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6>>关注农民工>>各方评论>>本页
站内检索:
政协委员:可否让农民工子女享受“两免一补”
(2007-01-31 06:50:30)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记者王孝武 梅军 实习生文闻万方

昨日,出席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代表,纷纷来到武昌报到。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教授段亚辉,带来了一个“想法”:在全省农村初中和小学即将免收学杂费、并且有15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也让在城市里读书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呼声——

农民工成了“两免一补”被遗忘的角落

“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最早是国务院于2003年9月提出的。当时,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从2004年起,湖北省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分步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今年1月25日,省教育厅又发出通知:从春季开学起,湖北省农村初中和小学学杂费全免。

而武汉市2006年已出台政策,对中心城区低保家庭,也实行“两免一补”的优惠。

“农村全面享受优惠,城市低保家庭也有优惠,唯独同样经济困难的农民工,成了被遗忘的弱势群体。”段亚辉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农民工角色尴尬:城里人把他们当农村人看,农村人又把他们当城里人看。到头来两边的优惠政策都没享受到。

段亚辉指出,农民工虽然在城里拿工资,但扣除吃、住、行等费用,一年剩不了几个钱,仍属弱势群体。鉴于此,“两免一补”政策应该将农民工群体纳入进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现状——

儿子学费压得“扁担张”喘不过气来

昨日下午,记者在亚贸广场附近,找到了做“扁担”的张师傅。9年前,他和妻子一起从云梦来到武汉。如今,他们10岁的女儿芸芸(化名),在石牌岭小学读四年级,儿子在汉上幼儿园。

“女儿一学期学费200元,儿子读幼儿园一个月160元,再加上他们每个月的生活开销,我们这点收入,真有点承受不了。”张师傅说,他和妻子一个月收入不到1000元,几乎全给俩孩子花了。

和张师傅一样,来自汉川的陈女士,同样难以承受子女在汉读书的学费之重。听说在家读书学杂费全不要了,只交几块钱就可以读书,她更是打消了将孩子接到城里读书的念头。

“如果有条件,我不会把小孩单独丢在家,一定让他们来武汉读书。”陈女士说,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和自己待在一起,但她和丈夫都靠擦皮鞋为生,怎么担负得起孩子来城里读书的开销呢?

●交锋——

给农民工子女优惠将造成城市人口膨胀?

对于段亚辉委员提出的“给农民工子女‘两免一补’优惠”的建议,湖北省教育界一位人士,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说,段教授的想法是好的,但操作起来很难。如果给农民工子女“两免一补”的政策优惠,将使大量农民工子女为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涌入城市就读,从而挤占城市有限的教育资源,甚至造成城市人口膨胀。

此外,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也将影响城市教育部门进行规划,影响到城市中小学的布点设置。所以,这个口子开不得。

对此,段亚辉认为,给予农民工子女“两免一补”优惠,并不会造成农民工蜂拥进城、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紧缺的现象发生。“农民工一般在城里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居住条件,才会把子女带到城里接受教育。那些在城市里短暂停留、居无定所的农民工,一般不会把子女带到城里来接受教育。”段亚辉说,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并不只取决于有无“两免一补”政策,还取决于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居住条件。单纯给予“两免一补”政策,会鼓舞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城,但尚不至于到失控的地步。

段亚辉指出,有关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可限制享受对象,即在城市里居住、工作并达到一定期限的农民工,其子女才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记者附言:亲爱的读者朋友,对于段亚辉委员提出的“给农民工子女‘两免一补’优惠”的建议,你是怎么看的?今日8:00~18:00,本报将开通热线电话027-86770176,欢迎各位发表看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