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文化报道与和谐文化建设………………………………张孺海
(2007-02-27 15:18:08)

张孺海(湖北日报教科文部 430077)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要求,把和谐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度。

     和谐文化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因此,建设和谐文化,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正确反映了现实生活,承继弘扬了民族历史文化,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调和人们心灵,在不同的利益之间能抚平人们心态的文化。它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就是着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重在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道德基础。

     新闻工作也是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传播着文化,也承载着文化,它既是历史的记载者,同时也是文化的记录者。新闻工作者是和谐文化建设理所当然的主力军,而文化报道更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发挥文化报道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呢?
    
     一、正确地认识文化报道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和谐文化传承文明的作用。而文化报道就是文化传承的具体实施,是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二者是一种种属关系。和谐文化具有引导教育、启迪智慧、凝聚人心的多元作用,文化报道就是这些内涵的具体承载体,它通过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来发挥这些作用。

     文化报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它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事实与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内蕴不乏真善美,既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又能用和谐之美陶冶凝聚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和谐文化通过文化新闻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文化是动态的,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中,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会争先恐后地顽强地表现自己。多种文化的自我张扬与凸显,必然造成文化冲突、碰撞、摩擦。在当代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有着冲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也有着冲突。新闻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新闻记录的是流动的历史,那么就必须正视这种冲突的存在,正视文化冲突、研究文化冲突是和谐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闻观察与报道,就必须将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整合,或者说关注这种整合,把其引导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统一的目标上来。

     文化是积累的过程。文化不会消亡,亡了还会复生。文化积累有快慢之分、多少之别。在积累中,不同的文化有消有长。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一个基本的文化判断,即能否代表当时时代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能否反映社会发展主流,以此作为标准来宣传主流文化,看待新旧文化的消长。
    
     二、文化报道要承担起宣传弘扬和谐文化的历史重任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就是要弘扬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的需求多元化越来越明显,要求并逼迫着直接反映生活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创新,只有紧跟形势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新闻,也才能让群众接受,只有接受了你的宣传,才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闻创新,具体到报业从业人员,那就是要办一张好报纸,一张群众爱看乐看耐看有用的报纸。2006年是湖北日报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湖北日报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全面改版。以“责任造就公信力”为办报理念,坚持“三贴近”原则,改版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一大的背景中,一批有重大影响,坚持“三贴近”,高扬主旋律的文化报道也随之出炉。如北京·湖北文化周、全省科技大会、义务(免费)教育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高考招生服务与高校学生就业、职业教育发展、东湖“文谷”建设……,将该报的文化报道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大文化”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又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文化报道就是要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人们的诉求、理想、苦恼和思想矛盾,疏导人们心里,解答心中疑惑,为和谐社会的形成起润滑剂、调节器作用。许多时候,传媒现实就是许多人眼中生活现实的重要部分。这时,舆论的判断往往就成为人们形成判断的素材或干脆成为其组成部分。因此,正确舆论导向影响下形成的舆论环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东西。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报道,直接促进着的和谐文化的形成与镕铸。
    
     三、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和谐文化

     任何一项丰富的内容都需要一种良好的形式来表现。文化本身具备丰富多彩的特点,其内容生动活泼,如果用更鲜活的形式来表现,群众就更容易接受。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创新。

     创新的实质就是要创造出更多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报道就是要通过鲜活感人的形象,真实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反映人类向着和谐世界不断前进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理念教育和激励人民,给人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2006年湖北日报专辟了文化版,文化报道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和大气魄推出了一个个文化“大工程”。如5月28日端午节时推出《颂千年屈子精神 展盛世荆楚风骚--溯古看今话端午》;继2月份报道介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6月6日又推出文化整版《延续民族“文脉” 燃亮文化“灯盏”》,多侧面地报道了我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6月10日,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时,推出《不可抹去的文明记忆》专题; 11月21日至27日,以“极目楚天舒”为主题的湖北文化周在北京举行,连续推出大型报道《极目楚天舒》,本次报道共刊发各类稿件33条,图片41幅;12月17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抢救与保护,《打捞人类文明的记忆》,形成了又一个亮点。

     这些报道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一是舍得大版面,不惜投入,浓墨重彩,追求视角冲击力,让人赏心悦目,文化味浓厚。总编辑根据具体情况,临时调度,对于适宜用彩色反映的,虽每天要多出6000多元,也不惜用彩版,如端午节时的文化整版,北京·湖北文化周《极目楚天舒》就用了5个彩版。

     二是策划到位,多角度审视,多形式表现,新闻性与思想性、工作性融合,现场感与历史厚重感融于一体,做到了古今牵手,动静结合,读起来耐人寻味,值得咀嚼。解读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首批国家名录《延续民族“文脉” 燃亮文化“灯盏”》,标题中几个概念提炼得好,整版融知识性、趣味性、贴近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可赏耐读,且有收藏价值,体现了主流媒体的高唱主旋律导向和情操。专版《颂千年屈子精神 展盛世荆楚风骚--溯古看今话端午》,融趣味性、知识性、传统文化理性于一体。

     三是报道中记者倾注情感,随着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喜而喜,忧而忧,起到了调动读者感情,引导读者思索,深化报道主题的效果。如《财富理应包括文化财富》,观点独到,发人深省,文章内涵丰富厚重。《打捞人类文明的记忆》版,作者实地踏访,为汉水地区蕴藏着的我国远古文明而惊叹,语言优美,文字洗练。如:“记者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采访,从撩起的面纱下看到这片土地的真貌时,不禁惊呆了--原来,这里埋藏着一部‘人类文明的通史’!这里有一条神秘无边的人类史通道,当我们走在这条人类起源至今的漫长通道里时,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历史向我们一步步走来的身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既神秘又现实的世界,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与激情。

     四是注重版面创新,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贴近性、艺术性,把干巴巴的新闻事实点化镕铸成了艺术精品。专版《颂千年屈子精神 展盛世荆楚风骚--溯古看今话端午》,以及《极目楚天舒》几个文化专版,把图片色彩运用到了极致,或以照片为主结构版面,或以色彩为重,突出文化主题,报道的内容反映的是文化艺术,而每一个版面也成为艺术的精品。
    
     四、发挥新闻特点,促进文艺繁荣

     文艺作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倡导和谐理念、宣传和谐思想、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在于,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影响社会成员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纸除了文化新闻之外,还有文艺副刊,两者都承担着宣传文艺人才、介绍文艺作品、弘扬艺术精神的职责与义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文代会讲话中用16个字十分精当的概括了文艺的特点与功能:“讴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这的的确确是文学艺术所独具的社会功能,也是所有奉守道德良知、胸怀理想抱负的文学艺术家,在从事文艺创作实践时应自觉禀持的道义责任。同样也是文化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深刻转轨的历史进程,物质化的力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之根。然而,人的生活不能仅靠物质内容全面涵盖,在物质化的生活之外和之上,这个生物种类永远还需要一种非物质的力量来滋养、支撑、佑护、提升,这就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人类永远需要文学艺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这些精神性的存在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生活。

     文学艺术不仅可以改善社会个体的精神空间,而且,作为民族精神的感性表达,它还代表着一个民族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所达到的高度。文化报道能够及时准确地张扬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宣传推介优秀文艺作品,讴歌与展示创作过程中文艺家们的辛勤劳动等等,新闻报道能进一步弘扬放大文艺作品的力量,助推文艺的繁荣。伟大的文化创造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尊严,在客观上,它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一个伟大民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由优秀文学艺术家精心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理所当然地将融入人类文化的机体之中,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而这种融入除了文艺作品本身的力量外,文化新闻报道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