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精心策划 以人为本 关注热点……………巩 勇 孙荣刚
(2007-02-27 15:19:23)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指运用多幅图片,结合文字报道,全面深刻的介绍表现和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一种新闻摄影报道形式。十多年来,中国三峡工程报在摄影报道中运用专题报道的形式,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一、精心策划选题
    
  新闻摄影靠抓拍出新闻,讲求时效性,时间越近,内容越新,新闻价值就越高。《中国三峡工程报》抓住国际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各种节、会和公司工作会议、纪念日做文章,精心策划摄影专题,赋予新闻图片鲜活的魅力。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女职工“巾帼不让须眉”,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2005年“三八”妇女节期间,记者深入工地采访拍摄了女电焊工、女司机、女调度、女硕士等先进典型,编发了6幅(组)的摄影专题《三峡工地上的“铿锵玫瑰”》。
    
  在三峡工地上,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敬业、刻苦、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在2001年党的生日前夕,记者采访了14名战斗在三峡工地一线的共产党员,策划了《“我是共产党员”——三峡工地共产党员风采掠影》摄影专版。
    
  三峡工程的兴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显示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2003年国庆节前夕,三峡二期工程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又时值三峡总公司成立十周年,报纸精心策划,一次推出《图说十年》、《机组安装》、《新版三峡》、《库区今昔》等7个摄影专版,集中展示了三峡工程十年来的伟大成就。特刊发行后,社会反响强烈,其中两个专版获得了全国摄影专版二等奖。
    
  二、体现人文关怀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更多地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密切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直面人性的真善美,促使新闻报道更人性化,更富人情味,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
    
  每年6月下旬开始,三峡工地就进入高温季节,地面温度常常高达40℃,司机、电焊工、武警战士等的作业环境温度更高。为了客观、真实、生动的再现工程建设场面,摄影记者年年冒着高温酷暑,爬施工栈道,穿钢筋丛林,下仓号,上塔吊,进大坝武警哨所,拍摄和采写了大量稿件,反映了三峡工程建设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明施工的先进理念和施工经验,力争老话题常报常新。

  2004年夏季,记者连续在工地采访10天,精选11幅(组)编发了摄影专版《挑战高温的三峡工程建设者》,刊登了防暑降温的图片7幅。2005年8月12日,记者又走进工地拍摄,选发11幅作品编辑了摄影专题《酷暑中的三峡建设者》。摄影专版忠实地记录了积极改善作业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科学组织施工的场景,体现了三峡工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为了加大三峡工程新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2005年8月,报社与全国摄影家协会联合组织了三峡工程采访团,邀请国内著名摄影记者到工地采访。报纸随后编发摄影通版《名家视角:火热的三峡工地》,选登了12幅精品,其中《夜战三峡》、《宁静的民工营区》、《“喝二两”》等照片,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编辑思想。
    
  三、关注热点问题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中外关注。报纸牢牢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关注热点问题,唱响三峡建设的主旋律,打好新闻宣传的主动仗。
    
  在沸腾的三峡工地,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建设者,他们是农民工,吃在工地,住在简陋的工棚,喝的是白开水,穿的是打有补丁的衣服,长年累月与坚硬的花岗岩作战,手握风钻,呼吸着弥漫着粉尘的空气,手掌磨起了老茧,腿部磨出了伤疤。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是:横向钻进1米工钱9元,垂直钻进1米工钱5元。他们从1993年进军三峡,十多年来,以工地为家,默默无闻地为三峡建设流汗出力。但是,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各施工单位心照不宣地避免在公开场合谈论工地的农民工现象,以至于在2004年以前,农民工一度被视为工程报道中的“禁区”。
    
  2003年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三峡库区时,农家妇女熊德明一语道破农民工问题。《总理为农民追工钱》的报道立即引起强烈反响,社会上掀起维护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权益的高潮。在这个有利的形势下,征得报社领导同意,报纸于2003年12月10日推出了12幅(组)的摄影专版《定格三峡工地的风钻手》。工人日报随即刊发了同一主题的摄影专版,形成了为农民工宣传报道的强大声势。
    
  三峡工地群贤毕至,汇集了一大批专家、教授、硕士、博士等高级人才。三峡工地上更多的是技术工人,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是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但是,社会上一些人盲目追求高学历,不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造成人才断档,一线工人心理上存在着失落感。记者苦苦思索,在三峡工地上寻找优秀的技术工人典型。
    
  2003年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三峡工程,向总理汇报4号机组运行情况的技术工人刘东友进入了记者的视野。刘东友和孪生弟弟刘东发出生于水电工人之家,同在三峡,同装一台机组,同是班长,同是党员,同是我国水电系统优秀的技术工人。记者跟踪采访后,先在本报以《一对孪生兄弟的水电情结》作专题摄影报道。2004年“五一”节前夕,《工人日报》又以《与大坝一起成长》为题推出摄影专版。《经济日报》、《中国电力报》等报刊和多家网站整版刊登或转载。
    
  四、跟踪重大题材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一是工程建设,二是三峡移民。据统计,三峡工程计划搬迁城乡总人口113万人。
    
  三峡大移民,事关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三峡移民这个重大事件,成为《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摄影记者多年来直密切关注、跟踪采访的重大新闻题材。
    
  2000年8月13日,重庆库区首批外迁移民启程。报道组前往采访,记者被浓浓的亲情和乡情感染。两天后,报纸推出14幅(组)的摄影专版《为了三峡,别了三峡》。在中央电视台首届“感动中国”颁奖会上,本版的两幅照片被现场播放。
    
  2001年5月14日,又一批移民告别巴山渝水前往江苏。在安置地,国务院三建委移民局和江苏省的领导亲自到码头迎接,当地干部群众为他们准备好了生产生活用品。报纸推出了10幅(组)的摄影专版《带着希望上路》,获得全国摄影专版三等奖。
    
  2002年6月12日,报纸推出了7幅(组)的摄影专版《今年库区首批移民外迁》,捕捉了3岁的小移民兴奋地上车,90岁高龄的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走上码头等镜头。报道映射出移民工作到位,感情到位,移民走得顺心,走得欢心的报道主题。
    
  2004年9月3日,报纸又推出了10幅(组)的摄影专题《见证,最后一批外迁移民搬迁安置》,抓拍了在移民专列上为18岁移民寿明容举行生日晚会等场景。其中,照片《三峡外迁移民最后一人》被业界专家推选为2004年新闻摄影大盘点最佳新闻照片,并被《中国记者》等多家报刊转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