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现场连线的关口把握……………………………………王 泉
(2007-02-27 15:19:22)
  随着卫星的上天和通迅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连线已经在许多新闻媒体广泛采用。作为一种以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突破了时空壁垒,最能体现现代传媒本质的传播手段,现场连线几乎刷新了新闻历史并成为主流媒体的实力象征。在我国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真正意义上的现场连线——卫星(微波)视频回传在媒体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中央台和部分经济发达的省级地方台能够享用这一成果,更重要的是除开技术条件外,我们在现场连线的技巧质量诸多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应用理论上,对现场连线的研究也较薄弱。下面,笔者就现场连线在实践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提出拙见,请同仁指教。
    
  一、把好时效关
    
  从严格意义上讲,非直播状态的新闻到了播出环节实际上都已算旧闻,因此,真正具有时效概念的新闻报道手段大多是现场连线。我们说时效是用来衡量现场连线价值的适用标准,这里的时效就是指新闻播报时间和新闻发生时间的高度重合,也就是要求现场连线要以播报正在发生的而不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为己任,报道如果与新闻在时间上失去了其同步性和最大限度的接近性,就意味着现场连线仅仅成了一种形式。当然,不是说凡现场连线必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信息,否则,就不必用连线,而是指既然选择了这一方法就要强化报道内容的时效性和现场感,视时效为现场连线的第一要务。
    
  直播是电子及网络传媒的最快捷方式,而现场连线则是“新闻零时差”传播的有效表现手段,也是现场连线的本质所在。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新闻发布的主动权。香港凤凰卫视从创办之初,就把新闻直播作为立台之本,而在直播中,现场连线是它最出彩的地方,无论国际国内,每每在大事发生之际,凤凰卫视都用现场连线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而它的开山之作就是2001年9月11日同步直播的美国“9·11事件”,那惊恐的飞机撞楼影像,骇人的火焰浓烟以及人们撕心裂肺的喊叫,可以说每一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都向观众传递着一个信号:你所看到的就是正在发生的。不仅如此,演播室主持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和现场记者连线一次,随时更新事件进展,当视频无法回传时,就采用传统的电话连线,照样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在其后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凤凰卫视再一次大显神威,更是操控得日臻完美。现在现场连线已成为凤凰卫视最常用的报道手法,几乎每一个新闻栏目,每一场直播中都有应用,如同家常便饭。
    
  但内地的现场连线起步较晚,只是近几年的事。最初是在中央台国际频道的新闻节目中尝试,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一些广电媒体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视频回传技术,现场连线包括初级的电话连线使用得越来越普遍。但是在连线的非技术质量上,我们和大陆以外同行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对时效要素的忽视。比如,2006年6月中旬,西部某地爆发了泥石流灾害,虽无人员伤亡,却有近千灾民无家可归,十几个小时后,也就是当天晚上,该地省电视台在一档新闻直播节目中进行现场连线时,连线的内容居然还是详介早上泥石流发生时的基本情形,而记者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竟不见涉及,也许连线记者觉得十几个小时之后的事件已归于平静,实在只能充当一个回顾总结者角色。其实不然,灾民安置如何,生活落实怎样,环境状况会不会恶化等,依旧是观众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夜间,由驻地记者于晚上来复述早上的灾情,这无疑是一个费力又费钱的举动,要知道,从新闻发生到现场连线之间的时间差有十几个小时,这足以制作出一个更精确更完整的综合性报道,当录制手段具备完成新闻报道的使命时,那就意味着现场连线已经失了它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
    
  二、把好话题关
    
  现场连线的架构形态一般比较单一,通常由演播室主持人提问,连线记者(对象)作答。由于在新闻直播中,对时长的控制非常苛刻,必须在规定时间结束,和预先录制成片的单条新闻不同,现场连线对时长的计算和掌握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现场连线话题则不易过大过泛,要有所取舍,特别是要力避非事件类背景介绍,回顾式概括等综合性评价和陈述。
    
  从思维层面看,现场连线的内容大多是重量级新闻和重大突发事件,对于这些新闻的背景介绍和回顾式综述需要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判断,有的甚至需要相当大的案头工作,若仅仅依靠连线中的即兴发挥则很难保证质量。虽然在连线前,连线记者可事先就主持人提交的话题进行酝酿,但终非三言两句能阐述清楚的,更何况大多数即发即播性节目根本容不得连线双方有时间沟通。出于对节目完整播出的考虑,从一定程度上讲,新闻直播中时长有时比内容显得更重要,如果连线话题设计不当,很可能无法控制节目进程,以致造成硬伤。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设计话题呢?不同的新闻,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提问,换个角度来看,现场连线实质上是一种远距离采访,因而新闻采访的一些基本原则它都应该具备。现场连线话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具体,就是说主持人提出的话题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泛,要越具体越好,具体的话题有利于连线记者(对象)准确答复,有利于观众了解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简洁,就是要求演播室主持人提问时简明扼要,连线对象回复时也应简洁清晰,对于那些太过啰嗦的提问,不仅观众听着累,边听还要边打腹稿的连线对象会更累,如果连线陡现由于技术气象等原因而不畅,甚至还会造成话题误读而答非所问。三是要口语化一点,对于连线双方来说,现场连线是依赖于听力的听觉艺术,加之直播性质,来不及辅之于字幕。这就要求问答双方在交流中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兼顾到观众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准,从而有效提高观众的接收质量。
    
  目前,绝大多数新闻尚未发展到即时发生即时播出这一步,换句话说,我们还无法实现文本意义上的直播,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同步传递,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仍是主角——尽管现在的录制周期已大大缩短。故而不能把连线当作一个筐,什么内容都往里面装,更不能把连线当作一个“秀场”,做一些毫无意义的连接。
    
  2006年6月26日是“世界环保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60度》栏目当晚自然关注了这一领域。其间,主持人以现场连线方式用相当的篇幅分别连线了驻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记者。连线的内容都是相同的,请驻地记者介绍所在国和当地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不难看出,像这样一个全局性的话题,连线记者在一二分钟里如何能说得清讲得透,尽管有的记者在表述上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这样的连线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若实在需要此内容,则完全可以采用预先录制办法,且质量和效果会好得多。正是由于话题选择不当,在直播最后,主持人因时间关系不得不强行中止连线记者的回答,使节目结束得匆促而慌张。
    
  三、把好风险关
    
  连线无小事,大凡做过现场连线的人都有切身体会,这是由于连线的直播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现场连线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导向风险。现场连线的对象除了电视台记者外,还常常有采访性质上的连线对象,如特约评论员、事件当事人等,而且这种连线大多是一次性的、即时性的,传播机构和他们之间没有刚性的约束机制,完全依靠于个人素质和道德信用,他们是何态度?会怎么回答?其间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尤其是对那些评论性质的连线以及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连线,这种风险更是无时不在,因为你无法把握连线对象的回答与你的期望值有多大,即或是非事件类非评述类叙述,你也不知道连线对象的表达是否符合要求,而一旦出现失误,挽救的办法只能是“自残”。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主持人通常会和连线对象进行一番沟通,做些交流工作,在技术上也大多采取了一定的延时装置,不过对于一些不甚明晰的错误观点和直白的言论来说,监管人员仍然很难在极短的延时范围内准确做出分析判断。类似的教训并不鲜见。2003年“非典”时期,为确保公共安全,某地卫生疾控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不明原因的发烧者集中进行隔离,这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操作难度相当大的工作,在具体执行中,也的确存在着个别工作人员做法简单,作风粗暴的现象。结果,当地电视台在做这个内容的现场连线时,一位本地的社会知名人士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甚至放大到从人道主义和法律的角度对隔离措施提出质疑。一时间,观众议论纷纷,家属情绪异常,不同的声音迅速以热线电话和短信的方式涌入直播间,稍后敏锐的主持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果断地打断了对方的陈辞,并且及时从技术上切断了连线,即使如此,连线对象的部分错误言论还是已无遮拦地传播出去了,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就是现场连线比其它传播方式风险更大的原因所在。
    
  表面看来,自然人性质的连线对象传达的是个人意见,实则一旦经过社会媒体的输出,那怕只是一根电话线,他便打上了社会的印迹,这就是导向。导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概念,它还包括为社会所接受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偏移它,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人心的紊乱,就会丧失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把握导向风险,是现场连线的重中之重。
    
  其二,技术风险。受环境、气象、技术装备等诸多因素影响,现场连线有时会发生掉线,信号中断等非人为性技术故障,给节目质量带来缺憾。因而,做好这方面预案,制定周密的应急措施,也是现场连线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现场连线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一种理念。我们对现场连线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依赖于技术特征的物象上,而是应当上升到它是信息传播的另一种表述,时效与现场固然是现场连线的优势,但它的内核是信息的有效价值,这才是现场连线的终极评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