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6>>关注农民工>>本页
站内检索:
[关注农民工找岗]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成新景
(2006-02-20 04:40:29)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唐晓安、通讯员卢佩云、李军华)“家门口月薪800元,比在汉拿1000元,比在沿海拿1200元还划算。”10日,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三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招聘会上,40岁的金口镇农民胡红卫与当地华泰植物油公司签订就业意向书后说:“在家门口就业,既可照顾家人,又能免除亲情分离痛苦,还减少了外出往返的开销。”

对此,京山县新市镇水峡口村41岁的曾德秀深有同感。“在家门口打工好,每天可回家,工资有保障。”去年底,与曾德秀同在广州当制衣工的4名老乡,如今都回到家乡在华尔靓实业有限公司上班。“将招聘会摆在农民家门口,就近找工作,目的是为了有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江夏区农业局副局长陈卫说,江夏农业人口47万,每年新增劳动力3000人。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全区约有一半农业人口需向非农行业转移。

陈卫说,江夏区有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11家,每年可安置周边农民工3000多人。全区8万亩花卉苗木基地需大量剪枝、施肥、移植和管理的人员。18所高校、约20万在校生落户江夏,带动全区第三产业发展。全区每年出栏生猪上万头的厂18家、家禽养殖上万只的小区11家,也吸纳了大量农民工。

他说,随着全区“一主三化”步伐加快,民营经济进一步活跃,新企业不断上马,加上中商、中百、武商等连锁超市落户江夏,需要更多的农民工。

据悉,10日,该区40多家本地企业进场,提供3000多个岗位。截至当天下午17时,有1152人签订就业意向。

记者在江夏、汉川、仙桃、京山等地采访发现,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有序走向多元。除到沿海及大城市就业外,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宜城为外出务工者送上法律书籍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通讯员刘华、杜江波、赵德志)7日,在宜城市客运站,该市司法局、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热情为近200名外出务工人员,发放《给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属的一封信》及书籍《法在身边》。

一位外出务工人员接过书,高兴地说:“可以把这书当作我们维权的一个‘护身符’!”

去年7月,该市司法局、市法律援助中心与在温州、台州、张家港等宜城籍打工人员聚集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签订了法律援助友好联动协议后,20多名宜城籍打工人员通过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获得及时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今年,为了让更多的外出打工人员能通过这一法律援助渠道,维护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从正月初一开始,该市司法局、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市广播电视节目中,滚动播出相关信息。目前,外出务工者领取法律书籍1000多本。

应城定向派遣农家女外出务工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李保林、通讯员郑毅)13日,由应城市妇联培训的22名农村外出务工妇女踏上南下列车,前往深圳从事家政服务。

应城探索建立农村妇女外出务工定向派遣机制,以解决农村妇女转移就业难题。春节前,应城市妇联通过和深圳妇联联系,达成定向组织农村妇女到深圳从事家政工作的共识。根据两地妇联组织协商,应城妇联负责提供劳务输出人员及其相关资料,深圳妇联则承担家政基本技能培训和法律维权等服务。为把这好事办好,应城妇联利用春节积极宣传,并做好调查摸底工作。2月初,他们确定22名身体健康、热爱家政工作的农村妇女作为首批派遣对象,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岗前培训。妇联还向每人赠送了一本《外出务工女性读本》,发放了维权跟踪服务卡。

应城市妇联主席赵静表示,这次定向派遣活动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她们将探索建立与更多用人单位和地区的合作关系,引导更多的农村妇女转移就业,使她们在致富奔小康中撑起半边天。

[新闻分析]

有序转移好处多多

记者唐晓安 通讯员卢佩云 李军华

我省现有农村劳动力2000多万人,根据目前农村生产水平测算,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最多只需900万人,富余1200万人以上。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同时,一项资料显示,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全省农村劳动力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去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584.12万人,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89.1%。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介绍,未来5年,我省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预计今年全省城镇需就业总量在120万左右,而新增就业岗位只有约70万个,供求缺口约50万。”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邵汉生日前说,目前仍有6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未实现再就业;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中,有40%属于灵活就业,收入低、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再次失业。每年因企业改革裁员和由就业转失业需要安置的人员达20万。此外,已进入新生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全省城镇每年新成长劳动力40万人。

那么农村剩余劳动力,该转移到哪里去?“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是,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盲流状况。”省社科院研究员邹进泰认为,农民工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盲目流动,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造成外出务工农民的亲情分割和一年盖过一年的交通运输紧张压力。

专家称,实现农民工的有序流动,才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所谓有序流动,既包括了把劳动力培训后有目的地组织到沿海及发达的大、中城市实现就业,也包含了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使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和创业的舞台。

因此,农民工的就近转移,也成为时代的一种呼唤。

事实证明,江夏、汉川、仙桃、京山等县域经济活跃、产业集群扎堆的地区,当地外出务工的农民不但较其他经济落后地区少些,而且该地区每年还吸引大量周边县市务工人员来此就业。“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业内人士指出,当务之急是,着力推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改善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环境,启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乡乡通”工程,在让农民工有序向外转移的同时,也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有序地就近转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