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深度介入生活…………………向培凤 周荔华 郭鸿翔
(2007-02-27 15:16:26)

  向培凤 周荔华 郭鸿翔(湖北电视台 430071)

     在2005年度湖北新闻奖评选中,湖北电视台大型报道《城市启示录》获得一等奖。回望这组报道,我们的体会是,从策划到采访制作,从宣传造势到播出反响,前后历时三个月的过程跨度、几十人的参与,以及报道引起的社会舆论反响,这一个流程的操作,是媒体行动深度介入社会生活的结果。

     2005年6月15日,一个由湖北台记者解读外省城市发展经验的系列报道开始在湖北卫视频道《湖北新闻联播》中播出。在21天时间里,武汉的周边城市郑州、长沙,东部沿海的明星城市南京、宁波、苏州、杭州,南方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广州以及北方明珠大连,纷纷以最精彩、最靓丽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广大观众带着审视的目光,赞叹着外省城市快速发展,也在回味思考着武汉的未来——这就是湖北电视台2005年大型系列报道《城市启示录》。这个系列报道突破一个省级台通常的地域之限,以“跳出武汉看武汉”的大视野调度、大手笔操作,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法国学者丹尼尔·戴扬和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说,媒介事件“与其他电视播出方式或样式之间的最明显的区别,从定义上讲,是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媒介事件集中大众舆论并激发关于某一给定问题或一系列问题的辩论。”他们还认为,媒介事件的主要功能被归结为社会整合:“这些报道以激动人心的集体方式整合了社会。”具体来说,这种整合作用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媒介事件提醒我们什么应当被记住;二是媒介事件具有内在的解放功能和转换功能;三是媒介事件成为颇具魅力的集体行动。
    
     制造之动因――从回应需要到媒体行动,协商中寻求“上下”结合点

     媒介事件是媒介将自己的传播意图通过与受众协商之后而确定的报道内容与过程。在启动报道之初,我们必须充分考量传播影响的两极:领导与普通群众。从领导层来说,进入2005年,“中部崛起”在湖北是最大的省情――中央开始战略规划、省委省政府进入“率先崛起”的具体实施。从百姓来说,作为最早提出这一口号的省份,湖北人民对“中部崛起”有着特殊情结,百姓迫切期待加快发展实现崛起。这是一个急剧升温的时代主题,这是一个“上”与“下”都关注的舆论结合点。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怎样去回应舆论的需要,影响舆论的方向,为实现这一历史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过分析,我们决定,在“中部崛起”这个主题下,报道的落点选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城市,目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或是城市圈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部崛起方略是:以武汉为龙头,打造武汉城市圈,带动全省发展。落点找好了,还有一个从哪个角度看落点的视角问题。如果还停留在以前的囿于自身看自身,自己评价自己,肯定不能出新。作为中部的内陆省份,湖北很需要“外来之风”,广大干部群众需要拓宽视野看别人,对比之间看自己――拓宽了视野才会有更高的目标,拓宽了视野才会有新颖的理念和方法。这样“跳出武汉看武汉”的新视角顺势而生。

     视角一新,报道便演变为一个用意明显的媒体行动――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借鉴、启迪、激励,以整体侧视的目光达到正视的效果,这,成为我们在整个行动中自始至终坚持的基准点。这样一个指向不断明晰的规划过程,实际上寻求到了“上”“下”结合的最佳支点:对“上”,切入政府工作的核心,媒体行动动在点子上;对“下”,切入干部群众的心态,媒体行动动在实际效果上。跳出武汉看武汉,谋求启示与借鉴,这就是我们着力撬动的支点,就是传播的最佳发力点。
    
     制造之过程――营造剧场氛围,通过参与“邀请”,制造期待

     媒介事件很像一出精心编导的舞台剧,不同于戏剧的是,观众也是这一幕舞台剧的角色之一。在这项活动策划之初,我们就定下一个基调:不仅要尽可能吸引观众关注,而且要吸引观众参与。

     在播出之前、之中、之后,我们通过办活动、多时段播出宣传片等方式营造声势:还在策划阶段,我们制作播出了第一阶段宣传片,以向观众征集报道选题的方式引起观众注意,寻求节目定位。这是一个“邀请”大众参加媒介仪式的过程,也是一个节目预热的过程;记者分赴外地,我们举办了一个出发仪式,除自己播发新闻外,还邀请本地平面媒体采访报道,让活动内容新闻化,制造期待;记者在外地采访的半个月内,我们所有的新闻栏目每天播出第二阶段宣传片,推动期待升级;播出过程中,我们又及时报道了各方反响,将“观众”这一角色搬到“舞台”中心;播出结束后,我们又相继举办了一个专家评审会和一个研讨会。专家评审会从新闻专业角度进行评价,研讨会则邀请了更多新闻领域之外的经济学者、政府官员发表高论。这两个活动我们都播发新闻,以专家、学者、官员的评价来扩大波及范围、点评报道效果,继续延伸报道影响力。
    
     制造之手法――视点新巧、思辨浓烈、叙事多层,手法出新感染人

     媒介事件又是大众传播的狂欢节,是中心价值观与集体记忆的聚焦。当然,如何聚焦这些城市的亮点,如何选择选题是关系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是视点寻找。面对各具特色、各有精彩的城市,以一个外省记者的目光去观察和捕捉它时,最关键的是要拂去浮云,直击其发展核心和未来方向,同时兼顾对武汉的针对性和有用性。放眼他城之时,站位是全局的,切入是细部的,视野是宏观的,选材是微观的。以这样的“透视镜”和“放大镜”去把握九座城市之后,一个个精彩的选题浮出水面:对武汉的近邻郑州,记者从“思念”、“三全”速冻食品入手,求解郑州市做小麦文章,铸产业链条,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破解农业产业化难题的思路;对长沙,“长株潭一体化”初显端倪,记者在这里探询区域经济快速推进的经验所在;在苏州,“亲商”理念成就了苏州工业园的经济奇迹;在杭州,杭州人运用“腾笼换鸟术”,替换传统老旧工业,发展创意产业;还有一进一退之间体现发展辨证法的深圳,花小钱办大事、擅长经营城市资源的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有声有色、快人一步的南京,以“绿色革命”的大战略催生“绿色生产力”的大连……通过这些亮点的提取,每座城市都在为湖北、武汉提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独特思路,每个探询之后都是令人兴奋的全新启示。正如研讨会上,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所说:这组报道对每座城市亮点的选择很见水平,每一集里放大的亮点正好是我们的短处,对湖北和武汉有很强的针对性。报道看似观察别人,实际上是时时刻刻在把握自己,可见报道是煞费苦心、独具匠心。

     二是思辨色彩。一个意在“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的系列报道,要体现“攻”,还需借力于思想的厚度,贯穿思辨的色彩。整个报道中,思辨色彩体现在三个层次:其一,每一条报道中,事实的选择、观点的提炼中有价值判断,贯穿着思考、求索的意味,这样的报道一改往日平面的、单向的、简单的思维模式,因而形成一种内力牵引,吸引人看下去。这是内在的、隐含的思辩。其二,整体报道中,很多选题注意发掘、思索事物的辩证法,如:深圳发展的进与退、大连重工业的搬与进、杭州旅游业的舍与取、广州工业的轻与重等等,在理念的辩证开掘中显现了整体思想的厚度。这是整体的、宏观的思辨。其三,外在报道形式上,除正文报道之外,还设立一个“记者感悟”,以记者采访的切身体会提炼选题的核心,字字句句说别人,拳拳之心省自身。但这种指向和用意又是只可意会没有明说,追求的是“于无形中动人心”。 这样的“感悟”思辨明晰,这是外在的、直露的思辨。

     三是多层叙事。这组报道行动之初,在寻找恰当的叙事手法、梳理报道形式上颇费了一番功夫,策划人员和记者反复讨论后统一成这样的报道样式:小片头+导语+关键词字幕板+正文报道+记者感悟+背景;城市数字+背景;未来亮点+记者出镜转场预告下一条。

     报道主体部分浓墨重彩,配套部分各有新意:“关键词”起到提神、定位作用,“记者感悟”画龙点睛,“城市数字”纵横拓展,“未来亮点”锦上添花。有专家说:“关键词——正文报道——背景链接——记者感悟”的文本表达呈现了时空的流动感,改变了往日报道中凝固的空间叙事状。叙事又运用了多维视角:整体是宏观的,单条是微观的;整体是侧视的(跳出武汉看武汉),单条是正视的(正面报道每个城市);整体是综述,单条是点述。从“他视”切入,给人以“正视”的感觉,通过“明与暗”、“他与我”的对立融和,使报道具有了情节性和跌宕起伏的感觉。
    
     制造之效果――整合舆论、激起思考、传播理念,深度介入社会生活

     时间大跨度、涉及大范围、规模大声势——这样一个非常规流程,非日常的编播方式,使“城市启示录”在湖北台的播出,完整地“制造”了一个媒介事件。这样一个事件,因为规模和时间的有效调控,被设置成了一个传播对象必须关注的事件。报道还在播出中,我们就接到观众的电话,表示很惊异于我们这次大型活动,认为“城市启示录”让他们了解到国内其他城市的发展状况,开阔了眼界,振奋了精神。还有来自武汉市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一线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看后“眼前一亮、感受颇多”。来自政府官员的反响虽是我们期待的,但其热烈程度仍然出乎意料之外。湖北省主要领导十分关切地观看了报道,高度评价我们的报道“突出了改革创新的理念,起到了为全省干部群众更新观念的作用”。还有省内地市领导反映:你们的报道对我们经济发展的思路触动很大。

     来自新闻和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的评判则站在了更高的方位。华中科技大学一位研究城市建设的教授说:当前正是湖北全力谋取中部崛起的关键时刻,这样一个时机,报道的推出整合了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大家的视点,使大家往同一个方向看。从这个角度说,“城市启示录”起到了激荡思想、更新观念的作用。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的话颇具代表性,她说:“我看后的第一个感受是忍不住拍案而起、拍案叫绝。湖北多年来存在着思想上的封闭性和经济发展路径上的自闭性,干部群众并不明了别人在怎样干,我们的差距又在哪里?这组报道让我们放开视野看全国,为全省人民提供了一个清醒看别人、看自己的机会。我很佩服记者同志们对湖北发展问题的观察和把握,你们做了一件‘于无形中听惊雷’的工作。”华中师范大学一位新闻学教授用三句话点评我们的报道:大手笔解读城市发展,新视角激荡思想尘埃,大气魄助推中部崛起。

     这些评价令我们久久思索:我们的报道从追求激励、启迪、借鉴入手,在大规模大声势的操作中完成媒介事件的制造,最终以舆论的方式成为社会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不就是媒介深度介入社会生活的功效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