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人物>>本页
站内检索:

[蒲纺人眼中的张斌之四]心系职工情似海
(2007-03-01 07:45:27)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泉山麓蒲纺集团总部,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林洒落窗边。元月底,我们再次见到张斌,他依然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快人快语。眼前场景,使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胸腔里安着起搏器,血管里搭着支架,20多种疾病缠身的人。

集团办公室主任雷敬元说:“张总对自己是‘粗枝大叶’,对别人却是心细如丝。职工的难处,他记得清,想得多,放不下。”

王建国:一盒蛋糕,一束鲜花,让我们体会到组织的温暖

蒲纺15000名职工,在张斌心中,有千钧之重。

桃花坪社区主任王建国回忆说,这几年每逢自己生日,都会收到邮局送来的一盒蛋糕,一束鲜花。第一次邮局送晚了,张总还特意道歉,后来几次都是上午9点准时送到。

蒲纺的中层干部,说起蛋糕和鲜花,都念叨张斌的情意,“花钱不多,但让我们忘不了蒲纺,体会到组织的温暖。”

张斌挂念职工,方式各异,处处直指人心。蒲纺改制后,有一技之长的工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张斌每到一地,必前去拜访,嘘寒问暖。

福建长乐有一家纺织厂,396名蒲纺工人在此做工。张斌赶到,这个厂的老板说,你们蒲纺出来的人,生产技能、操作水平顶呱呱。张斌却听出弦外之音。有人告诉他,初来这里,待遇低,工人们联合在厂里贴条子,要求老板加工资。老板不敢得罪蒲纺这批熟练工,答应加钱。但后来贴条子也不管用了,因为有更多技工涌向这里。

张斌说:“通过这件事,我感到职工在外面很不容易,看似风光,实则忧伤。”他在集团干部大会上反复讲,要努力改变蒲纺,让大家觉得在家里比在外面好。

江丽玲:40个公益性岗位,支起了40家特困户的“锅灶”

蒲纺职工之难,最难是就业。桂花树社区的江丽玲是张斌的帮扶对象,其女从小脑瘫,20年倚床而活,丈夫遇车祸不幸去世。“厂一垮,所有指望都没了。”江丽玲说。在蒲纺,像江丽玲这样的困难职工不少。他们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拖家带口,长期在高温、高湿、高噪音环境中做工,落下一身病。张斌最感忧虑的,也是这部分职工。为了解决这些特困户的困难,张斌想方设法从赤壁市要来40个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特困职工上岗。

去年10月,江丽玲得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在社区打扫卫生,每月领420元工资。“40个公益性岗位,可是支起了40家特困户的锅灶呀。”江丽玲说。在六米桥社区采访,低保办主任谢保钢拿出一份长长的名单。他们遭遇的,是典型的“蒲纺式难题”:下岗,有病,生活无着。公益性岗位,给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

六米桥小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张艺霞是蒲纺鼎盛时期的见证人之一,曾被评为省劳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过全国人大代表,独创“张艺霞操作法”。2003年买断工龄后,靠2万元钱度日子。张斌找她谈心说:“我知道你身体不好,就不要到私企去上班了,在社区干吧。”张艺霞没想到老总对自己如此了解。她说:“我很珍惜现在的岗位。”

原总工程师刘英茹豆蔻之年进蒲纺,一干几十年,是省委组织部任命的厅级干部,退休后每月只有600多元。她不服穷,出去做保险。张斌得知,对她说:“刘保险,给我买一份吧。”原以为不过说着玩的,第二次见面张斌又问:“我买的保险呢?”当场就办了一份。刘英茹的眼睛湿润了,说:“张总,你每天多少事啊,还这么关心我一个退休的老太婆。”

高虹:病床前一句“同病相怜”,叫我心头一热

2004年9月3日,下岗职工高虹正躺在蒲纺医院打点滴,张斌来到她的病床前。“好些了吗?”张斌含笑问,又安慰道,“别着急,我也有糖尿病,我们是同病相怜呀!”一句话,说得高虹心头一热。

高虹下岗后,又不幸患上了糖尿病。家里很穷,电话报停了,冰箱断电了,心里也感到冷冰冰的。但没想到,作为集团董事长的张斌却这样关心她。“我在协和医院住过院,还动过开胸手术呢。”张斌和蔼地说,“对生活要有信心,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他边说边笑了起来。

病房里愁闷的空气,一下被笑声冲淡了。高虹也觉得心里敞亮了许多。

临走,张斌掏出500元钱,塞到高虹手里,说:“也许解决不了蛮大的问题,但是我的一片心意。”

对实在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张斌尽可能给予资助。桃花坪社区主任徐和元两次陪张斌下访,他回忆道,2006年春节前夕去看望印染厂职工卢胜清,邻居说卢回崇阳农村去了。张斌赶到崇阳石城镇,步行来到卢胜清家,拿出500元钱慰问。患有精神病的卢胜清感激涕零。

这样的慷慨,张斌如家常便饭。他对职工说:“这不是钱,是我张斌的一片心意。”

经历了从辉煌到困顿的蒲纺职工,最能体会这心意的重量。

张斌心语

让蒲纺人重新富裕起来,以我之余生恐怕很难做到,但是想办法消灭贫穷,解决职工眼前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这些事情我要不遗余力地抓下去。

(记者熊家余任浩黄俊华通讯员李小兰)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