推出“政策与法”、“农情民声”版。农情民声版,反映农民的真实情感、所思所想,给农民和基层干部以话语平台。这让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

     二、开发“窄众宽面”新闻品种。涉农媒体过去大多定位于“窄众窄面”,这种方式在整合有限的人力、财力而重点出击方面体现出了优势。不过,受种种条件制约,涉农媒体目前难以定位于像都市报、晚报一样“宽众宽面”的媒体,难以通过不同目标读者的叠加,形成海量的读者群。

     要在夹缝中生存唯有开发“窄众宽面”的新闻品种。“窄众”,就是服务力争具体化,而不是像以前的新闻大而无当。“窄众”就是力争把目标读者群锁定在农村中的中高端人群,对准乡村干部,对准扎根于土地、从事种植养殖产业的专业户、文化中心户。“宽面”,就是围绕这些农民生产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提供最新最实用最科学的政策、法律、市场信息、致富信息、生活信息。为了在有限的版面中扩大服务面,几年来,农村新报编辑部除了在办好办精传统的科技、信息版之外,相继开发出“相思树下”、“发财传奇”、“生活空间”、“卫生与健康”、“乡村教育”、“政策与法”、“农眼看世”等版面和栏目,大大增加了报纸的可看内容,减少了信息漏出率。

     三、增加服务性。前几年,农民负担问题极为突出,农民报急农民所急,花大版面刊登各类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减负政策,监督各种伤农行为,受到农民的一致欢迎。全国取消农业税后,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发展。因此,编辑部适时地增加了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介绍各种增收致富办法。为了增加服务的针对性,目前,农村新报所有的版面全部开通短信咨询服务和热线,与农民实现短信互动。每天编辑部接到的短信不下百条。

     编辑部还借鉴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多梯次服务民生之道”的方式,在一版提供与公众有关的政治层面的民生服务,在“政策与法”版、“发财传奇”版提供与个人发展有关的观点、法律层面的民生服务,在“农科服务”、“卫生与健康”、“生活空间”等版提供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层面的民生服务。如此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服务网络。

     四、故事化、娱乐化、趣味化。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节目中,聘请相声演员笑林作为节目主持人,以说新闻的方式来播报每天的“三农”事,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农村新报的“相思树下”、“发财传奇”、“两性世界”、“打假防骗”……也大多是向农民讲故事。“农眼看世”专栏更是介绍全省农村中的奇人异事,让农民看后有所思有所感。对科技和市场、法律等一类版面和稿件,力求能做到“见人见事”,以案例的方式出现,让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选稿用稿的民生化处理。民生新闻是一种体裁和内容,更是一种办报态度。因此,编辑部在对版面的设置和稿件的处理上,力求“民生化”。在头版头条的处理上,以民生新闻为主,杜绝单纯靠工作报告、领导讲话、文件、工作总结和新闻通稿写新闻。稿件要求做到有具体的资讯,对农民有用、实用、管用,挤干水分。比如,我们一版刊发过:《贫困生可免费领教材啦!》、《村级路改造补助标准提高到10万元》、《广东急缺200万农民工》、《土地延包扯皮多,28问好好学》、《明年农村合作医疗每人增加10元补贴》、《昔日喂猪菜,今朝好值钱》、《他们为何顶着风险不卖花》、《林权投资从省外忽悠到湖北》、《我省拉网救助农村特困人群》、《省府十项禁令确保农民利益》、《我省合法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仅21家 “打洋工”你千万睁大双眼》、《稀奇!澳洲奶年“借腹生犊”》等一批稿件,这些全部是对农民生产生活、减负、发展有用的民生主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