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北日报>>社会新闻>>本页
站内检索:

“湖北张海迪”田子君的故事 轮椅上写就诗篇
(2007-03-07 08:29:46) 荆楚网-湖北日报

 通讯员孙润华 郑毅

苦难磨砺品格

1978年出生的子君,原是一个爱蹦爱跳、爱唱爱闹的小精灵。3岁时,她腰部以下因病瘫痪、双手发育不正常、嗓音也变得沙哑。更不幸的是,子君的妹妹田小君下肢先天性瘫痪且是弱智,弟弟田坤也被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了治病,子君的父母四处求医问药,大举借债,花了10多万元却仍无力回天。

成长在这样一个苦难的家庭,身体又残疾的子君,却没有向命运低头。

8岁左右,子君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便请求妈妈给她买来一年级的课本,教她识字念书。半年后,妈妈实在太忙,无法坚持教子君。好学的子君便找来小字典,买来收音机,不分白天黑夜地看拼音琢磨着学习,不懂的再请教妈妈和小伙伴。

除了自学,小子君还努力为妈妈分忧。买不起轮椅,她靠挪动小板凳,帮妈妈做饭、洗衣、扫地、织毛衣。有时候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或是划破了手指,她总是对着心酸的妈妈一笑,再坚强地爬起来。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4年后,子君的爸爸田长年下岗,妈妈陈金美是农民。为给3个残疾孩子治病还债,他们不得不先后到沿海打工。

母亲这一走,为节约车费整整8年没回家过春节。所有的家事都得由子君来打理,16岁的她自此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看着残疾弱智的妹妹、年幼生病的弟弟,子君说:“当时觉得天都塌了,特别孤单无助”。

然而,父母打工微薄的收入还不够还债。1997年,田家无奈卖掉了仅剩的财产——一栋土坯房。失去栖身之所,子君家搬进了被人废弃的低矮、阴暗、潮湿的小房子,两年后才住进了用石棉瓦搭的棚子里。

1997年到1999年的那段日子,是子君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最艰难的时候,没意识到那是苦难”,子君说:“当时只想着怎样去克服”。面对弟妹的饮食起居和一大堆的家务活,子君紧咬牙关,一点一点地挪动着小板凳,做饭、扫地、洗衣服……

妈妈知道子君的艰辛,便写信鼓励道:“人活着都会有困难!只要你咬咬牙,就会过去!”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子君反过来安慰妈妈:“我知道,困难与生活同在,努力克服它,生活才会有希望!”

在苦难的磨砺中,子君越来越坚强乐观。她说:“每个人都有困难,我的困难比别人大。但是,我爱辛劳的双亲、爱相依为命的弟妹、向往更美好的生活,这一切鼓励我要坚强勇敢,平静接受苦难、坦然面对困难、努力解决问题。”

  诗歌照亮生活

“如一条纯清的溪流/从你指缝滑过的/仍是我生存的乳泉/像一团彤红的煤炭/在你眼里燃烧的/正是我生命的火焰……”这乐观、细腻诗句,就是子君的《生命之曲》。

子君与诗的缘分,要从“良师益友”收音机说起。1990年,妈妈怕子君孤单,给她买了一个小收音机。那部收音机成了子君最好的伙伴。妈妈走的那段日子,她每天都是一边做饭一边听收音机。从此,她一有空就抱着收音机听“今夜不寂寞”、“楚天夜话”以及面向残疾人的“健全人生”等栏目。通过收音机,她知道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通过收音机,她结识了很多陌生的朋友。

当田子君收到第一封陌生朋友的来信时,她高兴得半夜睡不着觉,看着别人一手漂亮的字,子君把那信当字帖,吃力地临了一遍又一遍。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在孤独中萌发了用文字表达内心感受的想法。

从广播中,子君听到了许多身残志不残的故事,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学会了普通话,开始思考人生。她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既残疾又愚昧的人!”

1994年,子君拿起手中的笔,给妈妈写信汇报家里的情况、诉说思念之情。她还试着给楚天广播电台“健全人生”栏目寄了一封信。子君在信中介绍了自己,并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渴望。出乎意料的是,电台的主持人很快将信全文播出,还回信鼓励她坚定信心:“只要努力,健全人能做到的事,残疾人也能做到。”

子君备受鼓舞,更刻苦地学习文化、笔耕不辍。通过广播,子君还结识了一些乐观向上的笔友,她们书信往来,对子君促进很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子君的诗歌《走出自我》发表在《应城日报》上。这大大激发了她进行文学创作的信心。此后,她更加坚持不懈地追求文学创作。

子君说:“我喜欢诗的表达方式,投入的是最饱满和真诚的情感,诗能倾诉我的灵魂。”子君创作的百余篇诗歌、散文先后在各级媒体刊播,其中有二十多篇获得省、市、县级征文奖。2005年1月,她的《打工的母亲》还获得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打工故事”征文一等奖。

诗歌照亮了子君的生活,让她更乐观能干。她用风干的美丽花朵装点诗集;用葱绿的水仙、绽放的腊梅、淡雅的水墨画扮靓居室;用绣着“LOVE”的粉色皮筋、火红的围巾打扮自己……她用残疾的双手画画、练习五笔打字、聊QQ、写博客、在线投稿……

诗歌的风帆,也带着子君的坚强走出了小村庄、走出了应城。2006年5月,田子君获得第五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的殊荣;2007年春节,民政部与央视启动“春暖人心”大型媒体行动,她的事迹又成为精神鼓舞类故事范例,2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上专题播出。

新春前夕,田子君的诗歌研讨会在应城召开,这是应城首次为文学爱好者开研讨会,来自孝感学院、孝感文联等单位的10多名专家、作家、诗人,对她的诗歌进行了点评,已收集在《轮椅上的诗行》中。


  爱心回赠社会

“帮别人走出困境,才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子君说。

在子君困苦的日子里,许多好心人帮助过她:朋友帮她寄信、邻居帮忙挑水……后来,社会知道了她的故事,也纷纷解囊:

2005年应城市民政局出资1万余元,帮她家盖了房;市人民医院派专家为她定期检查身体,免费送医送药;孝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栾春海1年内5次看望她,送来1000多本书、生活用品和慰问金。在应城市委书记谢思芳关照下,她家办起了阳光工程培训点。驻地武警部队、民间文学研究会等团体和组织来了……这些,都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无价情谊,让她懂得感恩,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那年夏天,非典闹得正凶的时候,子君接到了一封从广州寄来的信:“我叫李威(化名),和你一样是个残疾人,但我没有你坚强,我希望和你变得一样坚强。”子君在回信中诚恳地说:“我们都是残疾人,我们互相鼓励,让彼此变得更坚强。”

李威在广州找工作屡遭失败后,备受打击,他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他写信对子君说:“我要从广州最高的楼上跳下去,活着出不了名,死了也要出名。”子君吓出了一身冷汗,慢慢开导他:“即便是健全人也有被拒绝的时候,公司不录用你,肯定有他们的考虑。”“你自己要多出去走走,找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你千万不能做傻事,要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你就要好好活着,你死了再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子君耐心鼓励他找准方向、克服困难,帮他出主意。在子君的不断劝慰和鼓励下,李威开始摆了个烤红薯摊,后来用积攒的钱摆了个水果摊,2006年,李威结婚成家,今年元月当上了爸爸。不久前他专程从广州来应城看望子君,说:“这一辈子我都会记得你,是你的鼓励,让我有信心战胜困难。”

有一次,一位经常和子君通信的笔友千里迢迢来看望子君,看见子君一双残疾的手时,忍不住眼泪刷刷地流。她说:“看见你娟秀有力的字,我一直以为你有一双灵巧的手,那一笔一画你是如何雕刻出来的呀!”子君回答她:“你们用1个小时,我用10个小时,只要能和你们交流,我就很开心。”

200多封饱含真挚情谊的信从子君这里飞到了她全国各地笔友的手中。子君说,在她融入朋友的生活的同时,她的朋友也融入了她的生活。子君用别人捐赠的1000多本书,在家里建了一个阅览室,她家成了全村人的图书馆。田店镇中心小学将子君家定为“留守生”校外活动基地。

2003年底,为了方便和家里联系,子君的妈妈给家里装了一部电话。这部电话就成了子君与朋友交流的热线电话。“成为一个社会人,被社会需要,人生才会有目标、有方向。”子君说,如果能用自身的经历鼓励别人走出困境,过上幸福安逸的日子,那就是她最大的成就。子君开通应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平均每天至少要接到4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去年,她在“应城网”上开辟子君热线专栏,与需要帮助的人在线沟通。

听说一些打工者因不会电脑基本操作而找不到工作,子君又用部分社会捐款购置了7台二手电脑、买回学习资料,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电脑。

如今的子君,已不仅仅是一个能自己战胜苦难、撑起人生天空的人,也是一个能为他人解开心结、带去力量和温暖的知心姐姐。

2006年11月的一个深夜,一个深圳长途打进了子君的热线。打电话的人名叫杜涛(化名),因打架斗殴被判了两年刑。刑满释放后,他到深圳的一家工厂打工,从来不和别人讲话,也不和别人交往。他说一个坐过牢的人,想要回头很难。子君开导他:“一个人在无知时犯下错误,并不表明这个人的本性很坏。你已经为你的过错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你应该原谅自己,同时也应该要求自己不能重蹈覆辙。”“你说别人用奇怪的眼神看你,其实是你在用有色的眼镜看别人,不信你明天上班的时候试一试微笑地面对你的同事,你看看你的同事是什么反应。”

过了没多久杜涛又打电话来告诉子君,有一天早上上班有位同事的东西掉了,他主动捡起来还给那位同事。同事很高兴,下班后跟他打招呼,还约他一起吃宵夜。子君高兴地鼓励他:“对,就应该这样,你对生活微笑,生活就对你微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一位在苦难中泡大的残疾姑娘,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谱写了动人的诗篇、积极鼓舞他人,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