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6>>关注农民工>>本页
站内检索:
打工新一代——看黄石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2)
(2007-02-24 08:20:44)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张兴旺 黄宣传 通讯员雷宇 皮咏龙

一头火红的披肩染发,左耳挂了颗仿钻耳钉,牛仔上衣有8个口袋,崭新的牛仔裤腿上别出心裁地挖了一个大洞。这便是在黄石市黄石港区时尚剪吧打工的汪一宏的打扮。“春节到了,理发的人特别多。”汪一宏边干活边打招呼,丝毫没有乡下伢的胆怯。

21岁的汪一宏来自浠水县关口镇的一个小山村,初中刚毕业,父母便送他到北京学美容美发,后辗转来到黄石。

在消费方面,汪一宏不像他们上一辈的打工族那样节俭,消费项目和城里孩子差不多:每月买衣服,200元;蹦迪两三次,150元;下班消夜,100元;买彩票,200元;手机话费、上网等150元。每月1100元工资的汪一宏,基本成了“月光族”。

几个月前,汪一宏把原来积攒的3000元钱全部掏出来,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不仅有摄像头,还能看电视。网上看连续剧,他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汪一宏,尽管户口本上仍是农民身份,但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用他的话说,“自己家里的田地在哪都搞不清。”

李婷是个女孩子,与汪一宏比较起来,显得“懂事”多了。

21岁的李婷家在鄂州花湖农村,初中毕业那年,听说江对面的黄石美岛服饰有限公司招工,拎上一套换洗的衣服就跑了过来。而今她已是公司的缝制班长,手下管着20多号人。

对于目前的生活,李婷很满意。她的工资已从刚来时的500元涨到了1500元;平时喜欢和几个同室女孩一起逛街买衣服;前不久喜欢上了照相,几个人合买了部相机,一到周末就往公园里钻。

李婷喜欢看的书是《读者》,有感悟的地方抄下来,已抄了满满一大本;平时最喜欢给班里的工人讲的话就是,“技术改变命运。”

打工几年,李婷有了一些积蓄,想买个电脑,便于学习和查找资料。

李婷目前还没有谈男朋友的打算,也没想过买房子,在她看来,现在交通方便,农村的空气很好,以后在农村建房都行,关键是要学到一门技术,在城里有个稳定的工作。

说起将来,李婷心里已经有了一幅蓝图:“开一个服装厂,设计自己喜欢的衣服。”

20岁的陈昼与李婷同是鄂州人,老家在碧石镇樟树岭村,初中毕业,就随父母来黄石打工,投奔在黄石楚乡厨艺大酒店做厨师的堂哥,杀鸡、杀鱼,练刀功,做卤菜,一步步做到了凉菜房的质量总监。刚进城时,陈昼穿着深蓝色的厨房工作服,身上沾满了鱼鳞,有时上街,还会遭遇异样的眼光。有一次,陈昼在某专卖店看中了一款旅游鞋,想试试脚,可营业员爱理不理地说,“你又买不起,试什么试,想过瘾是吧?”陈昼感到一股热血往上涌,他掏出身上的1500元钱,“啪”的一声摔在收银台上,“这钱够不够?”事实上,陈昼早就迷上了名牌,像特步、安踏、森马等,都是他常常光顾的牌子,当年工资才500元的时候,陈昼就曾花600多元买了件耐克的外衣。

在陈昼看来,爸爸妈妈出来打工,买衣服都是到小集贸市场,一件衣服常常穿四五年,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就是在老家盖新房子。而他们这一代,打工求生存不是目的,学一门技术,改变命运才是最终的目标。

一次逛街时,陈昼在市工人文化宫门口看到一位老人画素描,便每月花80元拜师,学着画人、画鸟、画鹤。在半年后的武汉美食节雕刻比赛中,陈昼和同事合作的《荷趣》,因自然逼真、笔力深厚而引得满场喝彩,还给酒店捧回了一块金牌。

前不久,楚乡厨艺大酒店投资千万元,新开了一家连锁店,准备派陈昼过去负责凉菜制作,并让他拥有2%的股份。“从离开农村的那天起,我就没想过要回去!”陈昼扬起头,望着酒店窗外熙熙攘攘的过客,异常坚定。

记者感言跟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其子女追求更高。他们的父母是以家乡为参照物,能够在比农村生活条件好的城市生存下来,就感到满足了。而他们的子女,也就是第二代农民工,是以城市同龄人为参照物的。与他们的父母比,这些年轻人不仅向往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而且对尊重、平等和社会认可等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进城打工的目的是改变命运,最终成为城里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