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五把筛子”过滤“新闻报料”………………………童钟鸣
(2007-02-27 15:19:26)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及时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信息,不少媒体采用了“新闻报料”形式,甚至重金征集新闻线索,广泛地吸引和接受市民和读者的“新闻报料”。这本是一种广辟新闻源、强化竞争手段的好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的问题。因为“新闻报料人”的素质各异,目的不同。报料是有赏的,一些人受功利驱使,为增加“报料收入”,见风即是雨,或添油加醋,或捕风捉影,或夸大其词;还有极少数人不怀好意,虚拟、编造“新闻”,报复他人,或故意捉弄甚至“陷害”记者和媒体。还有部分报料人对新闻的特征和要求知之甚少,错将“道听途说”当真实,煞有介事,实际上是“子虚乌有”。
    
  对于“新闻报料”我们既爱之又慎之。“新闻报料”是未经开采和提炼的新闻富矿,需要记者、编辑用审慎的态度,洞悉的眼光,认真地鉴别取舍,提炼其精华。
    
  这里我想起了“三个筛子”的哲理故事。一天,有人匆忙跑到一位哲人面前,“我有一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哪三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再用第二个筛子,你的消息是不是善意的?”那人犹豫一下,说:“不,刚好相反。”“这么令你激动的消息,它重要吗?”“好像没有那么重要。”“既非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就别说了吧!”那人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这位哲人冷静、理性的处事态度和朴素、实用的信息过滤方法和价值判断力令人折服,也给我们如何处理“新闻报料”以启示。面对林林种种的“新闻报料”,我们不盲动、不轻率,保持清醒与理智,不被枝蔓所缠绕,不为假象迷望眼,运用“五个筛子”(真实、新鲜、重要、善意、有用)充分筛选和过滤,甄别真伪,去伪存真,挤掉水分,“吹尽狂沙”,将败絮其中的伪信息、闹哄哄的不良和无用的信息“杂质”过滤剔除,留下的是“真金”--真实可靠,新鲜有用,充满善意,还原新闻事实真相,生产出体现服务民众、引导大众舆论,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新闻价值含金量高、生命力强的丰富、文明、高雅、有用的新闻资讯。
    
  1.用“真实”筛子,识别信息真伪,滤干虚假诓人的水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料”首先要过“真实”关,经受真实性的严格检验。虚假新闻信息的主要特点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掩耳盗铃,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经不起推敲。如假新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贫困生一年消费仅8.35元”,这完全不合常理,岂可相信?信口雌黄,胡编乱造,虽“新闻五要素”俱全,数据翔实,更有权威的消息源,可谓言之凿凿,无懈可击,但都是想当然、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移植“新闻”,如“曾参与‘神五’设计的中科院院士周鼎新海口遇害”,真实情况是此周鼎新并非中科院院士,且中科院院士周鼎新已于1995年退休,未参与“神五”飞船的设计。
    
  在处理“新闻报料”时,首先是要查证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姓名、性别),还要有报料人的真实身份、可靠的联系电话和尽可能多的旁证人,同时应对“新闻报料”心存疑问,并到现场核实。这样才能挤掉“水分”,避免虚假新闻信息带来的干扰和尴尬。
    
  2.用“新鲜”筛子,留存信息活力,淘掉明日黄花的枯叶。
    
  编辑部“新闻热线”电话常接到这样的“新闻报料”:我们这里发生过很感人的事,某某人拾金不昧,某某人舍己救人……能不能派记者采访报道?一问此事已过去了很久,时过境迁,成了明日黄花的过时旧闻,只能舍弃。这样的“新闻报料”往往出自“外行”和“新手”。
    
  新闻时效性就是新闻的鲜活度,是新闻因“新”而具“吸引力”的体现。失去“新鲜感”的“新闻报料”,其新闻价值和阅读引力已消失殆尽。如今,新闻时效决定着新闻竞争的成败,“新闻报料”随之争分夺秒。昨日新闻、今日新闻依托的是“新闻报料人”的敏锐快捷。因此,媒体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新闻报料人”的新闻敏锐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即闻即报,不让新鲜的新闻信息发布错失良机。
    
  3.用“重要”筛子,屏蔽信息噪音,吹去低级无聊的糟粕。
    
  “重要”体现在“新闻报料”的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和重要性,对社会发展走向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力。因此对“新闻报料”要排除格调低下,低级趣味,绯闻、隐私,媚俗取宠的信息噪音。
    
  “新闻报料”的信息“重要”首先是在当地或全国尚属“首例”或“首创”,意义重大影响广泛。如改革发展中的制度创新,重大技术革新,具有新时代特色和精神的先进典型人物,还有重要的文体活动和艺术成果,等等。但这类新闻容易被误读。如本报一记者误将一项没有权威性的所谓“网络文艺大奖”的“新闻报料”作重点关注和报道,贻笑大方。还有一些突发的具有所谓轰动效应的“新闻报料”,因缺少应有的甄别判断能力,媒体和记者一起掺合起哄。去年5月初,本报一记者接到一读者报料后,信以为真,图文并茂地报道一铁路建设施工人员在山上挖出了一枝千年何首乌,被其母亲花4000元买下的“新闻”。后经专家鉴定为人造赝品,骗人把戏。其实,同类“人形何首乌”闹剧此前多次上演,只要记者审慎一点,就不会错将“无聊”当“重要”进行爆炒。
    
  4.用“善意”筛子,阻断信息伤害,清理有害恶意的毒素。
    
  社会纷繁复杂,“新闻报料人”的素质迥异。因此,“新闻报料”不可能都为放心的“上等原料”,里面往往藏有杂芜,其中也不排除少数人别有用心,利用新闻和与媒体中人的某些关系达到个人目的。这需要采编人员用心地辨别真伪,剔除有害因素,不当少数部门(单位)或某些个人的“御用工具”,进行片面或违心的意愿表达和虚假的信息传播。
    
  对带有强烈个人目的的“新闻报料”,可通过察言观色,分析“新闻报料人”的心理、目的、要求和“报料事实”,同时,应及时与当事对方联系核实。“树怕剥皮,人怕当面”,最好到实地进行调查和求证,谁是谁非,真像大白,善恶即辨。去年本报接到某地领导转来的“投诉报料”,称自己的一城郊亲戚的耕地因工程建设被村委会强占,并遭到打击报复。我们驱车前去调查,结果与“投诉报料”相左。原来投诉的目的是借新闻施压,多要补偿和村里照顾。
    
   5.用“有用”筛子,隔离信息垃圾,剔除无用的杂质。
    
  新闻具有“有用”的社会功能,即传播、教育、引导和娱乐。传播的新闻信息应对社会和谐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依存有利,对提高公民(读者)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有用”。
    
  为此,要遴选出“新闻报料”中高质量、高品位的“有用”新闻,积极地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发现、收集社会和受众所需要、所期待的重要且充满积极、善意的“实用新闻”和“希望新闻”原料,如环保节能经验、自强不息的典型等;清除反科学反文明反道德的新闻信息杂质,不庸俗地追宠街头巷尾发生的那些弥漫假恶丑气息、让人颓废的“灰色新闻”、“伤感新闻”。拒绝那些损人利己,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缺乏人文关怀,宣传愚昧、迷信和奴性的“新闻报料”,如:地磅改码器(实为逃避超重处罚)、节电王(实为窃电)等所谓的小发明创造,只要工作、轻视生命健康和亲情的“加班加点,拼命工作”的做法,倡导“青少年不惜生命见义勇为”等落后的价值观,等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