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2月>>本页
站内检索:
电视新闻细节谈…………………………………………张 晟
(2007-02-27 15:47:45)

   张 晟(武汉广播电视总台 430015)

          电视,较之其它媒介或文学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声画形象。从事电视工作的人,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做好“声画形象”的文章。有人研究电视文稿,有人钻研电视摄像,还有人提倡声画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使我认为,“细节”也是做好“声画形象”不容忽视的要素。

     什么是“细节”?《辞海》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部分……”这个最小的“组成部分”对文学作品有什么功效呢?

     读过《儒林外史》 ,你也许会淡忘严监生这个名字,但对这个吝啬鬼临终前“两根灯草”的细节一定印象深刻;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定会难忘文中所写的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景,更是难忘蕴含在背景中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生活中充满细节,细节中发现新闻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新闻是一项基本功。生活是新闻的重要源泉。生活中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如何在其中取我所需?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往往能给记者带来“意外”的新闻。

     在武汉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我们“盯”上了一位女代表,原因是她的提案关系到武汉周边地区的饮用水问题。我们原本打算针对这一提案做一个反映市人大代表心系农民的深度报道,可是,在这位代表的房间里,我们注意到书桌上有不少药瓶。这位代表是带病坚持开会?这一细节让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报道方案。

     经了解,这位人大代表确实患病未愈,不过病倒的还不止她一人。在人代会期间,这位市人大代表和她的丈夫双双病倒住院。她白天照常开会,晚上赶回医院照料比自己病重的丈夫,同时自己还要接受治疗。经过采访,我们拍摄了电视新闻专题《寸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一位女性人大代表作为妻子和人民代表所肩负的双重责任。这篇来自“生活细节”的专题获得了当年人大好新闻一等奖。

     在武汉市国有企业机制改革中,不少新闻单位争相报道了武汉晨鸣纸业公司的成功经验,我的几位同事也接到了同样的报道任务。在采访中,他们没有像其他记者那样,坐在办公室里听企业负责人介绍、搜集一些企业改制的经济数据和事例,而是深入一线,和工人们交谈,试图捕捉一些意想之外的素材。在闲聊中,他们发现了几个细节--“晨鸣”拆除了职工操作台前的坐椅,让所有工人都站着上班;拆除了厂内的职工洗澡堂,杜绝了改制前上班洗澡的旧习;还拆掉了厂房旁的办公大楼,把公司经营人员隔离在生产线之外,避免相互打搅。这“三拆”看似琐碎,却整治了“老国企”的部分通病,直接体现了“改制”带来的变化。利用这些细节拍出的电视新闻专题《晨鸣三拆,拆出一片新天地》,以其独特的视角,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武汉的新闻媒体中曾有过不小的反响。

     这些貌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抓住了它们,对新闻作品来说,“就像一只被剥开的石榴那样暴露于众,易被人们接受。”(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面对饱含新闻素材的现实生活,如何选材一直是电视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课题。关注一些不惹眼的生活细节,可能对“选材”有一些用处。

     著名电视记者冷冶夫在拍摄《我爱孩子更爱书》之前,就曾面对两个选题。一个是优秀司务长,在基层艰苦奋斗十几年,搞好了部队伙食,还在思想政治方面有所建树,荣立了二等功;另一个是叫贾丹兵的部队医院文职女军官,带着孩子,用业余时间写出了五本书。从电视画面的角度考虑,部队司务长的活动范围要比医院里打针、吊瓶强得多。可是,冷冶夫选择了后者。这是因为,作者了解到了一些令他感动的细节。贾丹兵为了写书,用背带把孩子绑在背上,用广播里的“小喇叭”哄孩子。孩子听着广播里的小喇叭讲故事,她就可以写书了。小喇叭的声效、孩子顽皮的样子以及噪音中主人公写书的情景,这些细节感染了作者,勾起了他的创作欲。这时,生活的细节已聚变为艺术的灵感,它的生动与真实,渲染、烘托了报道主题,成为左右作者选材的关键。播出后证明,也正是这些细节打动了观众。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是发现”。可见,生活中处处有细节,我们需要的素材往往就隐于这些易被忽略的细节中。

     能够从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关注并提炼出具有新闻意义的细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样的本领,正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所应孜孜追求的。
    
     生活的细节蕴涵着新闻,新闻的细节包含着信息

     什么是“新闻细节”呢?“细节,一般是指新闻作品中具体描写的地方”。(《新闻采访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这里的“细节”,一般是指围绕于主题周边,利于表现主题,益于传播效果的新闻事实。多数情况下,它所传递的是服务于新闻主题的一种“从属信息”。

     我曾经跟随摄制组去湖北西部拍摄一部反映山区教师的专题。摄像为了画面的精良,早早地架上了机器,还布置了“三点”灯光,又规定了主陪体、前后景。正当开机时,一只农家狗窜进了教室。他赶走了狗,还清除了教室屋檐下的鸟巢,以免影响画面构图。拍摄出来的这组画面,构图精当,灯光讲究,可是,正因为人为的安排,使之失去了鄂西山区的特点,说是城市学校也不为过。农家狗、檐下雀这些细节,虽然不能直接表现山区教师的主题,但这正是山区与城市的区别。这样的细节所传递的从属信息,应该是这一专题求之不得的,又怎么能人为地删去呢?

     去年,武汉社会福利院帮助一位离家九年的孩子找到了母亲,院方决定护送孩子回家,我台记者也追踪拍摄了这一事件,主题是反映社会主义福利事业给那些不幸孩子带来的温暖。采制回来的片子中有一处细节令人回味。

     这个孩子在福利院叫着老师“妈妈”,找到自己家后又出现另一位“妈妈”。孩子站在两个妈妈中间,一只手紧握着“福利妈妈”的手,另一只手则被“亲生妈妈”紧握着,摄像记者用画面锁定这一正一反、一主动一被动的握手细节,同时画外音中也适时地点出了孩子与两个妈妈之间的亲与疏。这一细节看似闲笔,却正好传递了一个服务主题的从属信息:正因为这孩子在福利院里得到了一份温暖的母爱,使他在感情上仍依赖着福利院的老师,以至于在见到亲生母亲的时候,倒还显得生疏了。

     电视有着兼容性强、受众面广的优点,也有顺序传播、转瞬即逝的局限,保留性和选择性上都不如印刷类新闻媒介。这促使电视人意识到“兴奋点”和“重复性”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程度,并在电视剧中已被充分运用。对于电视新闻,怎样增强“兴奋点”?细节或许能有功效。

     《胖连长和他的连队》是多年前的一部电视专题片,直到现在仍是北京广播电视学院的常用教材。作者对“胖连长”许文峰的一段细节描写“他的腰围与裤长一样,同是2.9米;身高1米62,体重正好162斤……得意的时候,他总爱抓几下头……可能是由于个子矮,训练时他总爱坐在墙墩上……”风趣生动、细小的环节,貌似平常实则精妙;看似随意之笔,实则是匠心所在,魅力无穷。这一小段一下子抓住了受众的“兴奋点”,让他们有了看下去的兴趣。

     在一部反映大学生军训的片子里,有一组紧急集合后的长镜头细节:参加军训的男女大学生们洋相百出,穿反鞋的,系错扣的,倒背背包的等等。这样的细节让人忍俊不已,“兴奋点”的作用充分体现。

     还有一类是用镜头语言来交代细节,通常是通过捕捉被摄人物下意识的行为。如观看演出时,人们或张嘴笑、或皱着眉、或忘记擦掉嘴边流出的口水等各种表情。有一部《山泉屯的棋迷们》,画面连续抓拍了几个观棋人的特写:有的在张嘴凝思,有的在搓脖子,还有一个突然大叫起来,好不热闹,把棋迷们的“迷”淋漓尽致地用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细节既能丰富视觉感官,同时也能增强画面的趣味性。

     许多新闻活不起来,读者过目即忘,正是因为作者不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体现事物,习惯于用空泛的道理、榜样的形象来一而概之。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报道读后,其余部分都没有印象,但其中某个细节却记忆犹新。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同理,在新闻作品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正确运用细节,对新闻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闻细节不是特写镜头

     新闻细节如此重要,在摄像手法中如何表现呢?是不是特写镜头就等于我们所说的新闻细节呢?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应该先明白摄像手法中的特写镜头。

     被摄体形象在取景框里或画平面上的变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景别的变化。景别归纳起来,无外乎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几种。

     什么是特写?“特写,突出地强调人或物的一‘点’,即局部细节,通过一点窥视人的内心或物的本质。”(《摄影构图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特写画面往往使被摄体形象专一、集中和凝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摄像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常用这一景别来表现细节,如专注的眼神、握笔书写的手等等。虽然特写画面所反映的大多是值得留意的新闻细节,但是细节却不是特写镜头所能全面诠释的。如获得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新闻《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中,有一个老太太不断用手拍打桥栏的细节,它所传递的是上海人民看到新大桥心情激动的从属信息。表现这一细节的镜头,就不能只是手与桥栏的特写,新闻中的画面是:以老人侧身拍打桥栏为主体、四周看桥的人为陪体、江面做景深的一个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交代内容清楚,现场气氛较浓,更能体现出人物的心情与感观,使受众在瞬间对这一细节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镜头语言所要表达的效果。可以这样说,“特写”是“细节”惯常选择的表现手法之一,却不能和其本身划等号。

     细节对新闻相当重要,但其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又让人难以捕捉,我们只有在采访活动中时刻做有心人,训练自己牢固树立细节意识。同时,对细节的运用,也应精心把握。细节的表现应服从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本质、增强传播感染力为目的。相反,繁琐的细节,与主题无干的枝蔓,则不仅会淹没新闻作品的主体,还会影响新闻的主题思想。

     总的来说,生活中充满细节,细节中蕴藏新闻;新闻中的细节像跳动的精灵,丰满着新闻作品。树立细节意识,对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编辑:徐蟾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