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6>>关注农民工>>本页
站内检索:
同在一片蓝天下:看黄石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④
(2007-03-03 07:35:37)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 张兴旺 黄宣传 通讯员 雷宇

寒假前一天的课间时分,黄石港区老虎头小学红色塑胶操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身着一样的校服,有着一样稚嫩的面庞,显现出一样的鲜活与朝气,很难区分哪是城里孩子,哪是农民工子弟。“我喜欢现在的学校,有干净的厕所,还有电脑。”在六年级一班教室见到陈芊时,她正跟着音乐老师学习音符、音调,小姑娘摇头晃脑,有板有眼。

12岁的陈芊老家在鄂州乡下,爸爸妈妈在黄石打工多年,五年级时转学到老虎头小学。

陈芊说,以前乡下的学校只上数学、语文,进城后多了英语、音乐、体育、科学、信息等课程;现在的学校,操场有滑梯、乒乓球台,周末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学校一年春秋组织两次旅游,这在以前的学校做梦都想不到。

说起新学校的好处,一群农民工的孩子叽叽喳喳地叫起来:“老家的小学总是布置很多习题,每天做不完,这里作业少了;这里的老师总是及时总结,给我们讲学习方法……”

黄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介绍,目前,黄石地区有9223名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里学校就读,仅老虎头小学就有400多人。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定点就近入学,统一编班、排座、收费,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刚进城的农村孩子,遇到不少的尴尬。”老虎头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吴丽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来自黄冈的农村伢,第一天上学作自我介绍时,因普通话说不准,把“黄冈”说成了“房岗”,引得哄堂大笑。

吴丽萍说,方言只是进城农民工子女遇到的尴尬之一,还有学习习惯、穿着、消费的差距等等,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磨合,现在许多隔阂消除了。“我不觉得现在和城里同学有什么不同。”11岁的韩梦洁是一个从自卑中走出来的阳光女孩。

韩梦洁的班主任至今记得,刚来时,这个农村小姑娘一周没有和同学、老师说过一句话,都是一个人悄悄地来上课,静静地坐在那里翻书、听课,下课又悄悄离开。

原来,梦洁害怕家里穷,被同学看不起。了解她的心结后,老师两次上她租住的地方家访,和家长一起为她鼓劲。只要看到她坐在教室不动时,老师就提醒她:“不要一个人坐着,和同学们一起玩去。”

渐渐融入同学中的梦洁,在体育和画画上很有兴趣,比赛中还得过奖。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和同学有说有笑,元旦班级晚会上,她还登台表演,赢得满场掌声。

老虎头小学校长谭杏芝多年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在她看来,“乡下孩子进城,差距和隔阂必然存在,我们不能回避,但更应认识到,融合需要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谭杏芝介绍,农民工子女进城只是第一步,后面仍有许多细致工作要做。针对农民工子女进城后怎样融入城市的问题,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春节假期,6年级的陈强报了一个舞蹈培训班。他说,城里的假期生活比农村丰富多了。

陈强的老家在黄冈,来黄石之前不知道电脑为何物,现在他已经学会了拼音打字,会玩字母游戏。“黄石的学生还会上网呢!”陈强仰起头,明亮的眼神里满是希冀。

陈强爸妈已在黄石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在陈强的潜意识里,老家的概念已渐渐模糊,“我想做个城里人,老家那边太脏,牛羊都往外面赶。”

该校老师程瑶介绍,他们班上46名学生,有20多人来自农村,家访中了解到,在黄石租房居住的达到85%以上。在一次调查中,程瑶发现农民工子女虽然对于童年的农村生活,对于家乡的小河流,有着难以割舍的眷念,但他们中95%以上表示“要考大学”,不想再回到农村去。

记者感言 对农民工子女就学、教育的关注,不仅仅是让他们有地方读书、有地方识字的事情,而是关系到让他们从小接受城市现代文明教育、接受主流价值观念以及适应崭新生活方式的大事。把农民工子女造就为一代新人,他们就能与城市“接轨”,就能实现“整体转移”,直接成为城里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