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公信力:党报新闻摄影改革的方向……………………周立新
(2007-02-27 15:53:50)

周立新(湖北日报摄影部 430077)

          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一幅获金奖的作品因作者用电脑造假而被取消获奖资格;2004年7月,我国某报记者在西安暴雨报道中利用数字技术将“积水”变成了“洪灾”,并通过网络在美联社发布后,被一位远在芬兰的读者揭穿;2003年4月1日,有着25年从业经历的摄影记者布赖恩·瓦尔斯基,因为制作一张用电脑处理的假照片,被洛杉矶时报社解雇。

     这种造假行为令人深恶痛绝,造假者虽然受到重重的惩罚,但新闻摄影的公信力也受到了严重伤害。
     公众对新闻的认知,总是更相信来自权威媒体--党报的信息,就像人们总是更相信大医院、连锁超市、名牌商品。公信力是党报的突出竞争优势,是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媒体保持持久竞争活力的不竭源泉,也是党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理论上说,新闻摄影由于它的直观可视性,在新闻传播中相比文字而言,应该更加具有公信力。但在新闻摄影的日常报道中,摆拍的照片、滥竽充数的照片并不少见。因为新闻图片不鲜活,不讲时效性,使我们的新闻照片“眼见为实”、“以图为证”的权威性和见证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使新闻摄影报道的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更使我们的报纸可读、可信程度减退,甚至造成党报公信力下降。

     仅从党报新闻照片在全国的获奖情况看,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五年来,省级党报新闻摄影的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评出的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暨2005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获奖作品中,市场类报纸获奖总数是省级党报的两倍多,连续五年超过省级党报。地市级党报的获奖数也比省级党报要多。过去的获奖“老大哥”--省级党报的新闻摄影处在两面夹击的境地。

     党报新闻摄影改革迫在眉睫。

     在市场类报纸新闻摄影兴旺的情况下,有人提出党报新闻摄影应走市场报之路。

     对待改革,我们不能盲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党报检讨新闻摄影进程中的得失,不能因为有“垃圾”存在,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既然,“垃圾”可回收,为什么不来个变废为宝。“吐故纳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盲目地对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来个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要在“解读”两种观念的基础上对党报新闻摄影“走向”定位。

     改进党报新闻摄影,不仅要明确省级党报新闻摄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以其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的战略任务、地位是服务或依赖于报业这个基本思想为指导,还需对新闻摄影的固有特征有足够的把握。

     温家宝总理在对清华大学回乡学生采写的《回乡八记》上批示:“我以为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缺少了这些责任感,一切就失去了基础”。

     党报是党的武器和阵地。新闻摄影在服务于党报这样一个背景下,起到的应是政治、经济信息主渠道,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主阵地的作用。作为构成党报整体之一的摄影形式,要发挥新闻摄影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是靠其地位高,而是要靠新闻摄影的公信力。

     党报新闻摄影该怎样走才能发挥自己在公信力和品牌建设方面的优势?

     去年,湖北日报在报纸改革中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办报宗旨,为提高新闻摄影的公信力指明了方向。
     “责任造就公信力”就是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对本职岗位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就是要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坚持 “客观真实”、“导向正确”、“形式亲和”三个基本层面。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新闻摄影报道必须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原则,事实必须是确凿的,是正在发生和发展中的真人真事,是科学的真实。1958年,周恩来在一次审查新闻纪录片时说:“新闻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客观现实的情况。这样,对人民才能起宣传教育作用。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历史的特点,不能脱离历史,弄虚作假,不能用虚假的东西欺骗群众。新闻片要真实、自然。各新闻摄影单位,要讨论一下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美?是不是穿得漂亮就是美?什么是典型?”这虽然是针对新闻电影纪录片讲的,也完全适用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只能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有实体的具体形象的事实,既不能追溯过去,也不能恣意改变形象。但我们当前的报纸片面强调照片的美化功能,喜欢照片摆布得紧凑点,人物漂亮些,色彩丰富些。这一主张,谬误在于把艺术摄影手法移到新闻摄影上来,违反了新闻摄影的真实原则。

     坚持新闻摄影事实的真实、形象的真实、说明的真实,不仅是摄影记者要牢固树立的观念,也是包括版面编辑在内的所有与摄影有关的采编人员要坚持的原则。

     新闻性是新闻摄影的神经。新闻照片必须“新”,是新闻从业人员和读者所共认的。这个“新”是以事实为前提的。但在党报的新闻摄影报道中,用“近日”、“日前”等代替具体的时间概念,或者是一个星期前发生的事,甚至几个月前拍摄的新闻稿件仍能见诸报端,已经影响到新闻摄影的说服力。

     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已为党报提高新闻照片的时效性创造了物质条件,摄影记者没有理由不讲时效性。对待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摄影记者要学会抓新闻照片的“新闻由头”,使读者感到新鲜、显赫,所报道的内容才能令人信服。

     形象性是新闻摄影的体魄。“一图胜千言”是经过努力探索之后,人们对新闻摄影进行理性认识所确立的战略位置,从宏观上明确了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在报业的范畴内文字新闻与新闻摄影的战略分工,而且更是新闻摄影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扬长避短”战略所采取的必然选择。

     但在实际中,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作祟,使得我们在实践中盲目地将一些本不能或不具有形象要素的事实勉强地拍成照片,以显示自己无所不能、包罗万象的摄影能力。例如,一些摄影记者在图片拍得不到位的情况下,用成组的照片或大块的文字补救,而不是从新闻摄影自身规律出发开展摄影报道。这种“扬短”的做法是片面地理解新闻摄影改革,将新闻摄影扩大化的错误思想。

     新闻摄影是以瞬间的新闻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形式。“一图胜千言”是新闻摄影的长处。这一固有特征决定了新闻摄影无法报道那些时过境迁或概念、抽象的事实。它不及文字新闻在宏观上、深度与广度上对事实的叙述、剖析、评论能力。很多经济方面的事实,如产业结构调整、股份制改造等等,都是新闻摄影无法从宏观上进行报道的,这是我们必须和应该有正确认识的“短”。

     我们必须尊重新闻摄影的规律,清晰地认识摄影专业在某些方面的“无能为力”,着力摒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理论,紧紧扣住“瞬间的新闻形象性”的固有特征,否则,我们将左右摇摆,失去立足之本。

     思想性是新闻摄影的灵魂。新闻摄影有明显的思想性是无疑的,它表现出鼓动性和指导性。

     优秀的新闻照片不同于其它照片的特点之一,在于能以瞬间形象揭示整个事件的真相及其意义。能够在瞬间抓住最有价值的画面,固然是对新闻摄影记者的基本要求。但在另一方面,则要求新闻摄影作品能够用视觉形象表现出事件的内在特征和意义。

     当前,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性得到了提高,摄影记者的发稿量增多了,但“告之以事”的新闻照片也充斥了报纸版面。这些照片只能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件,而它所反映的新闻事件的内在特征和意义显得单薄、无力。

     党报新闻摄影肩负着舆论引导作用,更需要增强新闻摄影的思想性。摄影记者既要通过图片的可视效果,告诉读者直观的东西,又要试图以某种方式(图片)告诉读者图片外的东西,使得图片更具新闻价值。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新闻性是新闻摄影的神经,形象性是新闻摄影的体魄,思想性则是新闻摄影的灵魂。这是党报新闻摄影和市场类报纸新闻摄影都必须遵循的新闻摄影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党报新闻摄影和市场类报纸新闻摄影也各有其自身特点,都有他们的特殊性规律。

     从系统论观点看,差异即多样性,是相互作用即活力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无差异则无活力,正如最动人的交响乐要用不同的旋律、音调与配器去谱写、演奏一样,党报新闻摄影在整体上或群体上,都需要由不同的个性去建构,无个性则无共性。党报新闻摄影应弘扬个性,深化共性。

     一、关注受众。

     党报新闻摄影的受众是各级党政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和具有相对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这群读者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主流新闻。因此,我们应当着力从受众的角度去研究领导机关的决策和活动,及时反映其同受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改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摄影报道,研究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最大限度地去满足这群读者日益增长的形象信息的需要,把自己该做的摄影报道做足、做深、做透。

     同时,撇开这群读者的职务角色,他们还是一介普通的市民,也有衣食住行等多种需求。我们应当拓宽报道面,增强、加快信息传递,提高服务意识,从内心深处贴近读者、赢得民心。

     市场类报纸的新闻摄影偏重于社会新闻,注重信息量,而党报新闻摄影偏重于时政新闻,讲求思想性。但是,不论是何种新闻形式,如果不能聚焦于社会热点,反映重大题材,那么,至少在新闻的含义上是大打折扣的。党报新闻摄影应向重大题材倾斜,要以高质量的主流新闻摄影和深度报道铸就高品位的大报风范,使它与市场上都市类、生活服务类报纸和专业报等区别开来,从而凸现它的差异性,体现差别化竞争的原则,引起读者注意。

     党报新闻摄影现阶段寻求突破的主战场,就是确立向重大题材倾斜的思想,按新闻摄影规律办事,使能体现新闻摄影独有特性的突发性、重大事件性和新闻性强的作品占绝对主导地位,力避或限制、抵制生产、使用没有新闻性的新闻照片。

     二、加强策划。

     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使得新闻摄影要在深度上下功夫。将策划引入新闻摄影报道,深度发掘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就能在媒体竞争中争夺先机。南方日报总编杨兴锋对此深有体会:“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新闻题材进行精心策划,对所拍摄的内容、步骤、途径等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就能客观、准确、深刻地进行摄影报道,充分凸现其新闻价值,能将摄影记者和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但是,策划也要有度。新闻事实本身是客观的,不可策划的,但新闻的报道方式及新闻节目的设置模式是主观的,是可以策划的。这种策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传播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传播效果。新闻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作为新闻事实的反映和认知的新闻报道则永远是第二性的,故新闻策划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无条件服从于新闻事实。

     我们不能低估社会公众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信息流通渠道剧增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耳聪目明、消息灵通,也越来越善于分辨和思考,摄影越来越普及。他们对新闻摄影的鉴赏水平和批评意识在不断提高,新闻信息的不全面或不准确可以迅速导致他们对摄影报道的不信任,而新闻摄影公信力的下降则意味着受众的背离、市场的丢失,包括我们所期望的“舆论引导”作用,也将因此成为泡影。同时,面对种种问题甚至失败,新闻摄影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新闻摄影传播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使新闻摄影报道在低水平上徘徊。

     三、提高质量。

     没有质量,就不能影响读者,更谈不上公信力。

     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携带照相机采访,并为自己的文章配上了图片。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以往凭借照相机建立起来的专业性,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文字记者说“你不懂图片”了。
     面对这份前所未有的考卷,摄影记者首要的是摆正心态,坦然面对危机。

     摄影记者面对挑战的对策是摄影表达方式的个性化。只有以独特的影像思维,才能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有力权威。拍摄的照片要有独特的想法、手段和眼光,是别人无法模仿的。美国《财富》杂志图片总监米切尔·玛克娜莉女士介绍:我们不能只看镜头前面的照片,只看镜头前面的东西电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摄影表现上,我们不仅应找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表现手法,我们还应该找寻镜头后面摄影师对所拍摄内容的看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些东西。我们要求的照片不能仅仅只反映客观存在,而且必须反映摄影师是怎样看待客观存在的。

     数码网络时代为摄影师拓展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对摄影师拍摄的技术技巧和职业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位称职摄影记者拍出的照片是一位没有受到摄影训练的人所无法拍得的,而摄影记者又能胜任一般文字记者的工作,并能胜任从突发新闻到图片故事,从影室摄影到体育摄影的拍摄,那么,这才是摄影记者的“专长”。1990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新华社派出采访的都为摄影记者,而不是文字记者。因此,摄影记者仅仅是拍摄日常性新闻以应付版面需要,远远不够了。

     四、增强亲和力。

     鲜明的视觉形象是新闻摄影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党报新闻摄影之所以不令人满意,是因为党报摄影报道一手过“硬”,一手过“软”。“硬”在偏重于权威性、工作性、导向性,“软”在忽视了报纸作为新闻媒介的市场性、服务性、贴近性;“硬”在偏重于灌输、教化、启迪功能,“软”在忽视了沟通、交流、娱乐功能,轻视了读者的认可;“硬”在成就经验多,工作汇报多,典型报道多,“软”在社会新闻少,服务信息少,知识娱乐信息少;“硬”在静态新闻多,“软”在动感新闻少;“硬”在不讲时效的多,“软”在抢第一时间的少;“硬”在一厂一村多、单兵作战的报道多,“软”在全局性、策划性的报道少;“硬”在“排排坐,围一垛”的摆拍模式多,“软”在抓拍模式少,充斥着无关痛痒的、内容空泛的印证式图片,这样的作品自然无法吸引读者。

     省级党报是以刊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的格调严谨的、高品位的严肃大报。当然,严肃并不意味着党报可以板着面孔说教,党报也必须增强可读性、贴近性和服务性,新闻摄影尤其要如此。事实证明,刻板说教式的报道方式是吸引不了读者的。要提高党报新闻摄影的公信力,就是要有亲和力的视觉表现方式,有亲和力的新闻视觉传播,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始终,以亲民性、亲和力、亲近度实践“责任造就公信力”的理念。

     党报新闻摄影要提高公信力,占领新闻摄影主战场,就要改革不适应现代报业发展的图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要改革固守在党报从业人员头脑中的不合时宜的办报思想,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格遵循新闻摄影规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始终牢记新闻摄影的目的是报道事实、记录历史。如果把手段当成目的,那么新闻摄影将会失去它真正的灵魂而被历史所遗弃。
     (编辑:徐蟾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