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人们开始兴高采烈地购置年货。回首刚刚过去的2006年,许多人的脸上绽开了开心的笑容。这一年,随着国家、省、市各项改革措施的扎实推进,不仅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2006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历史性地达到10370元,实际增长12.6%,这是2003年以来实际增长最快的一年。
经济发展了,就业人数增加了,退休金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了……一项项惠民政策,正引领着人们奔向越来越宽裕、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新闻点击
“2006年,我的收入多了”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人们开始兴高采烈地购置年货。回首刚刚过去的2006年,许多人的脸上绽开了开心的笑容。这一年,随着国家、省、市各项改革措施的扎实推进,不仅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百姓生活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点击一:退休金涨了
今年65岁的程先生,是沈阳市一家企业的退休工人。记者采访时,老人刚从银行里领出了“退休工资”。“去年沈阳市提高了退休金标准,我们的收入也相应地提高了。”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据程先生讲,现在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每月有1700多元,经济条件不错。一对儿女都已分家另过,不用他们操心了。两位老人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医疗花销很少,有个头疼脑热的单位每月给缴纳的医疗保险也够用了。
程先生现在和老伴有时间就帮助儿女们照顾照顾孩子,还经常和以前的同事们聚一聚,老人说老两口现在生活挺好。
记者从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2006年沈阳市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超常措施,在2006年10月25日将全市72.8万退休职工的补发及当月养老金12.6亿元全部发放到位,调整后沈阳市退休职工人均增长养老金155元。2006年沈阳市城市居民人均退休金3924元,比上年增长21.4%,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个百分点,创下历年来退休金拉动作用之最。
此外,沈阳市还推出了调高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标准等多项措施,使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006年9月1日沈阳市调整了月最低工资标准,市内九区月最低工资标准由原来的400元调整到550元,三个开发区由450元调整到650元,四个县(市)由350元调整到450元。2006年沈阳市失业保险金待遇调整后,市内由原来的223元提高到310元和350元,四个县(市)由178元提高到275元和310元。
点击二:就业的多了
就业空间越来越宽阔,下岗就业者越来越多,这为居民提高收入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刚刚找到小区治安巡逻公益岗位的张先生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党和政府时刻想着我们这些下岗工人,帮我们找工作,解决我们的实际难题,让我们的心里暖呼呼的。”
2月3日,记者从沈阳市了解到,2006年沈阳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近四年来首次降到了5.07%,就业形势明显好转。
政府加大开放力度,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实施零就业家庭工程等举措,为居民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式趋于灵活,兼职和参与零星劳动者越来越多。2006年,沈阳市城市居民这类收入人均为148元,比上年增长1.5倍。
点击三:个人纳税额少了
张先生是沈阳市一所高校的教师,教会计学专业,出于职业的特点,去年年末他盘点了一下自己的个人收入情况。“去年是我上班10年来收入最多的一年,工资涨了,尤其是去年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我一年就少缴纳了1000多元。这等于我一年增加了1000多元的收入啊!”张先生高兴地说。
张先生现在每月的工资加奖金在3600元左右,扣除公积金、保险等,每月剩3200多元,按照去年1月1日实施的 《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个人生活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 (辽宁省执行的是900元)上调至1600元,他每月比以前少缴纳个人所得税近90元,一年下来就少缴了1000多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新《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累进税额也作了相应调整,这使得多数在职人员的纳税额明显减少,起到了增资的作用。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一年来,我国大约减少个人所得税纳税人2000余万,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有所减轻。
据沈阳市城调队的调查统计,2006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纳税额比上年减少31元,降幅达36.8%。尤其是中低收入户,纳税额减少幅度更大。沈阳市城调队按收入高低将抽样调查户分成5组,结果显示:20%的高收入户纳税额减少22%;20%的较高和20%的中间收入户纳税额分别减少65%和63.2%;20%的较低和20%的低收入户纳税额分别减少72.8%和85%。沈阳市城调队有关人士介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缓解了贫富差距,也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更趋合理和公平。
点击四:公积金提取转为可支配收入了
在沈阳一家企业上班刚刚5年的李先生最近选购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首付10万元,其余的贷款,现在连装修的钱也不愁了,公积金卡里的钱已经5万多了。房证办下来后,他就可以提取这部分“应急”资金了。
李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在以前,像我这样刚上班的年轻人想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真有些不敢想啊!”
记者采访了解到,2006年,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沈阳居民将公积金提取出来,转化为可支配收入的明显增多,并正在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新的增长点。据调查统计,2006年,沈阳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87元,比上年增长34.5%。
调查统计
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过万元
2006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0元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对2006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历史性地达到10370元,同比增加1262元,增长13.9%,是2000年以来增幅最快的一年,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6%,是2003年以来实际增幅最快的一年。
7年间位次前移了9位
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1位,前3位分别是:上海20668元,北京19978元,浙江18265元。
2006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体现出增速加快、位次前移等特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1999年的历史最低位次第20位、2000年的第18位、2003年的第15位、2005年的第14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11位,7年间,位次前移了9位。
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达6611元,净增508元,增长8.3%,仍是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达到6446元,净增443元,同比增长7.4%。
此外,人均经营净收入达688元,净增202元,增长41.6%;财产性收入达146元,净增51元,增长53.2%;转移性收入3784元,净增632元,增长20.0%。其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达3090元,净增516元,同比增长20.1%。
全省5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
在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时,辽宁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普遍增加。2006年,全省有5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分别是沈阳11651元、大连13350元、鞍山10761元、营口10135元、盘锦12205元,其中鞍山和营口首次超过万元。2006年沈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4%,这个增幅创下了该市11年来的历史新高。
现象解析
经济增长推升收入增长
统计专家指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经营性支出、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对于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专家分析指出,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整体经济增长的附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必然带来人均收入的增加。
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效显著,全省经济发展迅速。
2006年,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7亿元,增长13.8%,是1994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就业形势继续看好,2006年辽宁就业人数增加,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再就业120万人,稳定就业率达到40%,提高10个百分点,同时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在有计划地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的同时,省政府筹措43.4亿元,提高了329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2万优抚对象抚恤金标准,并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2006年,辽宁投入11亿元,对城镇80万“4050”人员提供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补贴,人均受益1375元;投入1.04亿元,给予困难群体供暖补助;投入14.2亿元,使143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专家建议
四大措施提高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统计也显示,辽宁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长、增速明显加快的同时,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问题仍很突出。由于自身基数较小等原因,导致目前辽宁与全国的收入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倒由2005年的1385元,扩大到了2006年的1389元。
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在存在基数较小、工薪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另外,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平衡,高低收入差距拉大。据对最低和最高的10%收入户的统计,2006年辽宁城镇居民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92元,最高10%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211元,相差21819元。而上年同期的数字分别是2909元和21758元,相差18849元。两年数字比较,高低收入差距绝对额增加了2970元,扩大了15.8个百分点。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对于2007年如何提高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统计专家建议:
一、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相适应。进一步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以内需增长来拉动经济发展,巩固扩大内需的社会基础,形成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和消费需求增长相协调的良性互动。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并在公共财政框架内优先安排百姓关心的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帮困等方面支出,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二、要着力解决工资长期偏低状况。目前,各地已陆续展开了新一轮的工资改革。2007年,辽宁应该抓住此次工资调整的机遇,在财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工资水平。同时借助工资补贴的有利契机,将一切明补、暗补即在实际上属于个人收入的项目逐步纳入工资管理,如住房、车辆、通讯、奖金、差旅、职务职业补贴等,提高补贴标准。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社会保障。
三、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高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2006年辽宁个体私营者人数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人均经营净收入只有688元,仅占可支配收入的6.6%。在转移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将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有必要增加经营净收入等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失业下岗人员的培训工作,转变就业观念;二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为民营经济、个体从业者提供优惠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四、继续提高就业率。2006年辽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比全国(4.1%)高近1个百分点。抽样调查资料也显示,2006年辽宁有收入者人数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77.5%,每一城镇就业人员的负担系数高达2.01。根据2005年的数字测算,如果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而负担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当年辽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640元左右,提高7%以上。所以,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辽宁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要创造一切条件努力拓宽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率,保证最广大的普通劳动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